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多研——“批注式閱讀”教學案例
針對于批注式閱讀的教學,還有很多不足之處;今后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取他人之長補己之短,靈活教學,使課堂成為靈動的有生氣的充分展示學生自我的舞臺。
3、李學友老師的反思:
通過《白公鵝》一課的教學實踐,對批注式閱讀的教學有了一些收獲,也暴露出一些問題。首先成功之處是注重了對批注要求和方法的指導,如批注之前提出了明確具體的要求,批注之前老師進行示范批注等等,這些都為學生順利批注打下了基礎。但同時暴露出以下問題:一是批注點不夠集中,致使課堂容量較大;二是在要求中出現的“通過有感情地朗讀來表達這種情感”這一要求在教學過程中并沒有得到很好的落實,使課堂的質量打了一些折扣。
同時在聽取同年級組兩位老師的課堂教學后也發現了一些可以借鑒之處:吳海燕老師在教學《白鵝》一課時明確要求讓學生從鵝的叫聲、步態、吃相三個特點中選取喜歡的一個方面進行批注,著眼點小,學生容易操作,交流時注重了對學生朗讀的指導,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尼永麗老師在教學《松鼠》一課時,能抓住讀寫結合點切入,對松鼠的外形進行重點批注,通過批注讓學生掌握描寫小動物外形的方法,進而進行小練筆,達到閱讀為寫作服務的目的。
4、教研組總結:
通過學習、實踐、研討,本組老師在三年級批注式閱讀教學中的一些做法達成了共識:
(1)批注要求要明確,方法指導要到位。批注前老師應提出明確的要求,使學生有的放矢,易于操作;三年級是批注式閱讀的起步階段,學生閱讀能力相對較低,因此,批注方法的指導很重要,老師應根據課文的不同特點教給學生適合的批注感悟方法,使學生借助批注進行閱讀的能力得以不斷提高。
(2)找準合理的切入點進行有重點的批注。為提高課堂效率,教師在指導學生選取批注內容時不能面面俱到,要有重點。如:可以抓住最能表達文章思想內容的詞句、段落進行批注,可以抓住最有代表性的部分進行批注,從而舉一反三;可以抓住文中的突出寫作方法進行批注等等。
(3)批注式閱讀與朗讀指導相結合。
批注是一種自讀自悟的過程,而學生對文章的感悟程度通過有感情地朗讀可以體現出來,而有感情地朗讀有能幫助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感悟文章內涵。因此,在批注交流過程中穿插有感情地朗讀指導是非常必要的。
(4)批注式閱讀與寫作指導相結合。
閱讀的最終落腳點在于寫作表達。學生在閱讀中學到的寫作方法最終要運用到作文之中去,文章中的寫作方法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是否學會,從學生的寫作中可以直接表現出來。因此,教師在教學時可以有重點地選取適合訓練學生寫作的段落進行重點批注理解,教會學生寫作方法,繼之以練筆訓練,使學生的讀與寫得到有機的結合,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