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歌子教學反思
想象畫面深入理解詞內容的環(huán)節(jié)。這一環(huán)節(jié),主要是拓展學生創(chuàng)造思維的空間,培養(yǎng)學生想象力。學生調動多種感官看一看、聽一聽、聞一聞、說一說,使畫面逐漸豐富,再在把心中看到的畫面寫下來,為展開個性化的朗讀做了很好的鋪墊。
查了資料知道“唐詩素描”不同于對唐詩的一般意義的解釋,它在忠于原作的基礎上用優(yōu)美的文字展開豐富的聯(lián)想,把每一首唐詩描繪成一幅精致的寫意畫。
那么《漁歌子》簡單的27個字,就可以想象成:這是江南的春季。雨迷蒙了遠天,西塞山躲藏在更深遠的背景中,時隱時現(xiàn)。一行白鷺充當了這幅靜物畫中靈動的幾筆,純潔的羽毛如雪,擦亮了人們黯淡的目光。
江面上,滿河的桃花是季節(jié)寫給流水的詩句嗎?每一瓣,都是一個清麗動聽的詞語。鱖魚不時躍出水面,肥美的身子一抖,又掉頭鉆入透明的水中,只留下幾圈淺淺的漣漪。它也想讀這首春天的詩么?
視線的一隅,一只破爛的筏子泊在靜靜的江中。船頭,戴青箬笠、披綠蓑衣的詩人,手握一桿沒有魚餌的釣鉤,雙目微閉,若有所思。其實,他釣的并非是魚,而是一種無拘無束的生活罷了。
風用輕靈的細手,穿引著如絲的雨,悄悄為江南織一張嫩綠的地毯。
真的好想做一只自由的鳥,從此棲落在那株岸邊的小樹,不再歸去。
這樣,優(yōu)美的唐詩就已經不再是單純的文字了,它們成了一幅幅親切的畫面在腦海永遠不會褪色。
《漁歌子》教學反思
《漁歌子》是一首傳唱千年的古詞,作者運用“寫意山水畫”的方式給讀者展示了一幅動靜結合,色彩艷麗的畫卷。所謂“以詩言志,以詩傳情”,在這幅意境優(yōu)美的山水畫的背后,傳達的卻是作者對悠閑自在生活的向往。因此,我在講授這首古詞時以讀為主線,注重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品讀,想象畫面,進入意境,體會情感。并聯(lián)系作者當時的寫作背景,指導學生品讀出“不須歸”所蘊涵的情感。
首先,我安排了復習導入,讓學生在《憶江南》的吟誦中走進課堂,力求讓課堂也充滿詩情畫意。由于這是學生接觸的第二首詞,所以我還安排了“詞,也叫長短句;詞,都有詞牌名……”等一些簡單的知識性回顧,幫助學生豐富積累,也利于讓學生將詞與詩區(qū)分開來。
接著,我安排了三個層次的讀:初讀,讀正確,讀流利;再讀,讀出畫面,讀出意境;三讀,讀出情感,體會詩情。
初讀階段,由于學生已經進行過預習,詞中的難讀字詞進行簡單指導后,讀正確已不是問題。但是,讀流利,讀出詞的音律和韻味,卻沒有達到我所設想的效果,也許是我的語言過于拘束,也許是學生見到聽課者過于緊張,也許是我今天沒有放開膽子范讀……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學生的朗讀水平沒有得到體現(xiàn),給課堂總是留下了些許遺憾,也影響了后來的課堂發(fā)揮。
再讀,我希望透過想象讓學生讀出“青山白鷺”圖、“桃花流水”圖、“斜風細雨”圖和“漁夫不歸圖”。但教學過程中,由于學生的思維一下子沒有打開,而急性子的我又見不得課堂的安靜,使得課堂上學生對畫面的想象,學生學習過程的展示顯得那么寥寥草草。當我引導學生用朗讀讓白鷺飛得高一些、再高一些時,學生的情緒得到了調動,朗讀也有了突破時,不自信的我卻在這時不小心瞄了一眼時鐘,我似乎感覺到了時間的匆匆,于是我便加快了教學進度。原本可以慢慢想象、好好品讀的畫面,卻被我匆匆地、硬生生地拉到了板書上。原本,我希望透過學生的想象,將只有27個字的詞讀美、讀厚,也借此訓練一下學生的想象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但這些卻都因為我這個執(zhí)教者的不夠自信而變成了泡影。事實上,時間并沒有匆匆,而只是我心理上的匆匆。不得已,我在后面添加了對整首詞的畫面的想象,讓學生去試著先和同桌對說,留給學生充分思考的時間。交流時,雖有學生舉手,但我卻特意抽了兩位沒有舉手的學生說,其中一位還是平時語言表達不是很好的學生,但他們并沒有讓我很失望。此時,我只能后悔地假設,要是前面不那么急該有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