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案-日出
迷人的海上日出
文
1 海上日出
教學目標
1.了解海上日出的過程和景色,體會日出時的偉大奇觀。
2.通過了解作者具體描寫海上日出的不同景象,學習按照事物的發展順序進行觀察的方法。
3.理清文章脈絡,分段、概括段落大意、歸納課文主要內容。
4.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作者在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5.學習本課生字新詞,練習用“目不轉睛”“燦爛”造句。
6.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
1.通過了解作者具體描寫海上日出的不同景象,學習按照事物發展順序進行觀察的方法。
2.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作者在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通過了解作者具體描寫海上日出的不同景象,學習按照事情發展順序進行觀察的方法。
教學時間 二課時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一)學習本課生字、新詞,理解重點詞語。
(二)了解課文內容,理清課文脈絡分段、概括段落大意,歸納課文主要內容。
(三)讀熟課文。
二、教學重點
了解課文內容,理清課文脈絡,分段并概括段落大意。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 新課。
太陽每天從東方升起,在西邊落下,似乎是很平常的事,我們好像都沒有去特意地注意太陽從地平線升起的那一剎那間的景象,對不對?現在我們一起學習著名作家巴金先生早期的優秀散文《海上日出》,領略日出時的壯觀景象。
(板書:1海上日出)
這篇著名的散文作品是巴金老先生在1927年,從上海去法國留學的途中,隨時記下的在海上的見聞,寫下了一路風光,寄給他的兩個哥哥看,使他們知道他如何度過在海上的時日,并讓他們領略一些海上旅行的樂趣。現在已經過去七十多年了。今天我們學習這篇文章,同樣可以領略一些海上旅行的樂趣,更重要的是能夠體會到被巴金老先生稱為偉大奇觀的海上日出是種什么景象。
(二)檢查預習。
預習是常用的一種學習方式,學習課文之前預習一篇課文,有利于學生帶著問題有目的地學習,也有利于學生鞏固學過的知識,應用已有學到的技能。預習也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重要方法,還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揮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作用。因此,教師要重視培養學生課前預習的好習慣。五年級的學生預習一般包括四方面的內容:
(1)讀課文,劃出不認識的字和不理解的詞語。
(2)填寫生字表格,認清生字的音序、音節、部首、再查幾畫、結構、組詞和字義。
(3)查字典或聯系上下文解釋詞語。
(4)分析課文結構,理解課文內容。
1.填寫生字表格。
2.讀準字音,辨別字形。
課文中有幾個詞語是兒化音節,要注意它們的讀法。
比如:“慢慢兒”,第一個“慢”仍讀m4n,第二個“慢”和“兒”要連在一起讀,讀音是“m—er”(念“2”的第一聲)。“使勁兒”的“勁兒”連在一起讀“j—i—8r”。“一會兒”的“會兒”連在一起讀“h—u—@r”。
以上兒化音都不要把“兒”單分出來。
“一剎那間”的“剎”,讀“ch4”,聲母是“ch”。
“似的”的“似”讀“sh@ ”,聲母是“sh”,不要讀“s@”,在“似乎”、“好似”這些詞里才讀“s@”。
辨別形近字,然后請同學口頭組詞。
藍( ) 辨( ) 晴( )
籃( ) 辯( ) 睛( )
彩( ) 破( ) 靜( )
睬( ) 坡( ) 凈( )
淺( ) 透( ) 擴( )
線( ) 銹( ) 曠( )
3.查字典或聯系上下文解釋生詞,理解重點詞語。
目不轉睛:指眼珠子一動也不動地注視。形容精力集中。目,眼。睛,眼珠子。天水相接:天連著天,水接著天。
一剎那間:指極短的時間。
奪目:(光彩)耀眼、刺眼。
光彩:顏色和光澤。光榮。
燦爛:鮮明耀眼。
重圍:層層包圍。
光芒:向四面放射的強烈光線。
光亮:指明亮。
亮光:指黑暗中的一點或一道光。
分辨:分清、辨別的意思。
奇觀:指雄偉、壯麗而又少見的景象。觀,景象。
范圍:周圍界線。
一縱一縱:形容一跳一跳的樣子。因為早晨海面上大量蒸氣被蒸發上升,太陽光透過水蒸氣層才能射到地面上。水蒸氣不斷向上運動,使陽光也產生波動現象,這種不斷波動的光線射入人的眼里,造成“一縱一縱”的感覺。
