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平行線(通用8篇)
畫平行線 篇1
教學內容:
教學目標:1、會用三角尺和直尺熟練準確的畫出一組平行線。2、會利用畫垂線的方法準確的畫出長方形。3、培養學生作圖的能力。
教學重點:鞏固對平行線的認識,會用三角尺和直尺準確的畫出一組平行線。
教學難點:準確的畫出垂線和一組平行線。會利用畫垂線和畫平行線的方法準確的畫出長方形。
教學過程:
一、 復習導入
1、回憶一下,什么叫平行線?
2、我們身邊哪些物體的邊是互相平行的。
我們怎么樣才能畫出一組平行線呢?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畫平行線
板書課題:畫平行線
二、探究新知
1.可以用直尺和三角尺畫平行線。
(1)教師示范畫法,學生總結步驟。
步驟:
①用左手固定直尺,用右手將三角尺的一條直角邊緊貼著直尺,沿另一條直角邊畫一條直線。
②將三角尺緊貼著直尺移動位置,再畫出一條直線,這條直線與第一步畫出的直線平行。
(2)兩人合作。
①甲畫,乙說步驟。②乙畫,甲說步驟。
3、小組活動:
在你所畫的這組平行線之間畫幾條與平行線垂直的線段,量一量這些線段的長度,你能發現什么?在小組內交流一下全班匯報
小結:平行線間的距離是相等的。
4. 小組討論:怎樣畫一個長3厘米、寬2厘米的長方形?
長方形的對邊是互相平行的。
相鄰的兩條邊是互相垂直的。
可以用垂線或平行線的方法來畫。
全班匯報組內研究的畫法:
先畫一條長3厘米的線段,再過兩個端點在線段的同側分別畫兩條與它垂直的2厘米長的線段,最后把兩條線段的端點用線連接起來。
三、鞏固新知:
1.獨立畫一個邊長是4厘米的正方形。
2.利用所學的畫平行線和垂線的方法,自己設計一幅圖畫。
四、課堂小結
通過學習畫平行線,你有什么體會?
畫平行線 篇2
【教材分析】 教材直接用一幅圖說明用直尺和三角尺畫平行線的方法,沒有出示文字說明.接著要求學生用畫平行線的方法檢驗檢驗兩條直線是否平行.然后通過在兩條平行線間畫幾條與平行線垂直的線段并量出長度,讓學生初步體會平行線間的距離處處相等的性質.最后教學畫長方形和正方形的方法,這是畫垂線和平行線的綜合應用.
【學情分析】 學生沒有畫平行線的經驗,教學時需講清畫法,即用直尺和三角尺畫平行線的一般步驟.其實這只是最基本的畫法.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 掌握平行線的畫法,能用畫平行線的方法檢驗兩條直線是否互相平行.
(2),通過動手畫一畫,知道兩條平行線間的垂線的特點.
(3),能運用畫垂線和畫平行線的方法準確的畫出長方形,正方形.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操作活動,使學生經歷畫平行線的全過程,培養學生作圖的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活動,讓學生從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從而提高學習的興趣.
【教學重點】正確運用直尺和三角板畫平行線.
【教學難點】能運用畫垂線和畫平行線的方法準確的畫出長方形,正方形.
【教學關鍵點】 掌握好畫垂線與平行線的方法.
【教具,學具準備】 直尺,三角板
【教學過程】
復習導入
1,回憶一下,什么叫平行線
2,我們身邊哪些物體的邊是互相平行的.
我們怎么樣才能畫出一組平行線呢 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畫平行線.板書課題:畫平行線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學例3(畫已知直線的平行線).
1,學生小組內交流如何畫平行線.
2.可以用直尺和三角尺畫平行線.
教師示范,并總結出畫平行線的步驟:
(1) 固定三角板,沿一條直角邊先畫一條直線.
(2) 用直尺緊靠三角板的另一條直角邊,固定直尺,然后平移三角板(平移時一定要靠緊直尺)
(3) 再沿著第一步中的直角邊畫出另一直線.
3,教師在黑板上隨便畫兩條直線,借助畫平行線的方法,檢驗兩條直線是否平行.
4,學生自己畫一組平行線,然后小組內的同學互相檢查,對方畫的是否平行.
