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什么》教學案例
【案例】
在教學《幸福是什么》時,我安排了這樣一個環節:說說自己對幸福的理解,再說說自己是否幸福,為什么?這個環節生成了這樣一個片斷:
師:同學們,“幸福”這個詞,我們并不陌生,現在誰來說說“幸福”是什么呢?
生:幸福,就是有吃不完的好吃的。
(“饞貓!”,許多同學小聲說。)
生:幸福就是全家人和睦相處,不吵架,快樂地生活在一起。
生:幸福就是過年時收到許多紅包。
(噓聲四起。)
生:幸福就是有取之不盡的好吃的,用之不竭的好玩的。
(哄堂大笑。)
生:幸福就是一家人一直快樂地生活在一起,永不分開。
師:同學們對幸福的理解都很有意思!老師覺得自己很幸福,因為我現在每天都能看到你們可愛的笑臉。你們覺得自己幸福嗎?為什么?
生:我覺得自己很幸福,因為我成長在一個幸福的家庭,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都很愛我,我也很愛他們。
生:我也覺得自己很幸福,因為家里的人都很關心我。
生:我覺得自己很幸福,因為我媽每天都供應許多好吃的給我,但又覺得不太自由,因為我上哪兒去都要經過媽媽批準。
生:我覺得自己很不幸,因為爸爸媽媽總是為了錢吵架。有時我真想快快長大,掙許多的錢,讓他們別吵了。
生:我覺得你還可以啦,爸爸媽媽雖然吵架,但還有個完整的家,我呢,爸媽離婚了,想聽他們吵架都聽不到了。
生:是呀,我也很不幸,爸媽離婚了,媽媽走了,我真想她呀!可是……
(說著流下淚來,周明也紅了眼。)
師:不要太傷心,雖說父母雖分開了,但他們各自對你們的愛仍然存在并且會繼續下去……想想在自然災害、戰爭中失去父母的孩子吧,你們比他們可幸福多了,至少想看媽媽,還是能看到的。
生:幸福就是世界和平!
生:幸福就是社會穩定!
師:你們真棒!是啊,幸福是世界和平,是社會穩定,是家庭和睦。它是要靠我們大家的雙手去創造的,現在我們來讀課文,看看文中的三個青年是如何用雙手去創造幸福的吧!
【教學反思】
一、肯定真實答案,鼓勵大膽表達
學生對幸福的理解雖然是片面的,但都是真實的。要講真話,不說假話,孩子們從小就受到大人們這樣的教育,從小便知道了愛說謊的孩子不是好孩子,大人們并反復以故事為佐證,以至于“狼來了”的故事孩子們個個耳熟能詳,銘記于心。孩子們是天真的,真誠的,他們的心靈還沒有受到污染,他們還沒有學會察言觀色,投其所好,還沒有學會左右逢源,游刃有余,但孩子們又是可塑的,善于觀察、善于學習的。面對著一次次講假話時得到的獎賞,孩子們在成長中不斷地接受、不斷地效仿,就這樣在真真假假中講著最好聽的話,講著最滋潤人心的話,在不知不覺中,純真的天性變得復雜,率真的性格變得圓滑。因此,筆者在這里就沒有附和那些“小大人”的笑聲與噓聲,反而對他們的幼稚觀點表示認同。
二、直面生活中的問題,關注學生心理發展
面對那兩個父母離異的學生,我不禁覺得自己的安慰是多么的蒼白無力。怎樣才能讓這些孩子徹底走出父母離婚的陰影,從此正常快樂地生活、學習呢?對于孩子們心里的傷口,是裝作不知道以期自然愈合,還是剖開它,刮去“膿痂”,敷上辛辣的“消炎藥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