鑲:把東西嵌進去,或在外圍加邊。
出示投影片,請同學填空。
同義詞:
范圍——(范疇) 果然——(果真) 光彩——(光芒)
奪目——(耀眼) 分辨——(辨別) 奇觀——(壯觀)
反義詞:
擴大——(縮小) 可愛——(可憎) 光亮——(昏暗)
5.分析課文結構,了解課文內容。
(1)劃分段落,概括段意。
這篇課文敘述的不是作者一次看到的海上日出的景色。分段有一定的難度。教師指導同學們分析課文結構時,可以提示學生邊讀邊思考:課文哪些自然段是寫日出的?作者寫了哪些情況下的日出?邊讀邊做標記。學生能夠在文中找出課文的2、3、4、5自然段寫的是日出的景色,作者重點寫了天氣晴朗的時候和在多云的時候這兩種情況下看到的日出情景。也可以說是一般情況和特殊情況下的日出情景。這樣就把課文關于日出的內容分為了兩段。
教師再指導學生認真讀首尾段,學生就會明白開頭交待在什么時候、什么地方看日出,結尾總結說海上日出是偉大的奇觀,它們可以獨立成段。這樣全文就可以劃分成四段。段意也就比較容易概括了。
第一段(第1自然段)主要講“我”觀看日出的時間、地點和次數。
第二段(第2、3自然段)主要講“我”在晴朗的天氣看到的日出。
第三段(第4、5自然段)主要講“我”在有云情況下看到的日出。
第四段(第6自然段)總述海上日出是偉大的奇觀。
在此基礎上,教師指導學生思考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什么,也就是說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是什么。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發言情況,積極引導、啟發,充分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主要內容:這篇課文敘述了作者幾次看到的海上日出時的景色,具體生動地描寫了日出過程中景色的變化。
(三)朗讀課文,為進一步分析課文做準備。
(四)作業 。
1.抄寫生字、新詞。
2.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一)了解海上日出的過程和景色,體會日出時的偉大奇觀。
(二)通過了解作者具體描寫海上日出的不同景象,學習按照事物的發展順序進行觀察的方法。
(三)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作者在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四)用“目不轉睛”“燦爛”造句。
(五)有感情地朗讀課義。背誦課文。
二、教學重點
(一)通過了解作者具體描寫海上日出的不同景象,學習按照事物的發展順序進行觀察的方法。
(二)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作者在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難點
通過了解作者具體描寫海上日出的不同景色,學習按照事物的發展順序進行觀察的方法。
四、教學過程
這是一篇看圖學文,教學時要注意運用圖文結合的方法進行學習。
(一)設置情境,導入 新課。
播放不同時間、不同地點日出景象的錄像片,投影片也可以,引導學生進入日出的情境中,然后請同學來談一談觀后感。教師可在同學們談論的基礎上引出新課《海上日出》。日出很美,海上的日出更美,巴金老先生在海上日出稱為偉大奇觀,“奇觀”是什么意思?(“奇觀”指的是雄偉、美麗少見的景象。觀,景象。)
海上日出究竟是怎樣的一種雄偉、美觀、少見的景象呢?我們來認真學習這篇課文。請同學打開課本,我們一起朗讀《海上日出》。
(二)學習第1自然段。
1.根據問題學習這一段。
請同學們邊讀邊思考,這一段交待了什么,并把有關內容畫下來。
(這一段交待了:
時間——天還沒有大亮;
地點——船上;
人物——我;
事情——看日出;
環境——周圍很靜。)
“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一句中的“常常”說明了什么?與上下文有什么聯系?(說明“我”曾多次在海上看日出,為下文中出現的兩種情況下的海上日出埋下了伏筆。)同時“常常”一詞也說明了作者的心情,他特別向往海上的日出所以“常常”早起去看日出。
(板書:常常)
2.小結第1自然段。
第一段交待了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環境,“常常”一詞說出了作者的心情——“向往”。
(板書:向往)
(二)學習第2自然段。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書上的下圖,再結合第2自然段思考兩個問題。
(1)作者“我”是怎樣知道太陽就要從天邊升起來了?
