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滾得遠”聽課瑣思
怎樣滾得遠”聽課瑣思之一
10月9日,我在本校聽了一堂四年級的數學課,上課的內容是“怎樣滾得遠”,這是一堂數學活動課,這一教學內容被安排“角”這一單元的后面。本課的教學目標可以定位成三個方面:1、讓學生在實驗探究活動中獲取相關知識,如斜面的構造與作用;2、讓學生在實驗探究活動中鞏固相關技能,如角的度量、統計、求平均數等;3、讓學生在實驗探究活動中形成相關意識,如實驗意識、探索意識等。
在聽課的過程中,我感覺到執教老師對上述教學目標認識不夠到位,對教材的把握有點僵化,就事論事,照本宣科,沒有能夠將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探究活動的有效性體現出來,學生學得不主動。具體來看,我覺得以下一些問題應該在教學中加以重視,并要精心設計相關的活動環節與流程。
思考之一:情景導入,怎樣才能有效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的心向?要讓學生主動經歷從活動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探究問題的過程。
在課堂上,教師首先出示了書上的主題圖,一幅是運油桶,另一幅是運木材,看后讓學生想想生活中還有沒有類似的現象,此時學生紛紛說了一些內容,但大多與主題圖有些不符合。對此,老師也沒加以理睬,而是徑直揭示了本課研究主題,照本宣科:“你知道斜坡與地面成什么角度時,物體滾動得最遠嗎?我們可以通過實驗來了解。”
這一教學環節聽下來,當即給人以一種不太好的感覺:突兀!剛開始是對斜面構造的認識,緊接著由老師直接拋出課題,學生對這個研究主題的產生一點心理準備都沒有,他們的思維方向還來不及轉換,就稀里糊涂地跟著老師的的指令走了。
那么如何順應學生的學情與思路,讓學生經歷問題產生、發現的過程,并引發學生參與探究的愿望呢?我覺得可以對教學情境進行再加工,使活動情景更切合學生實際,并且要在活動情境中讓學生自然而然的遭遇問題。當教師通過課本上的主題圖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初步認識了斜面這個物理裝置后,可以繼續引入學生喜聞樂見的滾彈珠比賽、游戲(設置成斜面坡度不同、彈珠大小型號相同的情況),這個游戲的基本原理也是與斜面有關的,在游戲中讓學生發現有的同學的彈珠滾得較遠,有的滾得近些,讓學生發現這一事實,并初步思考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在交流中明確彈珠滾得遠近是與斜面的斜度有關的,緊接著便水到渠成地引入本課研究的主題:斜坡與地面成什么角度時,物體滾動得最遠?
“怎樣滾得遠”聽課瑣思之二
思考之二:自學匯報,怎樣讓學生有效把握實驗步驟和注意點?——學生介紹,教師追問要點。
對于實驗步驟的學習,老師采用的是先用課件播放說明,再由老師逐步解說并板書相關操作要點:搭、滾、量。因為這一內容并不適宜讓學生去探究,所以老師采用課件說明的方式本身也是無可厚非的。可是這個接受學習的過程能否做得更“有意義”一些呢,這是可以加以探討的。
老師先借助課件播放實驗方法,然后并不是由老師對課件播放內容加以復述,而是把說話的權利還給學生,讓學生來具體說說這個實驗的做法,在學生回答的過程中,教師要緊扣一些關鍵之處加以追問,讓全班同學都能夠實驗過程有一個完整的認識。這樣的學習過程,真正體現了有意義的接受學習,比起老師的一味灌輸,效果顯然要好一些,因為學生有了屬于自己的一番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