第十一單元《解決問題的策略》教材分析
(1) 讓學生體驗方法。第89頁例題是計算原來花圃的面積,雖然題目的敘述很清楚,也很有條理,但畢竟是以前沒有遇到過的問題,有些學生讀題以后處于似懂非懂、無從下手的狀態。教材及時提示學生畫出示意圖,并在圖中用不同的顏色表達了畫圖的步驟。在這樣的教學過程里,學生不僅解決了問題,應用了畫圖方法,而且對這種方法能產生新的體會——確實是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這種體會使畫圖從具體的行為上升成意識,策略在此形成。教學的時候,要把握住兩個時機: 第一個時機是在學生理解題意有困難、想不到解題方法的時候,不要為學生解釋題意和提示算法,而要引導他們通過畫圖整理信息、理解題意、形成思路、尋找解法。第二個時機是學生解答問題后,要引導他們體會畫圖整理信息對解決問題起了什么作用,對這些整理方法產生好感,從而在以后的解題時自覺地使用。
(2) 讓學生學會畫圖整理的方法。
主動而有效地運用畫圖的方法,內化成解決問題的策略,必須有相應的畫圖技能。如果學生不會畫圖,那么絕不可能在解決問題時自覺運用這一方法,也就不可能成為自己解決問題的策略。因此,教材把初步學會畫圖落實到“想想做做”的練習里,提出先畫圖整理或列表整理,再解答的要求。
(3) 讓學生解富有挑戰性的問題。
給學生解答的數學題一般有兩種情況: 一種是已經學過并且記住了的題,學生一看就知道怎樣解答;另一種是以前未見過的陌生題,學生暫時不知道可以怎樣解答。在解答前一種情況的題時,主要活動是“識別——提取模型——重復已有的解決方法”,通過再現與重復鞏固知識,形成比較熟練的技能。在解答后一種題的時候,則需要“探索研究——創造性地運用已有經驗——重組新的認識”,從而在解題的活動中發展策略和創新能力。數學教學中這兩種情況的題都需要,顯然本單元應該安排后一種情況的題。
仔細研究本單元的例題和習題,我們不難發現變化多于重現。有的是題材和情境變了,有的是條件與問題變了,有的是數量關系變了。許多題對學生都是新穎的、富有挑戰性的。但是,有一點始終保持不變,這就是都可以用畫圖或列表的方法整理數學信息,都要經過整理才能形成思路、找到解法,都是為了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
教學本單元的例題和習題必須以不變應多變,堅持讓學生通過畫圖或列表理解題意,理清數量關系,理出解題思路。讓學生學會方法、體驗方法、形成策略始終是最重要的教學目標。千萬不能見一題教一題,過多地補充范例,把教學變成學生的被動接受和機械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