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歌子教學反思
一、問題引領
課堂上緊緊圍繞詞中的最后一句“斜風細雨不須歸”中的“不須歸”而展開討論探究。可以說,“不須歸”是全詞的靈魂。教學時,我設計了這樣的一條教學線索“不須歸?”——“不愿歸!”引導學生質疑為什么斜風細雨不須歸?學生在學習后,找到了三個理由:
1、因為漁翁頭戴斗笠,身穿蓑衣,才不回家的;
2、漁翁喜歡釣魚,他正釣得津津有味呢,所以不回家;
3、因為景色很美,漁翁陶醉了!
妙哉!這其中的第三個原因就是我們要研究的重點。再引導學生走進詩詞細細品味,從哪些景物中感受到美呢?感受到作者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樂趣呢?因為問題明確、集中,教學線索非常清晰。
二、學法指導
在教學中,把學法指導隱藏在教學過程中。重點體現在:
1、初讀聯結,讓學生讀通全詞,借助課文中注釋和插圖試著理解詞的意思。
2、細讀感悟,想象,品出詞中畫面,品出詞中意境。
3、拓展品情,品出釣中情。以詩帶詞,以詞帶詞,借助剛才的學法小組合作學習課前收集的詩詞。如:辛棄疾的《清平樂?村居》、范成大的《四時田園雜興》、王維的《鳥鳴澗》等等。
三、激勵評價
教學時,我采用了多樣化的激勵評價。其中,感覺最成功的就是采用古詩來評價學生的學習狀態。如:學生說西塞山也美,下雨的時候,山上是有云霧的,山就在云霧中若隱若現,朦朦朧朧的…… 我的評價語是:真是“山色空蒙雨亦奇”呀!說到白鷺就用“一行白鷺上青天”,說到桃花,評價語是“千葉桃花勝百花”呀!“春攜連宵雨,桃花次第開。”說到粉紅的花瓣兒飄飄悠悠落在了——流水中,想到了“春來遍是桃花水”;說到“斜風”想到不正是“吹面不寒楊柳風”嗎。
課后的遺憾與愧疚:
1、教學時的語速太快,語調不夠柔和,與那么美的詞有些不和諧。
2、有的學生對詩詞朗讀不到位,該重讀的地方沒重讀,該慢的地方讀快了,老師范讀、指導讀少了一點。
3、教學過程中,有時會無心打斷孩子的話,不夠民主。
《漁歌子》教學反思
《漁歌子》是唐朝詞人張志和的一首詞。
教學這首詞時,我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首詞。
2.欣賞這首詞所描繪的形象,體會這首詞所蘊涵的情感。
在設計教學環節及上課的過程中,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并力圖體現“從學生實際需要出發,以學生為主體,自主合作,營造融洽、和諧、民主的教學氣氛;教師參與引導,與學生平等對話”的新課程教學理念。使學生感悟這首詞的魅力所在,培養學生欣賞美、鑒賞美的能力。打破串講的傳統古詩詞教學模式,力避逐字逐詞逐句講析的呆板做法。給學生以自主學習的權力,充分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教師通過引導學生讀準、讀懂、讀好等方式激發學習情趣,幫助學生“走近古詩詞”,調動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全程參與,在參與中達到自悟自得。訓練學生通過看注釋,寫畫面等方式讀懂詞的意思。通過詞中描繪的情景培養學生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通過對詞的理解,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激發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化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