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和毫升》教案(精選3篇)
《升和毫升》教案 篇1
一、教材分析
升和毫升是容量單位,經常用來表示容器里容納的液體的體積。教材在教學體積之前先教學升和毫升,是因為這兩個計量單位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極廣,幾乎隨時隨地都可能接觸到。盡量早些教學升和毫升,既方便學生生活,又為以后教學體積積累了感性材料。由于升和毫升是在體積之前教學的,因此采取了直觀認識、直覺感受為主的教學方法。
本單元結合現實情境和動手操作,讓學生初步認識容量以及容量單位升和毫升。先讓學生認識容量和容量單位升,再認識容量單位毫升以及升與毫升間的進率,然后安排練習二進行一些綜合練習。主要有以下幾點:
1.讓學生聯系實際,通過觀察、操作和比較,認識容量以及容量單位升和毫升的實際意義。引導學生通過操作、比較,感受采用同意的容量單位的必要性;讓學生觀察生活里一些常見的盛液體的容器以及它們所采用的計量單位,認識1升和1毫升的實際意義。
2.讓學生通過時間活動,加深對升和毫升的認識。在認識升以后,教材讓學生找幾個常見的容器,分別倒入1升水,看看有多少,感知1升的多少。在認識毫升后,讓學生用滴管做實驗,數數1毫升大約有幾滴;倒出100毫升的飲料喝一喝,算算喝一口大約有多少毫升。
3.注意培養學生對容量的初步估計能力。首先,注意估計方法的指導。其次,安排豐富的估計活動,如結合1升的認識,估計常見一些容器的容量比1升多還是少,估計現實生活里不同的容器大約分別能盛多少升水等。
二、學情分析
學生的已有生活知識經驗是:1.容器越大,能盛的水就越多;2.對正方體容器的感性經驗。第一個已有知識經驗對學生正確建立“容量”概念的表象至關重要,并為深層次理解“容量”的含義打下基礎,學生建立概念的線索是“感性材料→數學含義→概念的具體化”。第二個已有知識經驗對學生正確理解、體會“1升到底有多少”也是很重要的;雖然通過一個標有“1l”燒杯似乎也能讓學生體會這“1升到底有多少”,但這樣無法讓學生將“升”的知識與已有知識經驗銜接起來,學生的認知也是“無本之木”,是表面化的,很難進行深層次的理解。
三、單元教學總要求
1.使學生在具體的觀察、操作中感受并認識容量以及容量單位升和毫升,聯系實際初步形成1升和1毫升的容量觀念;知道升和毫升之間的進率,能進行簡單的換算。
2.使學生初步了解測量容量的方法,能聯系生活實際選擇合適的容量單位并進行表達和交流;能估計一些常見容器的容量,培養估計意識和初步的估計能力。
3.使學生聯系實際感受升和毫升在日常生活里的應用,能積極參與操作、實驗等學習活動,能主動與他人合作交流并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四、教學重點
1. 以已有的生活經驗為基礎,幫助學生逐步建立容量的概念。
2. 教學升和毫升,讓學生體會它們的實際意義。
為突破教學重點,教材從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出發引導學生體會“盛的水多”就是指容器的“容量比較大”,有意義地接受“容量”的含義;再將“容量”這一抽象的數學概念回歸到現實的層面上來,引導學生體會“經準確測量或計算容量的多少,就要用統一的容量單位”,為學習“升和毫升”打下伏筆。在教學“升和毫升”時都是設計了從生活實際引出并體會1個單位有多少、自制簡易量器和用量器測量等教學活動。
五、教學難點
教學升和毫升,讓學生體會它們的實際意義;并引導學生應用升和毫升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生活問題。
為突破難點,教材通過介紹“棱長1分米的正方體容器里裝滿水,倒入量杯正好是1升”,幫助學生依據已有的正方體容器的感性經驗來建立“1升到底是多少”的認知表象;以及通過介紹量筒,然后觀察量筒里的1毫升水,讓學生明白毫升是計量較少液體的單位。并通過滴水實驗讓學生體會到“十多滴水”大約1毫升。教材在初步認知的基礎上還安排了豐富多彩的操作活動、實踐活動。
六、課時安排(6課時)
認識容量和升 2課時
認識毫升 1課時
練習二 1課時
美妙的“杯琴” 1課時
練習與講評 1課時
七、教學片段設計及設計意圖
片段一:創設情境,認識容量。
1. 出示兩個茶杯。
談話: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這兩個茶杯,誰能說出哪個杯子里盛的水多?
