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平行線的教學思考
[教學片斷]
在一次教研活動中,一位教師執教了蘇教版課程標準數學實驗教材四年級(上冊)“認識平行”一課,其中畫平行線的環節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師:我們已經認識了平行線,你能運用手里的工具畫出一組平行線嗎?
學生畫。
師:你是怎樣畫的?
生:我是運用作業本上的格子線來畫的。(演示)
生:我是運用文具盒的一組對邊來畫的。(演示)
生:我是運用直尺的一組對邊來畫的。(演示)
……
師:同學們都能利用手中現有的工具來畫出平行線,但是這樣畫出的平行線有局限,你們知道局限在哪里嗎?
生:用直尺畫出來的平行線,兩條線之間只有直尺那么寬。
師:運用格子線畫出來的平行線呢?
生:只能跟格子線一樣寬。
師:對!這樣畫出來的平行線受到已有工具的限制,不能隨意地拉開兩條直線的距離。那你們有沒有辦法突破這個限制呢?
生:先畫一條直線,用直尺的一條邊貼住這條直線再往下移,想畫多少距離就可以畫多少距離。(演示)
生:這樣畫,要是直尺移歪掉就不平行了。
師:(用三角板演示)這樣畫,兩條直線之間的距離是不受限制了,可是尺移起來容易移歪掉,畫出來的兩條直線就不能保證一定平行。那怎么辦呢?
學生面面相覷,一下子想不出好的方法。
師:(在黑板邊上畫一條直線,用三角板的一條邊貼住直線,另一條邊靠住黑板的邊往下移)這樣往下移會移歪掉嗎?為什么?
生:不會。
生:不會,因為旁邊有黑板邊靠著,這樣移就不會移歪掉。
師:那要畫這條線(黑板中間)的平行線,你能不能也給它找一個依靠呢?
生:(思考一會)用一把尺在旁邊靠住。
師:你能來演示一下嗎?(先用三角板的一邊貼住已知直線,把米尺遞給學生)
學生演示把米尺靠在三角板的另一條邊。
師:這樣行嗎?(移動三角板)
生:行的。
師:誰再來試試?(把三角板和米尺都遞給學生)
學生獨立演示,教師通過提問適時糾正,強調把直尺靠在三角板的另一條邊,而不是靠在三角板的一個角上)
師:你能在自備本上隨意畫一條直線,再畫出這條直線的平行線嗎?
學生獨立完成。
師:誰來說說我們是怎樣畫平行線的?
引導學生共同概括并板書:一貼、二靠、三移、四畫。
[反思]
畫平行線是這節課的教學重點,也是教學難點。對這一內容的教學,大部分教師要么讓學生自學課本后交流畫法,要么直接示范正確的畫法,讓學生跟著畫。在上述教學片斷中,我們看到教師不僅立足于讓學生學會怎樣畫平行線,更著重讓學生理解為什么要這樣畫,注重對知識本源的探究。教師的教學在以下兩個方面值得借鑒。
一、 吃透教材的意圖
教材編寫時,一般遵循學科知識的系統性和學生的認知規律,以簡練的語言呈現學習內容。學生在教材中看到的往往是思維的結果,而難以看清思維活動的過程。這就需要教師依據教材內容對教學活動進行精心設計和加工,體現數學的思維過程和思想方法。比如畫平行線這一內容,教材是通過示意圖來介紹平行線的畫法,沒有說明為什么要這樣畫,也沒有總結畫平行線的一般方法。教師能深入研究教材,主動從學生的視角看待學習過程,分析學生在畫平行線過程中可能出現的疑惑,并設計合理的教學過程。一方面,教師注意溝通用已有的工具畫平行線和用直尺、三角板畫平行線之間的聯系,讓學生體會利用已有工具畫平行線的局限性,自然產生怎樣畫出符合一般要求的平行線的需求;另一方面,在引導學生學習用直尺、三角板畫平行線的過程中,教師并沒有和盤托出,而是注意讓學生經歷探索的過程,自主解決問題。這樣的教學安排,既深刻領會了教材的編排意圖,又充分考慮了學生的學習現實和學習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