(二),過直線外一點畫已知直線的平行線.
讓學生先說出它的畫法再驗證,得出方法:
(1)用三角板的一直角邊和已知直線重合.
(2)用直尺緊靠三角板的另一直角邊平移三角板一直到點.
(3)過點沿三角板的直角邊畫出直線.
(三),研究平行線間的距離特點.
1,在你畫的這組平行線之間畫幾條與平行線垂直的線段,量一量這些線段的長度,你能發現什么
2,全班交流,得出平行線間的距離是相等的.
3,讓學生舉例說一說生活中見到的這種現象.
(四),學習畫長方形
1,學生觀察長方形的特點.
2,小組討論:怎樣畫一個長3厘米,寬2厘米的長方形
3,全班匯報組內研究的畫法.
4,可以用垂線或平行線的方法來畫,分別演示:
用畫平行線的方法:
(1)先畫一條長3厘米的線段.
(2)畫距直線2厘米的平行線3厘米.
(3)把兩條3厘米的線段連接起來.
用畫垂線的方法:
(1)先畫一條長3厘米的線段.
(2)再畫線段上的兩條垂線各2厘米.
(3)把兩條垂線連接起來.
5,學生利用所學的畫平行線和垂線的方法,獨立畫一個邊長是4厘米的正方形.
三,鞏固應用:
1,課文第68頁的第3題.
2,,練習十一第4題第(2),(3)題.
四,歸納總結:
學了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板書設計:
畫平行線
(1)固定三角尺,沿一條直角邊先畫一條直線;
(2)用直尺緊靠三角尺的另一條直角邊,固定直尺,然后平移三角尺;
(3)再沿第一步中的直角邊畫出另一直線.
3厘米
2厘米
4厘米
畫平行線 篇3
[教學片斷]
在一次教研活動中,一位教師執教了蘇教版課程標準數學實驗教材四年級(上冊)“認識平行”一課,其中畫平行線的環節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師:我們已經認識了平行線,你能運用手里的工具畫出一組平行線嗎?
學生畫。
師:你是怎樣畫的?
生:我是運用作業本上的格子線來畫的。(演示)
生:我是運用文具盒的一組對邊來畫的。(演示)
生:我是運用直尺的一組對邊來畫的。(演示)
……
師:同學們都能利用手中現有的工具來畫出平行線,但是這樣畫出的平行線有局限,你們知道局限在哪里嗎?
生:用直尺畫出來的平行線,兩條線之間只有直尺那么寬。
師:運用格子線畫出來的平行線呢?
生:只能跟格子線一樣寬。
師:對!這樣畫出來的平行線受到已有工具的限制,不能隨意地拉開兩條直線的距離。那你們有沒有辦法突破這個限制呢?
生:先畫一條直線,用直尺的一條邊貼住這條直線再往下移,想畫多少距離就可以畫多少距離。(演示)
生:這樣畫,要是直尺移歪掉就不平行了。
師:(用三角板演示)這樣畫,兩條直線之間的距離是不受限制了,可是尺移起來容易移歪掉,畫出來的兩條直線就不能保證一定平行。那怎么辦呢?
學生面面相覷,一下子想不出好的方法。
師:(在黑板邊上畫一條直線,用三角板的一條邊貼住直線,另一條邊靠住黑板的邊往下移)這樣往下移會移歪掉嗎?為什么?
生:不會。
生:不會,因為旁邊有黑板邊靠著,這樣移就不會移歪掉。
師:那要畫這條線(黑板中間)的平行線,你能不能也給它找一個依靠呢?
生:(思考一會)用一把尺在旁邊靠住。
師:你能來演示一下嗎?(先用三角板的一邊貼住已知直線,把米尺遞給學生)
學生演示把米尺靠在三角板的另一條邊。
師:這樣行嗎?(移動三角板)
生:行的。
師:誰再來試試?(把三角板和米尺都遞給學生)
學生獨立演示,教師通過提問適時糾正,強調把直尺靠在三角板的另一條邊,而不是靠在三角板的一個角上)
師:你能在自備本上隨意畫一條直線,再畫出這條直線的平行線嗎?
學生獨立完成。
師:誰來說說我們是怎樣畫平行線的?