哪一個杯子盛的水多,我們就說它的容量大一些;盛水少的,我們就說它的容量小一些。(板書:容量)可以盛水或其他液體的物品我們稱它為容器。
2. 出示兩個水壺。
談話:你知道哪一個水壺的容量大一些?你是怎么知道的?
你在生活中看到過其他的容器嗎?舉舉例子并來比較一下它們容量的大小。(如家中的熱水壺跟水瓶比較、浴缸和洗臉盆比較)
3.談話:請同學們觀察在這個水壺中盛了多少水。想一想,你能說出這個水壺的容量是多少嗎?你是怎么想的?
我們可以把這壺水倒入杯中,看看可以盛多少杯。
小組活動,將一壺水分別倒入各自準備的水杯中。
誰來說一說,這壺水有幾杯?
同學們說的都不太一樣,大家覺得這樣說科學嗎?如果別人這樣告訴你,說這個水壺能盛5杯水,或者說能盛4杯水,你能知道這壺水準確的容量嗎?因此,人們就需要給容量定出統一的單位。
(此片段是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觀察比較,體會容量和容量的大小,感受計量容量的多少要有統一的單位。)
片段二:實踐操作,認識升。
1.談話:請同學們拿出從家中帶來的各種容器,并分別在小組里交流一下帶來的容器上標明的容量是多少,用的是什么單位。
2.讓一些學生說一說本組中帶來的最大的容器的容量。(板書:升或l)如果有亳升,則向學生說明一下課再來學習。(把課題板書完整)
談話:從同學們的回答中,我們可以知道,升是容量的單位之一,那么你認為1升有多少呢,小組交流一下。
3. 談話:要想科學地認識升這個單位,我們先來認識這個量杯(出示量杯),量杯是用來測量液體的容量的工具,在量杯上有一些刻度,標著1的地方就表示容量是1升。教師緩緩地往量杯里倒水,夠1升后,讓學生輪流觀察,然后把水倒出。
出示正方體紙盒,指導不生量出它的長、寬、高。談話:在這個長、寬、高都是1分米的正文體紙盒中裝滿水,再將這些水倒入量杯中,你發現什么?
學生回答后教師板書:長、寬、高都是1分米的正方體的容量正好是1升。
(此片段設計意圖:認識1升要準備1立方分米的正方體容器和1升的量杯。先讓學生認識量杯及量杯上刻度表示的含義;再讓學生量出正方體容器各條邊的長,然后在容器里盛滿水,用量杯測量這些水有多少,明確每條邊長度是1分米的正方體容器的容量是1升,以便學生形成容量單位“升”的清晰表象。)
片段三:自主探究,實踐求知。
1.談話:同學們想不想自己動手制作一個1升的量器?
2.出示題目要求:做一個1升的容器,并分別標出1/4升、1/2升和3/4升。
(1)讓學生根據手中的材料,以組為單位討論怎樣做。
(2)每組選一人匯報討論方案。
(3)選出可行的方案(往一個上下一樣粗的瓶子里倒入1升水,在瓶上貼上紙條,在1升處記上記號。把紙條1升處以下的部分平均分成4份,并分別做上記號)。
(4)動手制作。
教師加強巡視,注意個別指導。
3.提問。
(1)哪個小組愿意匯報你們是怎么樣制作的?
(2)有沒有不同的標法?(1/2l和2/4l)它們的大上相同嗎?(一樣大)
4.用自己做的1升的量器來量一量。
(1)量出1升水,試一試1升水能倒滿幾紙杯?
讓學生在組內合作完成。等學生做完后,提問:1升水能倒滿幾紙杯?
你一天能喝宋的幾紙杯水?你喝的水夠1升嗎?
談話:同學們要注意每天多喝水,預防疾病的發生。
(2)先估計桌子上放著的一碗水比1升多還是比一升少,再量一量它大約有多少升。
先讓學生以前面獲得的感受與經驗把一碗水與1升水進行比較,讓學業生充分發表自己的估計意見。
再實際量一量,來驗證估計。
(此片段設計意圖:當學生通過親自動手實踐后,對1升的認識由理性再回到感性時,體驗到成功的樂趣。同時也印證了美國一個圖書館中的一條格言:聽過了,忘記了;看過了,記住了;做過了,掌握了。)
以上是本人對本單元《升和毫升》的一些粗淺認識,如有不當,望領導及各位同行批評指正,謝謝!
