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向藍天的恐龍》 說課設計
四、說教學設計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教學應以學生自讀自悟、自學探究為基礎,讓學生在讀、悟、議這種寬松民主的氛圍中學習。作為教師,要做的是幫助學生架設生活與教材的橋梁,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并參與其中,推動學生去深入地感受。因此,我的教學設計如下:
第一、直觀導入,激發情感
首先師生談話,學生匯報課前收集的恐龍化石的相關資料,初步培養學生收集信息和篩選信息的能力。然后教師自然導入:以前,同學們觀看過恐龍展覽,現在我們來看課件。看看這些活靈活現的恐龍。(板書:恐龍)下面,我們來學習關于恐龍的課文。(板書課題:飛向藍天的恐龍)齊讀課題,質疑1.預習時讀了課題,你產生了疑問嗎?請舉手。如有的學生沒產生,就讓他們再讀讀課題想想。2.產生了什么疑問?分別抽說。相同的意思,可能有不同的說法:我們知道的恐龍沒翅膀,怎么能飛向藍天呢?恐龍怎么能飛到天上去呢?奇怪!恐龍還會飛呀!遼西發現了有羽毛印痕的恐龍化石。出示課件,師講解。第三自然段回答了恐龍演化成鳥類的過程。(鳥)身 體 逐 漸 變 小
長得越來越像鳥類…這里我運用電教媒體,讓學生直接觀看有羽毛印痕的恐龍化石,學生的激qing馬上被調動起來,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利于學生理解詞句。
第二、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里,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因此,在這一環節,我首先讓學生用自己喜愛的方式自瀆課文,讀準生字字音,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意思,并標出不懂的地方。然后在全班交流“通過讀書,你都讀懂了什么?”教師鼓勵學生個性化的解讀,進行多角度、多層面地交流讀書體會,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注重教給方法,以學定教。在交流中,根據學生的反饋,隨時調整 引導補充,使課堂內容在平等對話 教學相長中動態生成。
第三、讀中悟學 領悟寫法
了解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是怎樣的這一部分是課文的重點。抓住重點詞句品味是難點。學習這一部分時,我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充分讀,體會,并發動學生相互評議、補充,讓每個學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礎上得到提高。
1、讀。學生自由讀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是怎樣的這一部分,找出自己最喜歡的地方讀,在閱讀教學中以讀為本,把時間和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讀中自學,讀中自悟,讀中自得。
2、悟。讀中感悟,說說自己的體會,這篇課文語言準確生動,教學時應引導學生細心體會課文表達上的特點。(用詞準確,生動的特點)如:(1)地上第一種恐龍大約出現在兩億年。(2)它的后代繁衍成一個形態各異的龐大家族……
3、議。即教師給學生足夠多的時間討論交流,讓學生能夠充分發展自己的見解,允許有不同意見,并鼓勵創新,圍繞“作者為什么要這樣詳細地介紹恐龍的“龐大家族”? 這一問題,全班交流,大家各抒已見, “議”這一環節的設計,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老師搭設的學習舞臺上發揮、表演。
4、再讀。在學生深入體會感受后,把自己體會到的讀出來。使學生在讀中欣賞品味,既激發了學生讀書的欲望,提高品味詞句的能力,又再次激起熱愛科學、探索求知的濃厚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