引導學生共同概括并板書:一貼、二靠、三移、四畫。
[反思]
畫平行線是這節課的教學重點,也是教學難點。對這一內容的教學,大部分教師要么讓學生自學課本后交流畫法,要么直接示范正確的畫法,讓學生跟著畫。在上述教學片斷中,我們看到教師不僅立足于讓學生學會怎樣畫平行線,更著重讓學生理解為什么要這樣畫,注重對知識本源的探究。教師的教學在以下兩個方面值得借鑒。
一、 吃透教材的意圖
教材編寫時,一般遵循學科知識的系統性和學生的認知規律,以簡練的語言呈現學習內容。學生在教材中看到的往往是思維的結果,而難以看清思維活動的過程。這就需要教師依據教材內容對教學活動進行精心設計和加工,體現數學的思維過程和思想方法。比如畫平行線這一內容,教材是通過示意圖來介紹平行線的畫法,沒有說明為什么要這樣畫,也沒有總結畫平行線的一般方法。教師能深入研究教材,主動從學生的視角看待學習過程,分析學生在畫平行線過程中可能出現的疑惑,并設計合理的教學過程。一方面,教師注意溝通用已有的工具畫平行線和用直尺、三角板畫平行線之間的聯系,讓學生體會利用已有工具畫平行線的局限性,自然產生怎樣畫出符合一般要求的平行線的需求;另一方面,在引導學生學習用直尺、三角板畫平行線的過程中,教師并沒有和盤托出,而是注意讓學生經歷探索的過程,自主解決問題。這樣的教學安排,既深刻領會了教材的編排意圖,又充分考慮了學生的學習現實和學習需要。
二、 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已經有越來越多的教師注意在教學中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但有些教師對“主體與主導”的關系認識不足,過于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忽視了發揮教師自身的主導作用。其實,教學過程是教與學的雙邊活動過程,在教學過程中,能否體現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關鍵還在于教師主導作用發揮得如何。畫平行線的內容,如果教師讓學生自學,固然可以,學生看圖并通過交流也能學會畫平行線的方法,但至于為什么要這樣畫,恐怕自學或交流都無濟于事。教師的主導作用,就應該體現在讓學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上。所以,我們看到,教師在學生探索用直尺、三角板畫平行線的過程中,充分估計了學生可能產生的疑惑,讓學生主動提出“移”的方法。之后,提示學生重點解決怎樣移才不容易移歪的問題,并演示靠黑板邊“移”不會移歪,給學生以啟發,學生最終經歷了“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過程,發現可以用一把直尺作為“依靠”。教師適度、及時的引導,使得學生有效地經歷了知識的發生、發展和形成的過程,理解了畫平行線的一般方法。當然,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畫平行線的技能,教師還與學生共同總結了畫平行線的一般步驟,這對學生更熟練地掌握畫法還是必要的。
《畫平行線引發的反思》
鐵四局中學小學部 崔鳳英
蘇教版數學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中,學生認識了平行線,并開始學習平行線的畫法(要知道這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我首先是按照如下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讓學生先利用自己準備好的學具——直尺和三角尺在自練本上先畫,產生問題后,自學書本,探索中尋找步驟,最后模仿練習。結果效果卻不理想,絕大多數學生不能很好地掌握,更有甚者在畫的時候拿著三角尺不知所措,胡亂旋轉,有的把自練本轉來轉去。于是在巡視當中我只好哪有困難就奔到哪里,手把手地教他們,反復讓學生記步驟、操練。但事實上學生對知識的“本質”把握上還是一知半解、模棱兩可。就這樣,讓我累得口干舌燥、費時費力的一節課結束了。
課后回想起學生們那迷茫、沒有絲毫喜悅表情的臉,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呢?經過反復的反思,我猛然間發現了問題所在:問題的本質不是記住畫的步驟,而應讓學生明白兩把尺子各自的作用,這才是學生問題所在。為此我嘗試了這樣的教學過程:在學生掌握平行線定義后,學生自認為自己會畫平行線了,我就順此讓他們嘗試畫已知直線的平行線,發現絕大多數學生這樣畫:用直尺的一條邊與已知直線重合,然后沿的另一條邊畫一條與已知直線“平行”的線;或只用三角尺的一條邊與已知直線重合,然后“平移” 該三角尺并沿三角尺的另一條直角邊畫另一條與之“平行”的線。這些學生得意洋洋很是欣賞自己的“作品”,絲毫沒有察覺有什么不妥,于是我指名一個成績較好的同學張天陽用三角尺黑板上板演,并要求他邊說邊畫,目的是讓其他同學在觀察中自己找準自己的問題所在。
張天陽:我用三角尺的一條直角邊與已知直線重合。(他邊說邊演)
師:同學們說他畫的第一步做的怎樣?(學生:很好!)那么好在哪里?(學生:畫已知直線的平行線,就是要以已知直線為依據的,所以好。)
張天陽:然后向上平移一點。(他手拿粉筆準備畫線)
師:繼續向上平移行不行?(學生點點頭)
就在張天陽繼續向上平移的過程中三角尺晃動了。他似乎感覺到了,猶豫一下但還是畫了上去。
班長蔣玉千說:老師,他畫得兩條直線不是平行線,因為他在繼續向上平移過程中,三角尺晃動了。
愛與班長“找茬”的丁樂平說:你有什么好辦法使三角尺不晃動?說一下呀!
