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予是快樂的》教學雜談
【江蘇省張家港市沙洲小學 侯玉華】〖以生活的輻射 陶冶學生的情操〗
生活是個大課堂,它的教育效果和教育意義遠遠大于我們的課堂教育。在教學中我們如果有意識地把現代社會生活中的一些生活場景和教學內容聯系起來(也就是把社會生活輻射進課堂)。那么她的教育效果比單純說教的效果不知要好上多少倍。
以《給予是快樂的》為例。當完成這篇課文的教學時,我讓學生就社會上的某種人、某種現象發表自己的觀點來說明給予是快樂的。他們稍加思考后就有學生站起來發表自己的觀點:有學生說到了當他幫助了同學以后他的內心總會感到快樂;有的學生對商人的行為發表感想──做生意應以誠信為本、老少無欺,不買偽劣假冒產品,贏得了信譽而感到快樂;有的學生以某些出租司機的行為為例來說明給予是快樂的:開車時,拾到乘客的錢物歸還給失主,不占為己有,由于結合了學生的生活實際,所以這樣的教學不僅豐富了教材而且發展了教材,更使學生的情操得到了熏陶。
【江蘇省昆山市陸楊中心!堅虑佟
〖學生的思維依賴于朗讀〗
古人讀書,強調“口誦心惟”!罢b”決不僅僅是“口”的發音活動,同時包含了豐富的思維活動和情感活動。教師指導學生朗讀的過程,是讓學生認識語言、品味語言的過程。
如在教學《給予是快樂的》一文時,通過指導朗讀,讓學生體會兩個“希望”不同內涵;一個是保羅以為小男孩沒有說出來的“希望”(即希望能從別人那里 “獲取”);另一個小男孩心中的真正希望(即希望能夠“給予”別人)。再指導學生朗讀,體會兩個“吃驚”;一個是小男孩的“吃驚”──保羅竟會有這樣的好哥哥;另一個是保羅的“吃驚”──小男孩的思想境界竟會這樣高。最后指導學生通過全文朗讀后,體會到保羅的哥哥是因為“給予”保羅而感到快樂,小男孩是因為一心想給予別人而感到快樂,保羅因為能給予別人而感到快樂。這樣就讓學生從文中受到深刻的教育。
【江蘇省揚州市梅嶺小學 崔 菲】
〖“聽”中理解〗
能否全面準確地理解“聽”的內容,標志著一個人“聽”的能力的高低。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抓住各具特色,富有內蘊的語言,通過語音技巧和情感處理的讀,來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
語言技巧方面,如,教學《給予是快樂的》一文時,我把保羅所說的:“我哥哥送給我的圣誕禮物。”這句話用不同的語氣、語調來讀,分別強調了“我哥哥” “送”“圣誕禮物”這幾個詞兒,學生可以聽出自豪、炫耀、珍惜等不同的情感。聯系上下文,學生很快把握住了保羅為有這樣的哥哥而感到自豪的感情,也從側面感悟到保羅的哥哥“想著別人”“給予別人”的美好內心。
【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成章小學 鄒建明】
〖互動──“對話”的關鍵〗
對話是情感的交流,心靈的溝通,思維的碰撞,在互動中才能獲得更為深入更為透徹的理解,才能構成文本、師生的不斷生成與建構。對話中師和生既可能是提問質疑者,又可能是回答釋疑者,師生是相互依賴相互生成的,提問質疑與回答釋疑都是對文本的叩問。教師的質疑提問不僅在于傳授知識,還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如教學《給予是快樂的》一文時,學生總結得出:保羅幫助小弟弟實現愿望并讓兄弟倆乘車看到圣誕之夜美景而感到快樂高興。教師將此小結提升為:一般來說東西給予別人自己就沒有了,怎么會快樂呢?你能說說理由嗎?如果有過這種經歷感受的同學能結合自己談談就更棒了。一場辯論、說理、談感受便開始了,在多層次、多渠道的網狀對話中學生既暢游文本之中,又回歸生活世界,既有對文本的理解,又有對人生價值的探討,達到“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在閱讀實踐中理解、感悟、批判,張揚了個性,釋放了情感,凈化了心靈,人生價值被提升;在對話實踐中文本言語被內化、運用,思維被訓練,組織運用語言交際的能力被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