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就是魚”—從《白公鵝》教學設計談起
“魚就是魚”,學生就是學生,老師就是老師。建構主任認為:學習意義的獲得使每一個學習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對新信息重新認識和編碼,從而獲得自己的意義。這種建構無法由他人來代替,具有特質。聯系閱讀教學,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是完全建立在自我認識的基礎之上,因此教師的自身對文本的解讀,不能想當然地等同于學生的解讀。我們必須清楚地認識這樣一個事實:魚就是魚,學生就是學生,老師就是老師。
對于在解讀《白公鵝》這一篇課文時,我所感悟到的耶諾索夫運用擬人、明貶實褒等寫法,如何讓學生也能夠體悟到,或者說,我解讀到了這些,學生解讀到的是否和我一樣?這也就是多元解讀的問題。引用羅曼.羅蘭的名言:“從來沒有人讀書,只有人在書中尋找自己,發現自己。”這就告訴我們,教師在引導學生開展閱讀過程,不是強行的給與,而是鼓勵學生基于自我經驗的個性解讀,在此基礎上逐步達到認知趨向的一致。
基于“魚就是魚”,我忽然有些明白,如果對于上面的教學片斷,我這樣設計,是否會有不同的效果呢:
學生:作者的這一段描寫給我留下特別深的印象:
它走起路來慢條斯理,仔細掂量著每一步。落步之前,他總要先把腳掌往上抬抬,再合上掌蹼,……再不慌不忙地把腳掌放到地上。通過車轍凌亂而泥濘的路時,它是那么有辦法……它總是高傲地,一動不動地挺著長長的脖子,好像頭頂著一罐水。
師:這一段再寫什么?
生:鵝走路慢條斯理。
師:對呀,豐子愷先生寫《白鵝》時也寫了鵝走路的樣子(引背,教師幻燈片出示)
師:自由讀讀,這兩段都是寫的步態走相,你發現了什么?
學生交流:
……
師:教師在學生充分交流的基礎上,小結。
對于第二種方案,課堂到底會是怎樣一種情形,或許我還無法預料,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我想明白了,成功的課堂教學設計,必須這種基于“魚就是魚”的理念。行筆至此,對于〉《白公鵝》的再次設計,又有了新的想法和靈感,抓住靈感的瞬間,趕緊投入新的設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