《升和毫升》教案 篇2
《升和毫升》單元教材分析
升和毫升是容量單位,經常用來表示容器里容納的液體的體積。教材在教學體積之前先教學升和毫升,是因為這兩個計量單位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極廣,幾乎隨時隨地都可能接觸到。盡量早些教學升和毫升,既方便學生生活,又為以后教學體積積累了感性材料。由于升和毫升是在體積之前教學的,因此采取了直觀認識、直覺感受為主的教學方法。
《標準》關于升和毫升的教學目標是,通過實例了解容積的含義及度量單位,會進行單位之間的換算,感受1升、1毫升的實際意義。根據這些教學目標,本單元教材分四部分編排:第10頁初步教學容量的含義,體會計量容量也需要有統一的容量單位。
第11~14頁初步教學升。先講述計量液體有多少通常用升作單位,然后通過制作與操作教學1升的實際意義。
第15~17頁教學毫升。包括什么時候要用毫升作單位,1毫升液體大約有多少,升與毫升間的進率及簡單換算等內容。
第18~21頁單元練習與實踐活動。在單元練習里整理有關升和毫升的知識,提高學生實際應用這兩個單位的能力。在《美妙的“杯琴”》這個實踐與綜合應用里,把數學知識和音樂感受巧妙地結合起來。
本單元還編寫了兩篇“你知道嗎”。其中一篇介紹有關義務獻血的知識,另一篇介紹笙、編鐘、排簫等樂器。
1、以已有的生活經驗為基礎,幫助學生逐步建立容量的概念。
容量是容器里最多能容納多少液體的量。為了讓學生在尚未學習體積之前先建立初步的容量概念,第10頁例題作了很細致的安排。先出現直觀情境,里面有大小不同的兩個茶杯和大小不同的兩個冷水壺。然后依次提出三個問題,引導學生在已有生活經驗的基礎上,逐步理解容量的含義。
(1) 學生都知道茶杯里能盛水,茶杯有大有小,能盛的水就有多有少。例題的第一個問題引導學生觀察情境圖里的兩個茶杯,說說哪個茶杯能盛的水多些。并告訴他們,圖中比較高的那個茶杯能盛的水多,這個茶杯的容量比較大。這里是教材第一次出現“容量”這個詞,注意和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密切聯系,便于學生初步感受“容量”的含義。教學的時候要注意兩點: 一是情境中的兩個茶杯都是空的,里面沒有盛水,“哪一個茶杯能盛比較多的水”是直覺下的想像與判斷。學生通過這樣的想像,容易體會到“杯子容量”的本質含義。二是要給學生較多時間去領悟“茄子”卡通說的那句話,抓住“盛的水多”和“容量比較大”,有意義地接受“容量”的含義。
(2) 例題的第二個問題既有趣,又具有挑戰性。設計這個問題的目的是促進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容量的含義,解決并回答這個問題可以按四步進行: 第一步讓學生說說“冷水壺的容量”是什么意思,引導他們把“容量”這個比較抽象的概念回歸到“能盛的水”的現實層面上,通過把概念具體化再次體會容量的含義。第二步讓學生猜一猜哪個冷水壺的容量大一些。為了便于學生區分和表述,情境圖里的一個冷水壺是紅把手,壺體上刻了花;另一個冷水壺是黑把手,壺體上沒有花。第三步通過倒水驗證猜想。先在一個壺里盛滿水,再把這壺水往另一個壺里倒。或是紅把手水壺里的水倒滿黑把手水壺后還剩下一些,或是黑把手水壺里的水全部倒入紅把手水壺里后尚未盛滿。倒水驗證猜想這種方法要讓學生自己想出來,并讓他們動手倒一倒。第四步確認問題的答案,因為紅把手水壺里能盛的水多,所以它的容量大一些。
“想想做做”第1、2題,在一個杯子里盛滿水,往別的杯子里倒,繼續體會容器的容量大、容量小、容量相等的含義。
(3) 例題的第三個問題讓學生體驗需要統一的單位來計量容器的容量。教學時可以分三步進行: 第一步讓學生說說“水壺的容量是多少”這句話的具體意思,再次在抽象的概念具體化的過程中體會容量的含義。第二步觀察教材里的插圖,把一壺水往杯子里倒,如果倒入較小的杯子,剛好5杯;如果倒入較大的杯子,剛好4杯。第三步讓學生說說這個水壺的容量是多少,體會只有使用確定的杯子才能準確地表達水壺的容量,也就是需要統一的容量單位。