班長蔣玉千習慣性地抓了抓腦袋:就是呀,要是有什么好辦法使三角尺不晃動那就好了,我想想看。他一臉沉思狀。
(我暗示學生的“癥結”找到了,接下去是應該怎樣引導了。)
師:你的設想很好,如果三角尺不晃動該多好啊!小組討論一下,有什么好辦法?并用你們討論得出的辦法試一試。(學生展開小組討論、嘗試)一會兒,學生們興奮地叫起來,我指名班長蔣玉千板演。
班長蔣玉千:第一步與張天陽一樣(教師板書關鍵詞:重合)。為了讓這把三角尺向上平移的過程中不晃動,要用第二把尺,也就是直尺;第二步用直尺緊貼三角尺的另一條直角邊(教師板書關鍵詞:緊貼);第三步利用直尺把三角尺向上平移,也就是按住直尺,緊貼著它向上平移三角尺(教師板書關鍵詞:移動);然后平移到所需的位置沿三角尺的那一條直角邊再畫直線。這樣兩條直線就互相平行了(教師板書關鍵詞:畫直線)。就在我板書完最后一個字時,下面掌聲一片。
學生1:我也是這樣畫的。
學生2:我還有一種畫法。(緊貼著直尺向下平移三角尺畫出已知直線的平行線)
學生3:我還有一種……
學生們的臉上露出了開心的笑容。
我的思考:
從建構主義的觀念看,兒童是主動建構他們自己的知識和對事物作出理解的,不是被動地去接受知識。在數學教學中,應該鼓勵兒童根據自己已有知識經驗去經歷學習過程,用他們自己理解的方式去探索和建構數學知識,這就是實現“再創造”。
作為數學教師,必須把一些概念、規律納入“待解決的問題”情境中,給學生留下足夠思維空間,引導他們自己去“再創造”,并根據學生的反饋信息,抓住重點,有針對性地再現關鍵問題,進行關鍵突破,從而提高單位時間內課堂效率。
從上面的教學片段中,不難看出學生在獲得“平行線”概念后,在畫“平行線”中已經知道畫一條直線的平行線,只要把這條直線平移。關鍵是在平移過程中產生晃動,給平移造成了誤差。那么怎樣使學生發現這一問題?也許大家已觀察到這樣一個細節,隨著學生動作幅度的加大,三角尺產生晃動,把學生的困惑點放大了。這時就要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主動地提出問題。教師的作用就在于此,當學生有困惑、迷失方向,需要幫助時很需要教師在一旁幫扶一下,幫助學生經歷問題發現的過程,即學生探索解決的過程。
在幫助學生找準“癥結”點,我們應清楚地認識到學生現在已具備了哪些知識經驗,他們在獲取新知的過程中真正的困惑。
突破這個關鍵點,就掃除了學生百思不得其解的“癥結”,也改變了老師絞筋腦汁,費盡口舌而收效甚微的低效勞動。
所以在教學時,要適當地放大新知與舊知的銜接點,經驗與新知識的矛盾沖突點,讓學生在嘗試的過程中去探索、領悟。從而也能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觀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當學生在嘗試的過程中有困惑時,我們要耐心引導、傾聽,尊重學生,讓他們有機會展示自己的思維,讓學生的思維在探索交流碰撞中共同發展,讓學生體驗成功,讓數學課堂在學生發展中動態生成。因為正是這些“困惑”能讓學生智慧火花得以碰撞并釋放出來,從而能讓學生智慧火花的亮點得以展現。