(2)作者寫了什么情況下的日出?
在同學們思考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演示“紅霞”越來越亮的抽拉式投影片,使學生能夠很形象地感受日出前天空的變化。這樣,有助于學生理解這段文字。
(作者之所以知道太陽就要從天邊升起來了,是因為“紅霞”——“越來越亮”,作者憑感覺和經驗,知道太陽就要升起來了,所以“目不轉睛”地望著那里。)
(板書:紅霞越來越亮)
“目不轉睛”是什么意思?從這里也看出來作者的心情怎樣?
(“目不轉睛”的意思是眼睛盯在一處看,眼珠子一動也不動。說明作者此時此刻的心情急切而又喜悅。)
“目不轉睛”一詞在生活中怎么用呢?
(上課時,同學們都目不轉睛地盯著黑板。)
作者寫了什么情況下的日出呢?
(因為作者講看到了紅霞,所以我們知道作者寫的是天氣晴朗,萬里無云情況下的日出。)
指導學生觀察書中的上圖,或演示抽拉式投影式,同時找一位同學朗讀第3自然段。
“果然”一詞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果然”一詞的意思是強調不出所料。在文中起連接上下文的作用,有確定的意思,“真的”來了。)
請同學結合剛才觀察到的圖畫,默讀第3自然段,想一想太陽升起來以前天空的景色有什么變化?作者在海上看到的太陽是怎樣升起來的?
(太陽升起來以前,天空的景色從“一片淺藍”到“天水相接”處出現了“一道紅霞”,再到紅霞“慢慢擴大”。從紅霞斷定太陽將要升起來。這一自然段告訴我們景物從天到霞,范圍從小倒大,色彩從藍到紅,作者觀察細致,描寫具體。)
了解作者具體描寫海上日出過程中的不同景象,學習按照事物的發展順序進行觀察的方法是這篇課文的學習重點和難點。因此,教學時要特別注意指導。
太陽是怎樣升起來的?作者又是怎樣觀察和描寫的呢?
組織學生討論太陽一步步升起的幾個階段,讓學生在書中畫出有關詞語,然后找同學來說一說。
(太陽是這樣一步步升起來的:
①太陽露出小半邊臉,紅得很,沒有亮光。
②太陽像負著什么重擔似的,慢慢兒,一縱一縱地使勁向上升。
③沖破云霞,跳出海面,顏色很紅,仍沒有亮光。
④發出奪目的亮光。
⑤旁邊的云也有了光彩。
這是作者筆下太陽升起來的五個階段,也是作者觀察日出的順序。)
同學們分析得很有道理,下面來弄清重點句的意思,請同學思考一下“太陽像負著什么重擔似的,慢慢兒,一縱一縱地,使勁向上升。”
指導學生們理解這句話的目的就是要使他們真正地體會太陽從大海中升起時是很慢的,像擔著沉重的擔子,一點一點兒很費勁地向上升起,同時由于太陽在海水波濤的起伏之中,似乎給人一種一跳一跳地使勁向上升的感覺。教師也可以根據學生的情況,把問題具體化。
“太陽像負著什么重擔似的,慢慢兒,一縱一縱地,使勁兒向上升。”這句話描寫了什么情景?為什么這樣寫?你認為哪些字、詞在句子中用得好?
(這句話描寫了太陽升起來時的情景,寫了太陽升起時的動態。這樣寫更形象,更逼真,使讀者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同時也使人從中感受到那種頑強拼搏、奮發向上的精神。在這句話中負、縱、升幾個字用得好。)
請同學有感情地朗讀這段話。
(板書:負 縱 升)
在這一段中,還有哪些字、詞用得好。
(寫太陽“沖破了云霞”“跳出了海面”這些詞用得都很好。)
(板書:沖破 跳出)
作者觀察得非常細致,所以才會寫得這樣美。請同學們一邊看投影一邊用課文中的句子說一說太陽升起來的情景。
這一環節的教學目的就是促使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文,練習背誦課文。
作者盼望看到日出,當他看到太陽露出小半邊臉的時候,心情怎樣?