通過上面的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這道例題的教學重點是容量的概念,學生建立概念的線索是“感性材料→數學含義→概念的具體化”。教材設計的一系列活動都承載在這條認知線索上,都是為建立概念服務的。
2、教學升和毫升,讓學生體會它們的實際意義。
教學升和毫升各編排了兩道例題,都設計了從生活實際引出并體會1個單位有多少、自制簡易量器和用量器測量等教學活動。
(1) 引出單位。第11頁例題呈現了瓶裝醬油、食用油、飲料和桶裝純凈水等圖片,在每幅圖的旁邊都標注了“×升”或“×l”。第15頁例題呈現了瓶裝的洗潔劑、飲料、牛奶的圖片,也在圖片的旁邊標注了“×毫升”或“×ml”。讓學生在現實的情境中體會升和毫升都是常用的計量單位,在生活中的應用極廣;體會這兩個單位有各自的使用場合。教學這兩段內容時,要讓學生看著圖片說說瓶里裝了些什么,各有多少,都以什么為單位,為什么兩道例題使用的單位不同。從而自覺地感受升和毫升都是計量液體有多少的單位。如果液體比較多,可以用升作單位;如果液體比較少,則用毫升作單位。
(2) 感受1個單位有多少。學生知道升和毫升都是容量單位之后,希望知道1升、1毫升各有多少。教材及時滿足他們的需要,第11頁例題在棱長1分米的正方體容器里裝滿水,倒入量杯正好是1升。設計這個實驗有兩個原因: 一是學生對正方體比較熟悉,又知道了1分米有多長,所以對棱長1分米正方體容器的大小有感性經驗,正是這點經驗幫助他們感受了1升有多少。二是在實驗中能帶出計量液體有多少的常用工具——量杯。在這個實驗中,正方體容器是制作或選擇的,1升水是在量杯上看出來的。第15頁例題先介紹量筒,然后觀察量筒里的1毫升水,讓學生明白毫升是計量較少液體的單位。接著做滴管滴水實驗,通過“十多滴”形象描述1毫升有多少。
設計的兩個實驗幫助學生感受了1升和1毫升的實際意義,使學生對獲得的知識印象深、記憶牢。實驗必須在教學中得到落實,有條件的學校可以讓學生分組進行,不具備條件的學校也應該由教師演示給學生看。在實驗中要引導學生關注其中的數學內容,讓他們仔細體會通過實驗能知道什么。
除了這兩個實驗,教材還設計了許多能體會升和毫升實際意義的學習活動。第14頁第1題和第16頁第2題,把1升水和50毫升水放入不同的容器,看看水面在哪里,從而加深對這些水有多少的印象。第14頁第3題稱1升水有多重,聯系重量體會容量。第17頁第5題數數100毫升飲料要喝多少口,算算一口喝多少毫升,學生在有趣的活動中體會了毫升。
(3) 教學進率。第16頁例題教學升和毫升間的進率,并在“想想做做”里安排了部分習題。這個內容的教學分四個層次展開: 第一,通過說出三個量杯里各有100、250、500毫升水,教學認讀量杯上的刻度和用量杯計量液體有多少的方法。第二,通過把1升水倒入500毫升的量杯,剛好倒滿2次的實驗得出1升=1000毫升這個關系。第三,“想想做做”第3題通過幾瓶正好是1升的推算,鞏固1000毫升就是1升的認識。第四,“想想做做”第4題進行簡單的換算練習。
3、引導學生實際應用升和毫升。
實際應用學到的知識,既體現了數學有現實的應用價值,又能在應用中加強對知識的理解。教材從多個角度引導學生應用升和毫升。
(1) 留心觀察、采集數據。第12頁第3題看圖說說熱水器、電飯鍋的盛水量各是多少升,第16頁第1題看圖說說針筒、輸液袋、口服液瓶里各裝了多少毫升藥水,第19頁第7題到商店里看看用毫升或升作單位的瓶裝物品。這些都是真實的數據,不僅讓學生知道各個單位有很廣的應用,而且豐富了生活常識。
