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呼風喚雨的世紀》一課
b.是誰呼風喚雨?
c.為什么能呼風喚雨?——歸納:這個問題提得好,這個世紀是靠什么力量呼風喚雨的?
d.呼風喚雨的世紀是哪個世紀?
e.呼風喚雨的世紀是什么樣的?
f.為什么這個世紀能夠呼風喚雨?
相機板書:誰?靠什么?哪個?什么樣?為什么?)
二、全文初探
1.同學們提出的問題都很棒,下面就請大家帶著這些問題默讀課文,隨時畫出答案。師板書:( )世紀,( )靠( )呼風喚雨。
[評:通過這一填空,把學生的問題進行梳理,便于他們瀏覽自學課文。]
2.交流,填空。
3.(指后兩空)考考大家,這兩個答案是從哪句話得來的?能讀一讀嗎?發現了嗎?這個句子有什么特點?(設問)
4.(指第一空)這個答案是從哪兒找到的?齊讀句子。縱觀全文,這個句子起什么作用?(生可能說到總起段、中心段)師引導:前幾天學課文,咱們學到了結尾和題目相照應,叫什么?(篇末點題)這篇課文呢?(引導為開頭點題)
[評:這一環節的設計體現了教師主導,同時也注意了把空間留給學生,學生并沒有學過開頭點題,但聯系舊知,他們完全有能力自己總結。因此教師引導學生回憶舊知后,便把空間和機會留給學生,讓他們自己由篇末點題悟得開頭點題。]
三、精讀文章三、四自然段。
1.為什么說20世紀,人類靠科技呼風喚雨?那就需要研究一下20世紀之前的上百萬年,以及20世紀以來的一百年了。(板書:百萬年 百年)看看,這兩個時間段,有什么感受?
2.在如此漫長的百萬年間,在如此短暫的一百年中,人們的生活狀態分別是怎樣的?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三、四自然段,把相關的句子畫下來。
3.交流句子,第三自然段中你畫了哪幾句話?出示:
人類在上百萬年的歷史中,一直生活在一個依賴自然的農耕社會。那時沒有電燈,沒有電視,沒有收音機,也沒有汽車。人們只能在神話中用“千里眼”“順風耳”和騰云駕霧的神仙,來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
4. 師引讀:那時候沒有……,沒有……,沒有……,也沒有……。那時候還沒有什么?能不能聯系我們的現實生活進行補充?出示:人類在上百萬年的歷史中,一直生活在一個依賴自然的農耕社會。那時沒有( ),沒有( ),沒有( ),也沒有( )。人們只能在神話中用“千里眼”“順風耳”和騰云駕霧的神仙,來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
5.總結:在這長達百萬年的歷史中,什么也沒有,(板書:沒有……)想象一下,人們過的是怎樣的日子?(靠天吃飯,日出而做、日落而息,十分寂寞……)
[評:填空的設計,不單為了訓練學生說話,更是為了通過這樣的說話練習,讓學生感悟20世紀以前的百萬年中,人們的生活是如何單調寂寞,艱難貧困。
不足之處:作者寫20世紀前的百萬年,還是為了反襯20世紀的百年,兩者之間的對比關系強調的還不夠。教學中應該在抓住“幻想”這個點,設計如下教學環節:
1.寂寞單調的日子中,人們只能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寄托于自己的幻想中。他們可能在幻想什么?(幻想能看到遠方的親人,了解他們的生活狀況;幻想能飛上月亮,看看那輪皎潔的明月;幻想能有一種快于騾馬的交通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