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鶯的歌聲》教學設計及反思
教學目標:1.能與小組同學合作學習課文第一部分,并將學習結果在全班匯報展示。
2.能抓住具體語句體會小夜鶯的機智勇敢。掌握一些研讀句子的方法。
3.能通過朗讀再次感受小夜鶯的機智勇敢。培養朗讀能力。
4.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質疑、解疑的能力。
課前準備:寫有學習提綱的小黑板。
教學流程:
一、復習導入,歸納主要內容。
上節課我們預習了13課,請你根據各部分的小標題來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什么?文中的小男孩給你留下了怎么樣的印象?(機智勇敢)
二、小組合作根據提示學習第一部分。
文中是怎樣體現小夜鶯的機智勇敢,我們以小組研讀課文第一部分。
出示學習提示:
(1)放聲朗讀第一部分,邊讀邊找出體現小夜鶯機智勇敢的句子。
(2)讀這些句子,想辦法理解,看這些句子是從哪一方面反映小夜鶯的機智勇敢(語言、動作、神態)。
(3)帶著你的理解,把這些句子有感情地讀讀。
(4)在學習過程中有疑問隨手記下來。
三、小組合作學習。
四、各組匯報,師生歸納研讀句子的方法。
五、各組提出這部分你們還沒解決的問題,全班討論。
教學反思:
《夜鶯的歌聲》是“戰爭與和平”這一主題單元課文的第一篇。課文講了蘇聯衛國戰爭時,一個被游擊隊員稱作小夜鶯的孩子,巧妙同敵人周旋,用口哨學鳥叫,為游擊隊傳遞信息,協助游擊隊殲滅德國敵人的故事。體現了小夜鶯的機智勇敢和愛國主義精神。
課文篇幅較長,所以在本節課我只安排學生學習第一部分,在學習過程中掌握學習方法,這樣便于他們獨立學習其他部分的內容,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這也是我們搞“自能讀書、小組合作課堂學習模式的探討”這一課題的主要目的之一。
整堂課,感覺學生能“動”起來。一是在自主閱讀時他們能動嘴讀,動手畫,動腦想;二是在小組學習時能發言;三是匯報展示時組里每個成員都能參與。學生參與面很廣。我想,這也緣于各個環節設計銜接自然,自學提綱的制定比較符合學生實際,因此,課堂上學生才能夠主動參與,在學習提示的引導下一步步地學習。在這節課上還有一可喜之處,那就是解決了以往課題實驗課上缺少朗讀訓練的問題。我將朗讀訓練穿插在匯報展示中,當學生匯報完對句子的理解、體會后,隨機進行朗讀訓練,效果比較好。
盡管感覺這節課較以往的實驗課上了一個臺階,但還是發現了許多問題。課堂上,學生雖然都動起來了,可在小組匯報展示時,我看到有一些學生心不在焉,左顧右盼,可見,他們沒有聽或者沒有認真聽。是我沒有提出認真傾聽的要求?不是。看來,在調動學生聽的積極性上還要多下功夫研究。我們的課題研究要求老師課堂上少說話,把時間還給學生,我感覺自己在課堂上說的話還是比較多,這是因為我總擔心學生說不到,說不透。怕別的學生聽不見,聽不明白。所以,當學生說完后,我總想把關鍵地方再三強調,重復重要的部分,有時候甚至能重復上好幾遍。相信學生,不重復學生的發言,這一點也是我今后教學中應該注意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