(2) 合理選擇、正確使用。第14頁第2題為高壓鍋、洗碗池、塑料盆、浴缸的容量選擇合適的數據,第18頁第2題為金魚缸、飲料瓶、鐵鍋、湯勺的容量選擇合適的單位,第19頁第5題為盛放2升水選擇合適的容器,第12頁第4題估計四個容器的容量比1升大還是小,第14頁第1題估計三個容器的容量各是多少升。學生進行這些選擇和估計時,憑借已經建立的升與毫升的概念,聯系與這些常用物品有關的生活經驗,再次加強對各個容量單位的感受。
(3) 制作并使用簡易的量器。第13頁例題制作以升為單位的量器,第19頁第6題制作以毫升為單位的量器。這些制作取材容易,只要一個上下一樣粗的礦泉水瓶或玻璃瓶。制作也不困難,教材用圖文結合的方式把方法交代得清清楚楚。在制作時體會1升水、1/2升水、1/4升水、3/4升水以及10毫升、20毫升……100毫升水各有多少。
制成以后就能用來測量各種容器里大約有多少水,學生肯定很感興趣。這些制作與測量,還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
4、實踐活動寓數學內容于游戲之中。
實踐與綜合應用《美妙的“杯琴”》里的數學內容是: 怎樣在幾個不同的容器里倒入同樣多的水,怎樣在幾個相同的杯子里倒入不同量的水。至于敲敲聽聽、比較聲音和編編唱唱、敲出一首樂曲都是為了激發興趣。教學時要突出數學內容,讓學生想辦法進行倒水的操作,使用自制的量器估計倒入杯子的水有多少。要防止只顧玩而忽略數學內容的現象。
體育場(第36-38頁)
[教學目標]
1、能對生活中的具體事物的數量用不同的方法進行估計。
2、能與同學交流估計的方法。
[教學重、難點]
1、能對生活中的具體事物的數量用不同的方法進行估計。
2、能與同學交流估計的方法。
[教學準備] 教學掛圖
[教學過程]
一、估計體育場看臺的座位數
出示體育場的掛圖,讓學生先估一估這個體育場有多少個看臺,并說說估計的依據。接著討論如何估計一個看臺的座位。在討論時,提倡學生用多種方法去估計,如可以分成幾部分或每排取一個整數值等。
最后出示一個看臺的具體數據,讓學生對具體的數據進行估計。
二、估計一張報紙的一個版面的字數
學生可以將報紙折一折,在知道一部分的字數的基礎上再得到整個版面的字數;也可以數一數某一行的字數與總的行數,然后相乘得到整版的字數。鼓勵學生探索不同的估計方法,然后進行交流。
三、旅游中的估計
1、出示圖一,讓學生說說圖上從北京到廣州經過哪些城市;也可以提問“如果從北京到廣州需要30時,那么從北京到鄭州需要幾時?”
2、第二、三幅圖也以估計為重點。所以應多鼓勵學生說一說估算的方法,對于不同的估算方法,只要說的合理,都應給以肯定。同時組織學生進行交流,傾聽他人的方法,反思自己的方法。
世界人口
內容:p46~48
課時:2
教學目標:1、結合具體情境,探索積的小數位數與乘數的小數位數的關系。
2、結合實際情境,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教學過程:
一、創設問題情境。
1、 讀信息,提問題。
演示cai—1,呈現下列幾組數據:
1、 到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總數已突破60億大關。目前,世界人口仍以較快速度增長,按最近20年的人口增長速度,全世界平均每秒增加2.6人。
2、 世界人口的分布很不均勻,我國與美國的面積差不多,而美國的人口僅有2.76億,我國人口卻是美國人口的4.6倍。
3、 俄羅斯比我國人口少得多,面積卻是我國的1.8倍,我國陸地國土面積是960萬千米2。
讀了這幾組數據,你想到了哪些可以用數學解決的問題?
二、解決問題,建立小數乘法豎式計算模型。
1、 板書出學生提出的問題并解決。重點研究乘法問題。
例如:全世界平均每分鐘增加多少人?列式:2.6×60=
2、 如果用豎式計算,你怎樣列豎式?(請幾個學生板書。)
3、 討論:如何列豎式,每一個乘數的數位怎樣對齊?
