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尊嚴教學設計
一、初讀,了解大意1.直接揭題:
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第7課,板書“尊嚴”,學生齊生讀題。
2.回顧課文:
想想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
匯報。(這篇課文講了一個寒冷的冬天,在一群饑餓難忍的逃難者中,有一個年輕人,他堅持用自己的勞動來換取食物,得到人們的賞識與接納。)
學習內容的解讀應該有一個由整體到局部,由初知到深化的邏輯過程,所以在進行深入的探究之前,我讓學生先說主要內容,進行了對上一節課知識的回顧的練習,同時也鍛煉學生用凝練的語言表達的能力。
二、深讀,感悟人物。
1.學習第一自然段,感受難民的饑餓與疲憊。
⑴ 師范讀課文第一段,請學生認真聽,抓住關鍵詞,看哪里寫出了難民的境況。(“面呈菜色”、“疲憊不堪”)
⑵ 此時他們面臨怎樣的困境?
指名說,深入理解“面呈菜色”與“疲憊不堪”,體會“食物”的重要。
⑶ 指名再讀第一段,讀出悲涼的感受。
教學過程的設計“要使‘教師執行’的課程轉化為‘學生經驗’的課程。”“學習過程還必須以‘生活世界’作為背景和來源。”學生對逃難者的境遇的了解并不多,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通過音樂與文字的交相輝映,讓學生以想促悟,使文本語言變得鮮明可感,再作用于朗讀,得到情的烘托。
2.感悟“不例外”,表層解讀年輕人。
過渡語點出年輕人的“不例外”:他和其他難民一樣需要──(食物來充饑);需要──(食物來補充體力);需要──(穩定的工作來維持生計)需要——……所以,他也毫不例外,為饑餓所困、為疲憊所困、為虛弱所困!
3.感悟“例外”,深層解讀年輕人:這個年輕人要用自己的與眾不同證明什么?
深入學習2至4段,賞析年輕人與杰克遜大叔的對話場面,抓住語言、動作、神態的描寫,深度了解年輕人。
交流:
a.第二段:
⑴ 語言:第一次對話,“先生,吃您這么多東西,您有什么活需要我做嗎?”
他的心里在想什么?
⑵ 動作:仰起頭
他為什么以這樣的姿勢與杰克遜大叔說話?
點明:年輕人雖一貧如洗、饑寒交迫,但沒有看不起自己,不卑不亢。他用行動證明自己的“自尊”,板書。
⑶ 指導讀出年輕人的真誠。
b.第三段
⑴ 語言:第二次對話,“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東西,我不能不勞動,就得到這些食物!”
他的心里在想什么?
⑵ 動作:喉結上下動了動;神態:目光頓時灰暗
這些說明了什么?
⑶ 他在堅持什么?
點明:年輕人雖然餓到了極點,仍要堅持用勞動換取食物,他再次用行動證明自己的“自立”,板書。
⑷ 指導讀出年輕人的骨氣。
c.第四段
⑴ 語言:第三次對話,“不,我現在就做,等做完了您的活兒,我再吃這些東西!”
他是以怎樣的態度來說這段話的?你能讀出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