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設計與說明
教學內容
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數學》四年級(下冊)第89~90頁。
教學目標
1. 讓學生在解決有關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學會用畫示意圖的方法整理信息,能借助所畫的示意圖分析實際問題的數量關系,確定解決問題的思路。
2. 讓學生在對解決實際問題過程的反思中,感受用畫示意圖的方法整理信息的價值,體會畫圖整理信息是解決問題的一種常用策略。
3. 讓學生進一步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強化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獲得解決問題成功體驗,增強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教學過程
一、 談話引入
談話:上學期我們學習了解決問題的策略,還記得是用什么策略來解決問題的嗎?(列表)其實,解決問題的策略還有很多。今天,我們繼續學習解決問題的策略。(板書課題:解決問題的策略)
設疑:今天,我們將研究什么樣的策略來解決實際問題呢?我們一起來看這樣一個問題。(出示例題的文字部分)
[說明:簡短的談話,直接切入主題,讓學生明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從而引發學習動機;適時的設疑,既可以喚醒學生已有的解決問題的經驗,為下面嘗試運用已有經驗解決問題提供支撐,又可以激發他們參與學習活動的熱情。]
二、 尋求策略
1. 產生畫圖的需要。
提問:這道題已知哪些條件?要求的是什么問題?
引導:你認為可以用什么方法整理題目中的已知條件和問題呢?請同學們先想一想,并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組里交流。
反饋:你準備用什么方法整理題目中的條件和問題?
學生可能想到用文字摘錄、列表、畫圖等方法整理題目中的條件和問題。
比較:大家提出了一些整理題目中條件和問題的常用方法。解決這一實際問題,用哪種方法更能清楚地表示出題目中的條件和問題?(用畫圖的方法比較合適)
2. 嘗試畫圖。
談話:根據題目中的條件和問題畫示意圖,也是一種常用的解決問題的策略。(板書:畫圖)那么,你能畫出這道題的示意圖嗎?自己先試一試。
學生嘗試畫圖,教師給予必要的指導(提醒:只要畫出草圖)。
反饋:你是怎樣畫圖整理題目中的已知條件和所求問題的?
有選擇地展示學生畫出的示意圖,并讓學生說一說是怎樣想的,怎樣畫的。(先畫一個長方形表示原來的花圃,再分別畫出增加的長和增加的面積,然后在圖上簡要地標出已知條件和問題)
提問:你覺得自己的示意圖畫得怎么樣?需要修改嗎?請需要修改的同學將自己畫的圖改一改。
引導: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出,長方形的長增加3米后,什么變化了?什么沒有變?(長方形的面積增加了18平方米,寬沒有變)
3. 自主解答。
談話:現在你能根據示意圖說一說怎樣求原來花圃的面積嗎?
反饋:要求原來花圃的面積,先要求什么?(要先求出原來長方形花圃的寬)
談話:怎樣列式解答呢?請同學們試一試。
學生獨立列式解答,教師巡視,并指名板演。
交流:你是怎樣解答這道題的?(讓板演的學生具體地說一說解題時是怎樣想的,突出要求原來花圃的面積,先要求出花圃的寬)
提問:他說得怎么樣,你有什么補充嗎?
4. 總結質疑。
提問:我們今天是用怎樣的策略解決實際問題的?用畫示意圖的方法解決問題有什么好處?還有什么疑問嗎?
[說明:對學生而言,例題中呈現的問題具有一定的挑戰性,而畫示意圖可以把題目中的條件和問題之間的關系直觀地展示出來,凸現了畫圖策略的實際價值。教學時,首先出現純文字的問題,引導學生自主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并通過比較使畫圖的策略成為學生解決問題的自覺需要;再通過嘗試畫圖、指導畫法、借助示意圖理解題意、交流畫圖的好處等一系列活動,幫助學生切實感受畫圖策略在解決實際問題過程中的作用;最后,引導學生結合示意圖探索并理解解決問題的思路,突出解決這一問題的“中間問題”。在強調合作交流的同時,始終把獨立思考作為學生學習的主要方式,既提高了小組交流的質量,又發展了數學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