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元二使安西》教學實錄及點評
生讀:客舍\青青\柳色\新。
師:讀得真美,能和上句連起來讀一讀嗎?
生讀后師評:聽到你的朗讀,老師就知道你已經體會到詩中的感情了,不錯。
生:我知道“勸君更盡一杯酒”的意思是請你再喝完一杯酒。
師:說得對!“君”對人的尊稱,表示“你”的意思。從這句詩中,你看見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生(1):我看見他倆在喝酒,感受到古人很愛喝酒。
生(2):我也看見倆在喝酒,而且從“更盡”這個詞中看出他們喝了好幾杯,卻不想分開,可見是多么的依依不舍。
師:你體會得好深啊!老師真高興!讀出來,好嗎?
生讀:勸君\更盡\一杯\酒,
師:這一杯酒夠不夠?那就——
生:再干一杯。
師:有個詞在這里用得好妙啊!是哪個?
生:“更盡”。說明他們喝完一杯又喝一杯,難舍難分。
師:是啊!數不清這是第幾杯酒了,喝完這一杯,元二該啟程了,讓我們舉起酒杯,再送他一程吧。
師生:勸君更盡一杯酒,
[點評:歌德曾說:“人應當用兩只眼睛來看書,一只眼睛看紙面上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到文字背后的故事。”教師抓住“盡”這個關鍵字,引導學生透過 “盡”字,“想”到什么,“感受”到什么。在這個層層的探究中,“盡”字不僅僅是“完”和“干”的意思,而是幻化成了王維和元二之間的濃濃的情誼了。]
生:我覺得“西出陽關無故人。”是等你西行出了陽關就再也沒有一個交情深厚的老朋友了的意思。
師:說得好,那么“西”“故人”“陽關”又作何解釋?
生:西:向西行走。 故人:老朋友。 陽關:在今甘肅省敦煌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師:喝下這杯酒了嗎?可我分明感覺到這酒里還有點別的滋味。你品出來了嗎?
生:喝完了這杯,就該走了該分別了。
師:多么難舍難分呀,來,讓我們舉杯,讀讀這名句詩,送元二程吧。
師生齊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師:讀得真好啊!要是配上音樂,那就更動聽了。想不想一起來試試?
生:想。
師:請同學們跟著音樂,想象詩中的畫面,用自己的體會把詩中的感情和意境,通過我們美妙的聲音傳達出來好嗎?
配樂(古箏《知音》曲)師生共讀全詩。
[點評:學生多人次的讀,多形式的讀,充分體現了閱讀教學以讀代講,以讀為本,以讀悟情的教學要求。再和上悠揚、冥遠的古箏《知音》曲,師生都情不自禁地輕輕吟誦,詩的意境,王、元二人的綿綿不舍,盡在這搖頭晃腦之中。在這一教學環節中,很好地突現了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同時又參與其中。]
師:現在誰能說說自己對整首詩的理解?
生:前兩句告訴我們送別時的環境,后兩句作者送別時的情景。(師板書:景、情)
3、悟意境。
師:(播放課件)渭城的朝雨、柳色、渭城的客舍、朋友。這樣一個美麗的清晨,好朋友元二就要奉旨出使安西。陪伴他的是無盡的荒漠,茫茫的戈壁。在這樣的時刻,作者是多么不想和好朋友分別呀!你能體會到這些嗎?
生:能。
師:好!那就請大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表達出詩中的情感。
生練習后匯報讀。
生誦讀、小組讀、輪誦、表演讀、唱誦……師相機作到位的點評。
4、背誦、默寫古詩。
師:剛才同學們讀了那么多遍,記下來了沒有?
生:都背得了。
師:記性真好啊!背給老師聽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