4、 師演示豎式計算。
5、 學生嘗試計算:3.4×21 1.24×1.7 4.47×0.72 3.5×28
6、 集體評議。
7、 總結:談談你這節課還有什么問題?也可談你有什么收獲?
教學反思:教材提供世界人口的數量與分布的有關信息,這些內容對學生來說都比較生疏,但通過這一途徑可以擴大學生的視野和知識面.教學時,可以讓學生讀一讀有關信息,提醒學生特別要關注用紅色印刷的內容.然后鼓勵學生討論"平均每秒增加2.6”是什么意思,體會平均數的意義.能根據有關信息提出數學問題。并能用小數乘法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并學會用豎式計算數目比較大的小數乘法。培養學生估算的習慣。
課時2
教學目標:1、進一步掌握小數乘法的豎式計算。
2、 結合具體的事例,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3、 結合事例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養成節約意識。
教學過程:
一、呈現問題:
問題1:p47的第1題
1、 實物投影練一練的第一題。要求:
(1) 讀出“世界人口統計圖”上的信息。(生自由回答。)
(2) 獨立解決(2)、(3)兩題,集體訂證。注意學生能否準確從圖片中獲取所需的數據信息。
(3) 集體討論第(4)如何列式。特別注意計數單位:60億,2.6人。
問題2、p48的第5題。
1、 生讀題,了解題意。
2、 師生共同整理已知信息,并板書:
XX年人均國民收入:(1)中國是850美元
(2)世界是中國的5.4倍
(3)發達國家是中國的28.3倍
3、 從(1)、(2)兩個相關的信息中你可以知道什么?生自由回答:世界人均國民收入是多少?
4、 誰能完整地把這個問題說完整。(提名回答)
5、 那么從(2)、(3)或(1)、(3)中你又能提什么問題?生自由回答。集體評議。
問題3、p48的第7題。
1、 生自由小聲讀題。了解問題。
2、 集體討論怎樣解決,板書出相應的算式,獨立計算。
一、探索小數乘法的特征。
乘法的積一定比乘數在嗎?
1、 p47的第3題,學生先在書中填一填,然后匯報交流自己填的方法。
2、 集體觀察、思考并討論:
(1) 第一列算式有什么相同與不同。
(2) 0.3乘什么數時比0.3大,什么時候比0.3小,什么時候等于0.3。
(3) 從這題中你發現了什么?
(4) 用你發現的規律驗證第2列是否正確。
課后練習:p47、48的第2、4題。
教學反思:學生已經掌握了小數乘法的豎式計算。在教學過程中,設計了大量確定積的位數的練習,學生進步很快。但是這樣的題還是有個別同學出錯。如:0.3×1.2○0.3 0.3×1.2○0.3 1.8×1○1.8還要進一步理解為什么?
《升和毫升》教案 篇3
升和毫升是容量單位,經常用來表示容器里容納的液體的體積。教材在教學體積之前先教學升和毫升,是因為這兩個計量單位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極廣,幾乎隨時隨地都可能接觸到。盡量早些教學升和毫升,既方便學生生活,又為以后教學體積積累了感性材料。由于升和毫升是在體積之前教學的,因此采取了直觀認識、直覺感受為主的教學方法。
《標準》關于升和毫升的教學目標是,通過實例了解容積的含義及度量單位,會進行單位之間的換算,感受1升、1毫升的實際意義。根據這些教學目標,本單元教材分四部分編排:
第10頁初步教學容量的含義,體會計量容量也需要有統一的容量單位。
第11~14頁初步教學升。先講述計量液體有多少通常用升作單位,然后通過制作與操作教學1升的實際意義。
第15~17頁教學毫升。包括什么時候要用毫升作單位,1毫升液體大約有多少,升與毫升間的進率及簡單換算等內容。
第18~21頁單元練習與實踐活動。在單元練習里整理有關升和毫升的知識,提高學生實際應用這兩個單位的能力。在《美妙的“杯琴”》這個實踐與綜合應用里,把數學知識和音樂感受巧妙地結合起來。
