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二首》教學設計:江畔獨步尋花
四,學習第二首古詩.
導語:剛才很多同學都寫出了屬于自己版本的"滿園春色",我國唐朝大詩人杜甫也早已寫出了杜甫版的"滿園春色",想看嗎 現在來看《江畔獨步尋花》.
1,總結學習第一首詩的方法.自讀――借助工具書了解大體意思――小組交流――感悟詩的意境――有感情地朗讀,背誦.
2,自主,合作學習這首古詩.
3,師生互動.學生大體說說古詩的意思.談自己的體會.教師補充當時的時代背景.
4,感情誦讀全詩.
[評析: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在學習第二首古詩中遷移運用,有助于把知識轉化為能力,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
五,比較兩首詩的異同,深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1,默讀兩首古詩,想想它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2,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看法.
3,在全班交流.教師著重指導學生領悟語言表達方面的直白與含蓄.
[評析:語文學習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人文內涵相對來說更容易被學生認識,理解,感悟,而工具性則需要教師的特別指導,本環節設計旨在引導學生加強對工具性的認識.]
六,自學本課生字.
[評析:相信學生,學生能行!]
七,課堂小練筆.
同學們,屬于你自己版本的"滿園春色"是什么樣子 能寫一寫嗎
擴大閱讀范圍,布置作業.
搜集描寫春天的古詩,讀一讀.
[評析:讀寫結合是語文教學的好方法.此時的練筆,學生有內容可寫,有感情可抒發,避免了"無米之炊","無病呻吟",增強了學生對習作的喜愛之情.]
總評:
古詩是閱讀教學的一大難點,由于古詩內容的時空跨度太大,加之學生的閱歷背景又太淺,他們很難與詩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古詩二首》的教學,崔老師在新課程理念的自覺引領下,知難而上,勇于探索.
本課設計主要有以下兩個特點.
一,打破常現,改革古詩教學的課堂結構.
這節課,較大的突破就是改變了古詩教學由老師牽引著學生,逐字逐句串講詩意的傳統做法.課堂上,從學生自由背誦學過的古詩開場,引出今天要學的兩首古詩. 而后,安排自學時間,使學生有一個潛心讀書的過程.在充分自學的基礎上,讓學生匯報"讀懂了什么",師生共同討論,互相補充.對于學生沒有弄懂的問題,老師安排了質疑環節,啟發學生共同探討.在瑯瑯的讀書聲中,在學生自由發表意見的探討中,完成了教學任務.這種設計,體現出對學生的尊重和信任,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使學生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老師只是一個參與者,合作者.為了改變串講串問的教學結構,老師抓住重點進行教學.兩首古詩沒有平均地使用力量.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學習理解地讀,投入感情地讀,直至會背誦,使學生在讀中感受詩詞的想象力,領悟到祖國語言文字的凝煉.
二,主導作用發揮得當.
在學習難點的設計上,老師能順勢引導,隨機應變,表現出對古詩的準確把握和深刻理解.如,"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這句詩,這是詩的點睛之處. 老師在處理"滿園春色"時,提出"拍電視片段",讓一幅春天美景圖在學生頭腦中再現.另外,激勵語言的運用,也體現出素質教育的思想,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少了老師個人風采的展示,多了切實為學生服務的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