(喜悅、欣喜)
該怎樣朗讀呢?
(應該以欣喜的語調,明快的節奏朗讀。)
怎樣才能讀出太陽向上升的過程中所表現的頑強拼搏,奮發向上的精神呢?(應該以舒緩的節奏朗讀,“負著”、“慢慢兒”、“沖破”“跳出”等詞要重讀。)請同學自由朗讀,體會作者在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檢查朗讀后,教師小結這一段。
這一段主要寫了作者經過仔細觀察描寫了太陽升起時的過程和景觀。朗讀的時候,我們要把作者那種渴望日出的心情讀出來,還要把太陽初升時那種頑強拼搏、奮發向上的精神讀出來。
教師范讀第二段,學生齊讀,然后試背。教師出示投影片,請同學填空,同時檢查背誦。
(三)學習第三段。
請同學默讀第三段,思考(1)這一段寫了什么情況下的日出?(2)這兩自然段寫的日出有什么不同?
組織同學前后桌討論,然后請同學來回答。
(這一段寫了天空有云情況下的日出。第4自然段寫了云層不厚情況下的日出;第5自然段則是寫在云層很厚情況下的日出。)
(板書:有云)
在“有云”的情況下“日出”的景觀是怎樣的呢?請用書上的句子回答。
(“陽光透過云縫直射到水面上,很難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只看見一片燦爛的亮光。”)
(板書:透過直射亮光)
(“太陽在黑云背后放射它的光芒,給黑云鑲了一道光亮的金邊。后來,太陽慢慢透出重圍,出現在天空,把一片片云染成了紫色或者紅色。這時候,不僅是太陽、云和海水,連我自己也成了光亮的了。”)
(板書:放射鑲出現光亮)
“燦爛”是什么意思?作者為什么將這個詞用在這句話中?
(“燦爛”的意思是光彩鮮明耀眼。作者觀察海上日出時看到在有云的情況下太陽穿過許多云層,從云縫里直射下來,所以光線特別集中,分外強烈。因為這種情況下只有“燦爛”一詞才能將當時的感覺表達出來。)
“云”遮住了太陽,它的光亮卻“透過”云縫,“直射”到水面,這表現了什么?
(表現了太陽頑強的精神。)
朗讀這一段時要突出哪些詞?
(透過直射燦爛)
找同學朗讀這一段。
“鑲”是什么意思?用“鑲”有什么好處?太陽“慢慢透出重圍”表現了什么?為什么有的云被染成紫色,有的被染成紅色?”“連我也成了光亮了,”表現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指導學生討論后,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話回答。
(把物體嵌入另一物體內或圍在另一物體的邊緣。在生活中一般都說鑲鏡框或鑲照片。陽光給“黑云鑲了一道光亮的金邊”,“鑲”字用得很形象貼切。“透出重圍”說明這時云仍然存在。
陽光照在黑云上呈現紫色,照在白云上呈現紅色。作者寫出了太陽升起時顏色的變化。最后陽光照亮了一切,太陽、云、海水和“我”融為光亮的一體。說明作者為太陽能透出重圍出現在天空,把光明送給世界而感到快慰,也為自己能得到太陽施予的光明而感到歡悅。)
同學們講得可能更精彩,教師要及時表揚和肯定。
用什么樣的語氣朗讀這一段呢?每一位同學都小聲朗讀一遍,體會體會。
找同學談朗讀的感受。
(這一段應該以振奮、輕松的語調朗讀,“連……也……”要重讀。)
請同學有感情地朗讀這一段,并試著背誦。教師出示投影片,請同學填空,一方面進一步體會重點詞的妙用,一方面練習背誦。
教師檢查學生朗讀背誦之后,小結第三段。
作者在這一段寫了日出后的兩種不同的景象。
第4自然段寫了太陽射進云里的景色;第5自然段寫的是太陽從黑云包圍中透出光芒來的景色。也就是寫了作者對日出后兩種情況的描繪。同時把“晴天”和“有云”連到了一起。
(板書:描繪)
(五)學習第四段。
請同學齊讀第四段,然后討論(1)這一段起什么作用?(2)用反問句有什么好處?
