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滾得遠”聽課瑣思
思考之三:示范實驗,怎樣才能有效引導學生參與實驗設計過程?——讓靜態的文本展現出動態的發展過程,讓學生在發展軌跡中提升數學思維方式。
接下來的教學,是老師示范實驗過程,在示范過程中,老師一上來便又一次照本宣科:反復做幾次多次這樣的實驗,記錄每次量得的距離,并求出它們的平均數。并事先把表格出示了,其中包括第一、第二、第三次滾動的長度,還有平均數一欄。在示范過程中也邀請一個學生上臺協助老師完成測量工作。
在這個教學環節中,學生也比較投入,可是從感覺上來說總覺得有些不舒服,總是老師一手包辦,不給學生任何思考、回味的空間,學生到頭來只是滿足于依樣畫葫蘆,自己數學思維方式并沒有得到培養,他們對問題的本質并沒有去加以思考。比如為什么要把實驗設計成“反復做幾次多次這樣的實驗,記錄每次量得的距離,并求出它們的平均數”?正因為學生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去認真思考,所以又是只能由老師加以說明:為了避免偶然性因素。然而這種解釋,是不會在學生頭腦中留下較深痕跡的。
這里有一個問題值得一提,教材中為我們呈現得較多是靜態的文本和圖片,我們教師如果對此不加以研究,而是簡單的加以表述和呈現,以靜態呈現到靜態灌輸,往往是違背了編者意圖的。其實在這些靜態的文本和圖片的背后,往往還隱藏著一個動態的發展和展現過程,只不過限于書本的篇幅和文字的表述,不便把這個過程詳細地展開,而我們教師則要在深入研究的基礎上,對教學環節進行精細化的設計,把這個動態的學習過程再現出來,讓學生在發展軌跡中提升數學思維方式。按照這樣的指導思想,我們可以對這個學習過程設計如下:
1、老師示范搭出一個30度角的斜面后,讓學生上臺滾透明膠帶圈,并測出滾動的長度。
2、老師看似無意確是有意地詢問:哪位同學還向來滾一滾嗎?于是再讓一名學生來滾第二次,并記錄長度。在此,發現兩次實驗結果不同,于是引發了在滾第三次的愿望。并且,在這個過程中,記錄單上并沒有全部呈現出第一、第二、第三次以及平均數一欄,而是在記錄時逐個加上。
3、在學生們通過實驗得出三個不同數據后,老師再次引發思考:到底該取哪個數據呢?讓學生通過思考討論,主動地提出求平均數的想法,這也是讓學生再一次體會了平均數的意義。
“怎樣滾得遠”聽課瑣思之三
思考之四:動手實驗,怎樣才能提高小組合作活動的有效性?——小組內分工明確、責任到位。本堂課是一堂數學實踐活動課,課堂上學生小組實驗活動是一個重要環節,然而這個環節因為本課實驗的特殊性,被安排到了室外進行,于是在學生活動中,又增加了一些不可控因素,使得整個環節費時較多,而且活動秩序也比較亂,雖然基本完成了實驗的任務,但效率不是很高。其實為了提高小組活動的有效性,我們通常會采用組內分工合作的方式讓學生進行活動。就以本堂課而言,老師也應該在活動前進行相應的活動角色分工,向每位小組成員明確各自的責任,比如搭斜面、滾膠圈、量長度、記數據等實驗任務,要做到分工到位、責任到人,這樣活動起來才層能夠秩序井然,快速高效。思考之五:交流匯報,怎樣才能讓學生主動經歷從多種不同結果、事實中發現規律的過程?——橫向比較與縱向比較。本堂課實驗活動之后的匯報交流,是全課的重點,然而由于時間所剩不多,老師也只好草草收場,象征性地指名匯報結果,并從中由老師基本代勞、總結出結論。其實從發現規律的角度來看,學生們進行實驗,得出了每組各自的實驗結果,數據不盡相同,可是這些數據卻都在反映出同樣的一種趨勢或結論。此時,教師的責任就是要引導學生對這些數據進行深入觀察和分析,讓學生主動經歷從多種不同結果和事實中去發現規律的過程。因此老師可以安排這樣一張匯總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