本單元還編寫了兩篇“你知道嗎”。其中一篇介紹有關義務獻血的知識,另一篇介紹笙、編鐘、排簫等樂器。
1 以已有的生活經驗為基礎,幫助學生逐步建立容量的概念。
容量是容器里最多能容納多少液體的量。為了讓學生在尚未學習體積之前先建立初步的容量概念,第10頁例題作了很細致的安排。先出現直觀情境,里面有大小不同的兩個茶杯和大小不同的兩個冷水壺。然后依次提出三個問題,引導學生在已有生活經驗的基礎上,逐步理解容量的含義。
(1) 學生都知道茶杯里能盛水,茶杯有大有小,能盛的水就有多有少。例題的第一個問題引導學生觀察情境圖里的兩個茶杯,說說哪個茶杯能盛的水多些。并告訴他們,圖中比較高的那個茶杯能盛的水多,這個茶杯的容量比較大。這里是教材第一次出現“容量”這個詞,注意和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密切聯系,便于學生初步感受“容量”的含義。教學的時候要注意兩點: 一是情境中的兩個茶杯都是空的,里面沒有盛水,“哪一個茶杯能盛比較多的水”是直覺下的想像與判斷。學生通過這樣的想像,容易體會到“杯子容量”的本質含義。二是要給學生較多時間去領悟“茄子”卡通說的那句話,抓住“盛的水多”和“容量比較大”,有意義地接受“容量”的含義。
(2) 例題的第二個問題既有趣,又具有挑戰性。設計這個問題的目的是促進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容量的含義,解決并回答這個問題可以按四步進行: 第一步讓學生說說“冷水壺的容量”是什么意思,引導他們把“容量”這個比較抽象的概念回歸到“能盛的水”的現實層面上,通過把概念具體化再次體會容量的含義。第二步讓學生猜一猜哪個冷水壺的容量大一些。為了便于學生區分和表述,情境圖里的一個冷水壺是紅把手,壺體上刻了花;另一個冷水壺是黑把手,壺體上沒有花。第三步通過倒水驗證猜想。先在一個壺里盛滿水,再把這壺水往另一個壺里倒。或是紅把手水壺里的水倒滿黑把手水壺后還剩下一些,或是黑把手水壺里的水全部倒入紅把手水壺里后尚未盛滿。倒水驗證猜想這種方法要讓學生自己想出來,并讓他們動手倒一倒。第四步確認問題的答案,因為紅把手水壺里能盛的水多,所以它的容量大一些。
“想想做做”第1、2題,在一個杯子里盛滿水,往別的杯子里倒,繼續體會容器的容量大、容量小、容量相等的含義。
(3) 例題的第三個問題讓學生體驗需要統一的單位來計量容器的容量。教學時可以分三步進行: 第一步讓學生說說“水壺的容量是多少”這句話的具體意思,再次在抽象的概念具體化的過程中體會容量的含義。第二步觀察教材里的插圖,把一壺水往杯子里倒,如果倒入較小的杯子,剛好5杯;如果倒入較大的杯子,剛好4杯。第三步讓學生說說這個水壺的容量是多少,體會只有使用確定的杯子才能準確地表達水壺的容量,也就是需要統一的容量單位。
通過上面的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這道例題的教學重點是容量的概念,學生建立概念的線索是“感性材料→數學含義→概念的具體化”。教材設計的一系列活動都承載在這條認知線索上,都是為建立概念服務的。
2 教學升和毫升,讓學生體會它們的實際意義。
教學升和毫升各編排了兩道例題,都設計了從生活實際引出并體會1個單位有多少、自制簡易量器和用量器測量等教學活動。
(1) 引出單位。第11頁例題呈現了瓶裝醬油、食用油、飲料和桶裝純凈水等圖片,在每幅圖的旁邊都標注了“×升”或“×l”。第15頁例題呈現了瓶裝的洗潔劑、飲料、牛奶的圖片,也在圖片的旁邊標注了“×毫升”或“×ml”。讓學生在現實的情境中體會升和毫升都是常用的計量單位,在生活中的應用極廣;體會這兩個單位有各自的使用場合。教學這兩段內容時,要讓學生看著圖片說說瓶里裝了些什么,各有多少,都以什么為單位,為什么兩道例題使用的單位不同。從而自覺地感受升和毫升都是計量液體有多少的單位。如果液體比較多,可以用升作單位;如果液體比較少,則用毫升作單位。