(這一反問句作結尾,比一般陳述句更加有力地表達了作者的感受,并照應了文章的開頭,前后呼應。)
這樣寫一方面肯定了這就是偉大的奇觀,另一方面也表達了作者的贊嘆之情。
(板書:贊嘆)
請同學們把課題與最后一句話連起來朗讀,進一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總結全文。
“海上日出”“這不是偉大的奇觀嗎?”的確是偉大的奇觀。這篇文章是作者經過多次生活感受才寫成的,才使得作者在文中如此生動地寫出了日出過程中景色的變化。我們也要多觀察生活,只有親身經歷才能寫出生動感人的好作品。同時我們都應該學習文中所贊嘆的太陽這種頑強,拼搏奮發向上的精神,用這種精神去對待我們學習中、生活中的一切困難。請同學們永遠記住我們今天學習的巴金的散文《海上日出》。
(板書:海上日出)
指導學生按照板書背誦課文。
【板書設計 】
【小資料】
巴金 著名作家,原名李芾甘。1904年生,四川成都人。1927年留學法國,1928年底回國。1927年1月,巴金從上海乘船赴巴黎留學。他把旅程見聞整理成《海上雜記》39篇,《海上日出》是其中的第23篇。
第一課 海上日出
課內四基達標
一、讀詞語,填聲母,比較每組聲母有什么不同。
二、給多音字注音、組詞。
轉 剎 縫
三、填空。
1.“辨”字的部首是 ,與“辨”字字形相近的字除了“辯”字以外,還有 字。“辨”字中的兩個“辛”在寫法上的不同之處是 。
2.“范”字屬于 結構的字,與它結構相同的字有 (寫三個);與它讀音相同的字有 (寫三個)。
四、填空。
1.太陽像負著( )似的,( )兒,( )地,使勁兒向上升。到了最后,它終于( )了云霞,完全( )了海面,顏色真( )。
2.后來,太陽( )透出重圍,出現在天空,把一片片云( )了( )或者( )。這時候,不僅是( )、( )和( ),連我自己也成了( )的了。
能力素質提高
一、說說下列句子各用了什么寫法。
1.過了一會兒,那里出現了太陽的小半邊臉,紅是紅得很,卻沒有亮光。( )
2.太陽像負著什么重擔似的,慢慢兒,一縱一縱地,使勁兒向上升。( )
3.這不是偉大的奇觀么?( )
4.天空像一面藍玻璃。( )
二、選擇正確的解釋。
1.“透”的字義有:①穿;②透徹;③達到充分的程度。
(1)陽光透過云縫直射到水面上。( )
(2)我摸透了他的脾氣。( )
(3)他的衣服給雨水淋得濕透了。( )
2.“奇”在字典里的解釋有:①驚異;②引以為奇;③特殊的,稀罕,不常見的。
(1)海上日出不是偉大的奇觀么?( )
(2)人們用奇異的目光看著這位來自東北的小姑娘。( )
(3)他簡直就是一個音樂奇才。( )
(4)海底是一個奇異的世界。( )
三、閱讀下列語段,回答問題。
果然,過了一會兒,那里出現了太陽的小半邊臉,紅是紅得很,卻沒有亮光。太陽像負著什么重( )擔似的,慢慢兒,一縱一縱地,使勁兒向上升。到了最后,它終于沖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顏色真紅得可愛。一剎( )那間,這深紅的圓東西發出奪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發痛。它旁邊的云也突然有了光彩。
1.在括號里給加點的字注音。
2.在文中找出兩組近義詞:( )—( ) ( )—( )
3.這段話主要是寫 ,是按 的順序寫的。
4.這段話寫了太陽在上升過程中 的變化、 的變化、 的變化和 的變化。
綜合實踐創新
一、將反問句“這不是偉大的奇觀么?”改為陳述句,并說出它在課文中所起的作用。
二、把課文第三自然段描寫日出的顏色、光亮、形狀、動態等詞語劃出。然后學習這種寫法,把某種樹葉的顏色、光亮、形狀和在風兒吹拂下的動態、聲音寫成一段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