畫平行線 篇4
在四年級進行集備時,有老師說,畫平行線比較花時間,從以往的經驗來看,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掌握的情況也不是很好,特別當已知直線換了方向,尺在學生的手中要轉好幾次,才好不容易放對了位置,有的學生放了三角板,直尺又不知道該放哪兒了。過去,對于平行線的畫法,我也感到很不理解,特別是用尺子移來移去,實在太麻煩,對于平行線的理解,學生只知道“在同一平面內不相交的兩條直線是平行線”,而不相交的實質是“兩條直線間的距離是固定的”學生并沒有直觀感受。正是基于這樣的認識畫平行線的教學只能由教師傳授給學生,他們也只能是機械的模仿,也就是簡單的完成操作工的活動,沒有任何思維的含量,不能算真正意義上的腦力勞動,充其量只能算是體力勞動。
但是如果把握住了學生的認識起點、學習起點,平行線的畫法就不在是模仿了,學生能根據不同的要求選擇適合的方法畫:比如,如果只是單純的畫平行線,沒有其它的要求,學生可以隨意采用身邊現成的學具,利用學具中的平行現象畫平行線,這種方法雖然有局限性,但在沒有特殊要求的情況下,它卻是既快又好的方法。至于書上介紹的方法,說實話用起來確實很麻煩,特別是如果在操作中稍微有點移動,畫出來的平行線就會有誤差,麻煩很多,但無疑是最適用的方法,這一點只能讓學生自己體會,體會畫的每一個細節,其實每個細節處都是學生對平行線認識的又一次深化。畫平行線是教學難點,我們不僅要立足于讓學生學會怎樣畫平行線,更著重讓學生理解為什么要這樣畫,注重對知識本源的探究。
為了把書上簡潔的訪求真正落實到學生的能力,讓學生掌握,我認識到必須在書上的方法和學生實際掌握的方法之間搭一個臺階,使書上的方法“下得來”,學生的能力“上得去”才行。于是,我想到了平移,讓學生重溫平移的方法,把他們已有的知識遷移到畫平行線中來。我先要學生拿工具在桌上做平移的動作訓練,用直尺做固定“旗桿”,三角板做“國旗”,學生自由“升旗”,做平移訓練;接著,畫一條平直線,要學生跟著這條直線平移;當學生非常熟練以后,在讓學生試移“斜線”、“豎線”,發現有困難,就引導他們適當地移動作業本,讓“斜線”、“豎線”與自己身體平行,都變成“平直線”,他們很快就掌握了。
畫平行線 篇5
在學生認識了垂線和平行線之后教材上又安排了兩節動手操作的課:畫垂線和平行線.在教學中我發現,對于畫垂線學生還是容易掌握的,作業質量也較高,可是,畫平行線就不怎么簡單了,看著學生畫的平行線總覺得不舒服,總有一種延長后會相交的感覺,而學生呢 也有這種體會可就是畫不規范.