(2) 感受1個單位有多少。學生知道升和毫升都是容量單位之后,希望知道1升、1毫升各有多少。教材及時滿足他們的需要,第11頁例題在棱長1分米的正方體容器里裝滿水,倒入量杯正好是1升。設計這個實驗有兩個原因: 一是學生對正方體比較熟悉,又知道了1分米有多長,所以對棱長1分米正方體容器的大小有感性經驗,正是這點經驗幫助他們感受了1升有多少。二是在實驗中能帶出計量液體有多少的常用工具——量杯。在這個實驗中,正方體容器是制作或選擇的,1升水是在量杯上看出來的。第15頁例題先介紹量筒,然后觀察量筒里的1毫升水,讓學生明白毫升是計量較少液體的單位。接著做滴管滴水實驗,通過“十多滴”形象描述1毫升有多少。
設計的兩個實驗幫助學生感受了1升和1毫升的實際意義,使學生對獲得的知識印象深、記憶牢。實驗必須在教學中得到落實,有條件的學校可以讓學生分組進行,不具備條件的學校也應該由教師演示給學生看。在實驗中要引導學生關注其中的數學內容,讓他們仔細體會通過實驗能知道什么。
除了這兩個實驗,教材還設計了許多能體會升和毫升實際意義的學習活動。第14頁第1題和第16頁第2題,把1升水和50毫升水放入不同的容器,看看水面在哪里,從而加深對這些水有多少的印象。第14頁第3題稱1升水有多重,聯系重量體會容量。第17頁第5題數數100毫升飲料要喝多少口,算算一口喝多少毫升,學生在有趣的活動中體會了毫升。
(3) 教學進率。第16頁例題教學升和毫升間的進率,并在“想想做做”里安排了部分習題。這個內容的教學分四個層次展開: 第一,通過說出三個量杯里各有100、250、500毫升水,教學認讀量杯上的刻度和用量杯計量液體有多少的方法。第二,通過把1升水倒入500毫升的量杯,剛好倒滿2次的實驗得出1升=1000毫升這個關系。第三,“想想做做”第3題通過幾瓶正好是1升的推算,鞏固1000毫升就是1升的認識。第四,“想想做做”第4題進行簡單的換算練習。
3 引導學生實際應用升和毫升。
實際應用學到的知識,既體現了數學有現實的應用價值,又能在應用中加強對知識的理解。教材從多個角度引導學生應用升和毫升。
(1) 留心觀察、采集數據。第12頁第3題看圖說說熱水器、電飯鍋的盛水量各是多少升,第16頁第1題看圖說說針筒、輸液袋、口服液瓶里各裝了多少毫升藥水,第19頁第7題到商店里看看用毫升或升作單位的瓶裝物品。這些都是真實的數據,不僅讓學生知道各個單位有很廣的應用,而且豐富了生活常識。
(2) 合理選擇、正確使用。第14頁第2題為高壓鍋、洗碗池、塑料盆、浴缸的容量選擇合適的數據,第18頁第2題為金魚缸、飲料瓶、鐵鍋、湯勺的容量選擇合適的單位,第19頁第5題為盛放2升水選擇合適的容器,第12頁第4題估計四個容器的容量比1升大還是小,第14頁第1題估計三個容器的容量各是多少升。學生進行這些選擇和估計時,憑借已經建立的升與毫升的概念,聯系與這些常用物品有關的生活經驗,再次加強對各個容量單位的感受。
(3) 制作并使用簡易的量器。第13頁例題制作以升為單位的量器,第19頁第6題制作以毫升為單位的量器。這些制作取材容易,只要一個上下一樣粗的礦泉水瓶或玻璃瓶。制作也不困難,教材用圖文結合的方式把方法交代得清清楚楚。在制作時體會1升水、1/2升水、1/4升水、3/4升水以及10毫升、20毫升……100毫升水各有多少。
制成以后就能用來測量各種容器里大約有多少水,學生肯定很感興趣。這些制作與測量,還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
4 實踐活動寓數學內容于游戲之中。
實踐與綜合應用《美妙的“杯琴”》里的數學內容是: 怎樣在幾個不同的容器里倒入同樣多的水,怎樣在幾個相同的杯子里倒入不同量的水。至于敲敲聽聽、比較聲音和編編唱唱、敲出一首樂曲都是為了激發興趣。教學時要突出數學內容,讓學生想辦法進行倒水的操作,使用自制的量器估計倒入杯子的水有多少。要防止只顧玩而忽略數學內容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