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設計
感悟場景二:中國臺灣花蓮慈濟醫(yī)院
教師導語:小錢是幸運的,他找到了適合自己骨髓移植的人,這個人就是遠在中國臺灣的一位不知名的青年。讓我們一起走進中國臺灣花蓮慈濟醫(yī)院,走近那位青年,去看看那感人的一幕幕……
1、學生自由讀3至5自然段,學法同上。
2、全班交流。(抓住兩個感動點開展對話式閱讀)
感動點a:冒著生命危險來捐獻(5自然段)
重點語句二:“但是,李博士仍沉著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靜靜地躺在病床上。”
(1)播放地震錄像(旁白:這就是大地震發(fā)生時的場面!在人們毫無準備中,猝然間,大地轟鳴,山崩地裂,傾刻間高樓大廈摧枯拉朽,人們在驚慌中奔跑著、哭喊著,亂作一團;在恐懼中無助地哭泣、號叫……距統(tǒng)計,這次地震中,死亡人數(shù)2735人,傷10002人,房屋倒塌不計其數(shù),無家可歸的達20萬人以上。
(2)談感想:假如你就在大地震的現(xiàn)場,你會做什么?想象自己在現(xiàn)場的種種表現(xiàn),體驗地震的恐怖、可怕,想象地震時人們的驚慌和恐懼,
(3)教師引讀:
·大地在余震中搖晃,人們驚慌失措,奔跑著、哭喊著,亂作一團,而此時此刻——學生接著讀:李博士仍沉著地站在病床前,那位青年也靜靜地躺在病床上。
·大地在余震中搖晃,鉆進了防空洞的親人不停地向外張望:我的兒子,我的妻子,我的爸爸媽媽是否安全呢?而此時此刻——學生接著讀:李博士仍沉著地站在病床前,那位青年也靜靜地躺在病床上。
(4)說說從“沉著”“靜靜”兩個詞中感受到什么。
(5)帶著感受再次誦讀,體會李博士和中國臺灣青年在危急關頭臨危不懼,為救同胞將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的偉大精神。
過渡:中國臺灣青年靜靜地躺在病床上,他的內(nèi)心世界會平靜嗎?課文中哪一處還在直接寫這位青年——引入對重點語句三的學習。
感動點b: 不顧親人安危來捐獻(4自然段)
重點語句三:“在這場災難中,病床上的青年沒有受傷……有一位青年正滿懷著希望,期待著他的骨髓。”
(1)指名讀。
(2)換位想象:躺在病床上的中國臺灣青年會想些什么,他為什么能如此安然地躺在床上?他知道,在海峽的另一邊,有一位青年正滿懷著希望,期待著他的骨髓。”教師示例:“他知道,他的骨髓就是希望,就是大陸同胞生的希望,生的火種。”請學生繼續(xù)補充說:“他知道……”
〖在想像與朗讀后,學生繼續(xù)以相同句式補白文本,更能深化對文本內(nèi)容的理解,讓心靈與文本展開對話。〗
師問:骨髓抽取成功了嗎?從文中哪里看出來的?引出對重點語句四的學習。
重點語句四:“經(jīng)過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終于從身軀里涓涓流出……”
(1)指名讀,讀中想象出抽取骨髓的艱辛。
(2)討論:從中國臺灣青年身軀里流出的難道僅僅是骨髓嗎?從他的身軀里還流出了什么?〖讓學生深度體會中國臺灣青年和李博士對小錢的關愛,體會兩岸同胞血濃于水的親情。〗
(3)骨髓移植手術成功進行,還少不了哪些人的共同努力?你最想對文中的哪一人物說上幾句話?齊讀6、7自然段。
教師總結(jié):大陸和中國臺灣雖然被海峽所隔,但兩岸人民的血脈親情是無法割斷的,這種血脈親情就是跨越海峽的生命橋,這種血脈親情就是生命的火種上,它必將永遠駐守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心中,它必將經(jīng)久不息,世代流傳。(板書:骨肉同胞,愛心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