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向藍天的恐龍》教學設計
三、學習其他段落,把握全文內容
1.第1、2自然段。
(1)“二者似乎毫不相干”中的“二者”指的是誰?去掉“似乎”行嗎?
找出介紹恐龍的句子和鳥類的句子,讀一讀。
(2)科學家提出了怎樣的假說?依據是什么?
(3)科學家有怎樣的發現?這些發現為什么讓全世界的研究者們“欣喜若狂”?結合課文內容說說:
(課件出示)
“遼寧的發現向世人展示了恐龍長羽毛的證據,給這幅古生物學家們描繪的畫卷涂上了‘點睛’之筆。”
(“點睛之筆”指最重要、最關鍵的內容。作者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將古生物科學家們漫長的研究歷程與取得的成果比作“畫卷”。而要證明恐龍向鳥類演化, “羽毛”是非常關鍵的部分。帶有羽毛印痕的恐龍化石的發現,為研究工作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加速了這項研究的進程。因此,說它是“點睛之筆”。)
(4)指導感情朗讀,體會科學家鉆研時的心情。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在比較中發現事物的內在聯系,學習思考,發現問題。
2.第5自然段。
(1)齊讀課文。說說科學家們又有怎樣的愿望?
(希望找到更多、更充分的證據,重現恐龍飛向藍天這一歷史進程。)
(2)說說你對“科學家們希望能夠重現這一歷史進程”這個句子的理解。
(“希望”說明這一歷史進程還沒能完全重現,說明科學家還在繼續探索、搜集證據。)
設計意圖:回歸整體,引發深層次的思考,激發學生探索自然的濃厚興趣。
四、總結概括全文,引導質疑探究
1.有感情地朗讀自己喜歡的段落,試著背一背。
2.說說自己的學習收獲。
3.學生質疑,引導深入探討:學了課文,你還有哪些不明白的問題?還想了解哪些知識?
總結:科學家們經過百年的努力研究,幫助我們了解了體態笨重的恐龍最終變為輕盈靈活的鳥兒的演化過程,這一切凝結著他們多少寶貴的心血啊!但他們并沒有就此停步,心中仍然有更為美好的愿望——重現這一歷史進程。
設計意圖:閱讀教學要始終堅持“以讀為本”,感情朗讀與背誦是感悟積累語言、培養語感的有效途徑;匯報學習收獲能有效地幫助學生梳理、內化所學知識,提高口頭表達能力;總結課文,依本拓展,引導質疑問難,激發學生深入探究的興趣,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布置課后作業,升華學習內容
1.把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復述給家長聽。
2.對于不明白以及想了解的問題可查閱書籍或上網查詢。交流收集的資料,舉辦一次“恐龍世界”展覽。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參與延伸性的語文學習,深化學習內容,開闊視野、發展學生個性,提高語文實踐能力。
板書設計
31 飛向藍天的恐龍
第一代恐龍 → 龐大家族 →
(兩億三千萬年前)(數千萬年后)
獵食性恐龍(其中一支)→飛向藍天
(許許多多年后) (億萬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