我仔細觀察了學生的操作過程,問題就出在這尺上.因為畫平行線要用兩把尺,而學生在畫的過程中由于把握不好尺而導致失敗.有的同學尺放錯了在畫;有的同學放尺的方法對了可還沒放準也畫了,還有的同學總算把尺放準了當拿起筆畫時手又松掉了,尺又不由自主的歪了,結果又失敗了.這樣大大地挫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多次的失敗也會降低學生學習的興趣.看著同學們無可奈何的樣子,我笑著說:"沒關系,我們現在只要掌握了方法,等以后畫得熟練了自己積累了畫平行線的經驗自然而然就規范了.既然用兩把尺來畫平行線會給我們帶來這么多的麻煩,那能否用一把尺來畫平行線呢 "頓時,所有的眼睛齊刷刷地看著我,有的在搖頭,有的和同桌小聲地議論開了,有的說,可能行,已拿起了尺在自己本上試著畫了起來……我表揚 了這些同學說:"對,不管行不行,不試試怎么知道呢 "經我這么一說,大家都忙開了,獨自奮戰的也有,兩個,三個一組的也有……
不一會兒,張溢鑫同學大聲叫起來:"顧老師,行的,我能畫出來了."噢!你真了不起,你是第一個成功的人,其他同學繼續努力!隨之蔣鑫海同學也喊了起來:"我也行了."說著向我跑來給我看他的畫法,我豎起大拇指為他祝賀,他開心得揮舞著雙手向著座位跑去.有了成功的先例,其他同學更加興奮了,不停地在紙上畫著……的確,表揚的作用還是很大的,這也激發了其他同學的積極思考,認真探索,又有幾位同學成功了,教室里又恢復了生氣.我請張溢鑫同學第一個當小老師給大家講解并作示范:我先畫一條已知直線的垂線,再畫這一條垂線的垂線,那么這一條新的垂線與已知直線是平行的.掌聲響起來了,同學們的臉上露出了勝利的微笑.王思晨作為女生的代表也不示落:"我先畫了一條已知直線的垂直線段,再畫一條和它一樣長的垂直線段,再把它們連接起來,那么這條直線就和原來的直線是平行的."頓時,教室里又響了一陣掌聲,這掌聲既是給同學的同時又是給自己的.看著同學們那股高興勁兒,我心里甜滋滋的.
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潛能,作為教師如果能多給他們一點探索的機會,多給他們一點自己思考的時間,他們將會給你帶來許多的驚喜與收獲.
畫平行線 篇6
教學目標:
1、會用三角尺和直尺熟練準確的畫出一組平行線。
2、會利用畫垂線的方法準確的畫出長方形。
3、培養學生作圖的能力。
教學重點:鞏固對平行線的認識,會用三角尺和直尺準確的畫出一組平行線。
教學難點:準確的畫出垂線和一組平行線。會利用畫垂線和畫平行線的方法準確的畫出長方形。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回憶一下,什么叫平行線?
2、我們身邊哪些物體的邊是互相平行的。我們怎么樣才能畫出一組平行線呢?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畫平行線。板書課題:畫平行線
二、探究新知
1.可以用直尺和三角尺畫平行線。
步驟:
1).用左手固定直尺,用右手將三角尺的一條直角邊緊貼著直尺,沿另一條直角邊畫一條直線。
2).將三角尺緊貼著直尺移動位置,再畫出一條直線,這條直線與第一步畫出的直線平行。
可以用畫平行線的方法檢驗兩條直線是不是互相平行。
2. 大家用自己手中的直尺和三角板自己畫一組平行線,然后小組內的同學互相檢查,對方畫的是否平行。
3、小組活動:
在你所畫的這組平行線之間畫幾條與平行線垂直的線段,量一量這些線段的長度,你能發現什么?在小組內交流一下全班匯報
小結:平行線間的距離是相等的。
4. 小組討論:怎樣畫一個長3厘米、寬2厘米的長方形?
