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設計
參賽實錄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課堂實錄
安徽省阜陽市穎州區鼓樓中心巷 王小紅
課前:
師:知道南昌紀念館有個做這樣姿勢的人是誰嗎?(師做姿勢)
生:毛澤東。
師:不是,是周恩來。了解他嗎?
生:他是南開大學唯一的免費生。
師:你知道的真多。
生:他曾經去法國勤工儉學。
師:也是去讀書。
生:他明白了要想不受帝國欺凌,就要努力讀書。
師:是的。我們二年級學過一篇課文,《傣族的潑水節》就是寫周恩來的事情。這么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在咱們南昌留下了足跡。就因為他在少年立下了遠大的志向。
上課:
師:今天就讓我們走近周恩來,了解他少年時代的一個故事。看老師寫課題——“崛起”的“崛”,是個生字,左邊是個山字旁,右邊是個“屈”字。來,齊讀課題。
生:(齊)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師:崛起,就是興起,之,是“的”。意思就是為中華的興起而讀書。讓我們再來讀一讀課題。
生:(齊讀)
師: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什么?
生:周恩來是怎么產生這個想法的?
生:什么情況下產生這個想法的?
師:大家的疑問都是同一個問題,周恩來為什么立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志向呢?帶著這個問題,打開書的21頁,自己讀吧,不要齊讀。按照自己的速度讀,自己讀自己的。
生:(自由練讀)
師:我看有的同學已經讀第二遍了。課文讀完了,詞語會讀嗎?
(出示投影)
生:帝國主義列強 租界
師:知道什么是租界嗎?租界就是租住別人的國土,里面還不讓弱國的人進去——繼續讀。
生:衣衫襤褸,耀武揚威。
師:大家讀到這個詞的時候,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一個人在地上哭訴著,他的衣服很破舊。
師:再一起讀。繼續。
生:鏗鏘有力。
師:大聲讀——
生:鏗鏘有力。
師:這就是鏗鏘有力。這個詞——
生:懲處。
師:放到句子中。“誰知中國巡警不但不懲處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訓斥了一通。”
生:(讀)
師:是什么讓周恩來產生了這樣的想法?
生:中華不振。
師:一起讀。
生:中華不振。
(師板書:中華不振)
師:正因為中華不振,所以周恩來立下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志向。哪些地方寫了中華不振呢?我們請同學來讀課文,凡是能表現中華不振的地方就畫下來。
生:12歲的那年,周恩來離開家鄉,來到了東北。當時的東北,是帝國主義列強在華爭奪的焦點。他在沈陽下了車,前來接他的伯父指著一片繁華、熱鬧的地方,對他說:“沒事可不要到那個地方去玩啊!”
“為什么?”周恩來不解地問。
師:讀的很好。后面一位。
生:“那是外國租界地、惹出麻煩來可就糟了,沒處說理去!”
“那又是為什么呢?”周恩來打破沙鍋問到底。
“為什么?中華不振啊!”伯父嘆了口氣,沒有再說什么。
不久,周恩來進了東關模范學校讀書。他始終忘不了大伯接他時說的話,經常想:“租界地是什么樣的?為什么中國人不能去那兒,而外國人卻可以住在那里?這不是中國的土地嗎……”一連串的問題使周恩來疑惑不解,好奇心驅使著他一定要親自去看個究竟。
師:驅使著他,你讀出了周恩來的疑惑不解。請另一位接著讀。
生:一個風和日麗的星期天,周恩來背著大伯,約了一個要好的同學闖進了租界。嘿!這一帶果真和別處大不相同:一條條街道燈紅酒綠,熱鬧非凡,街道兩旁行走的大多是黃頭發、白皮膚、大鼻子的外國人和耀武揚威的巡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