長方形的對邊是互相平行的。
相鄰的兩條邊是互相垂直的。
可以用垂線或平行線的方法來畫。
全班匯報組內研究的畫法:
先畫一條長3厘米的線段,再過兩個端點在線段的同側分別畫兩條與它垂直的2厘米長的線段,最后把兩條線段的端點用線連接起來。
三、鞏固新知:
1、獨立畫一個邊長是4厘米的正方形。
2、利用所學的畫平行線和垂線的方法,自己設計一幅圖畫。
四、課堂小結:通過學習畫平行線,你有什么體會
五、作業68頁4題
畫平行線 篇7
課題畫平行線67頁課型 新授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1、會用三角尺和直尺熟練準確的畫出一組平行線。2、會利用畫垂線的方法準確的畫出長方形。 3、培養學生作圖的能力。過程與方法通過操作活動,使學生經歷畫平行線的全過程,培養學生作圖的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通過活動,讓學生從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從而提高學習的興趣。重點鞏固對平行線的認識,會用三角尺和直尺準確的畫出一組平行線。難點準確的畫出垂線和一組平行線。會利用畫垂線和畫平行線的方法準確的畫出長方形。教具直尺或三角板 教師導學學生活動教學意圖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1、回憶一下,什么叫平行線?2、我們身邊哪些物體的邊是互相平行的。我們怎么樣才能畫出一組平行線呢?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畫平行線板書課題:畫平行線二、探究新知1.可以用直尺和三角尺畫平行線。步驟:1).用左手固定直尺,用右手將三角尺的一條直角邊緊貼著直尺,沿另一條直角邊畫一條直線。2).將三角尺緊貼著直尺移動位置,再畫出一條直線,這條直線與第一步畫出的直線平行。可以用畫平行線的方法檢驗兩條直線是不是互相平行。2大家用自己手中的直尺和三角板自己畫一組平行線,然后小組內的同學互相檢查,對方畫的是否平行。3、小組活動:在你所畫的這組平行線之間畫幾條與平行線垂直的線段,量一量這些線段的長度,你能發現什么?在小組內交流一下全班匯報小結:平行線間的距離是相等的。 學生匯報 學生舉生活中的實例。 學生認真觀察后敘述畫平行線的步驟 學生畫一組平行線,組內的同學互相檢查。 小組討論后全班匯報 復習所學的平行線知識,,為學習新知識作準備。 使學生掌握畫平行線的方法,培養學生作圖的能力。 通過動手操作,使學生理解平行線間的距離是相等的 4. 小組討論:怎樣畫一個長3厘米、寬2厘米的長方形?長方形的對邊是互相平行的。相鄰的兩條邊是互相垂直的。可以用垂線或平行線的方法來畫。全班匯報組內研究的畫法:先畫一條長3厘米的線段,再過兩個端點在線段的同側分別畫兩條與它垂直的2厘米長的線段,最后把兩條線段的端點用線連接起來。三、鞏固新知:1、獨立畫一個邊長是4厘米的正方形。2、利用所學的畫平行線和垂線的方法,自己設計一幅圖畫。四、課堂小結通過學習畫平行線,你有什么體會五、作業68頁4題 學生討論畫法可以用垂線或平行線的方法來畫。 說畫長方形的步驟。 使學生會利用畫垂線的方法準確的畫出長方形。 通過練習,能夠把學到的知識進行及時的鞏固復習。
畫平行線 篇8
今天下午,我在四年級11、12兩個班分別講了《平移和平行》這節課,在教學內容中有畫平行線這一教學環節,為了使學生能夠真正地認識、理解畫平行線的方法,我在設計教案的時候,便安排了獨立嘗試、小組合作討論等活動形式,對學生可能出現的答案,我也設想了不少預案,自以為學生的意見不會跳出我這如來佛的手心。
教學活動有條不紊的進行,學生的活動熱鬧而有序,等到小組匯報時,一些小組的意見卻大大出乎我預料,使我大吃一驚 。
11班的一個學生的畫法是這樣的:先畫一條直線,然后在直線上任意選取兩個點,再把三角板的一條直角邊對齊所畫直線,直角的頂點對準剛點的其中一個點(實際上是垂直于所畫直線,但學生還沒有垂直的概念),沿另一條直角邊量出5厘米,并描出一個點;同法在另一個點也量出5厘米,標出一個點,最后把兩個點連接起來即得平行線。(圖示如下)
12班一個學生是變樣畫平行線的:先畫一條直線,然后把三角板的一條直角邊對齊所畫直線(實際上也是垂直),接著沿另一條直角邊畫一條虛線(實際上是所畫直線的垂線)。接下來這名學生反轉三角板,把一條直角邊對齊虛線,沿另一條直角邊一蹴而就畫出了一條直線,即所畫直線的平行線。(圖示如下)
兩個學生的表現讓我看得目瞪口呆,要知道他們所運用的畫圖知識他們根本就沒有學習過,課本上也沒有相關介紹,看似簡簡單單的一組平行線,但我認為其價值不亞于哥德巴赫猜想,其成就也不輸于任何一個偉大的數學家,我被這兩名學生的才能深深地折服了!
課雖已下,我意卻未盡:在新課程理念實施之前的傳統數學課堂上,我能看道如此精彩的動態教學過程嗎?我能看到這么奇妙的畫法嗎?
今天記下此例,記住兩個跳出“如來佛”手心的不一般的學生,督促自己再現如此富有生命力的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