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手》教學設計之一
2、學習第二節。
(1)指名讀。思考:我們的手是什么?(橋)
(2)為什么這樣比喻?讓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
(3)你們能把自己的體會讀出來嗎?指名讀。比賽讀。
3、學習第三節、第四節。
(1)自由讀第三、四節。邊讀邊思考:我們的手是什么?
(2)齊讀。
(3)有感情的朗讀。
四、品讀課文,感悟內涵
(1)指名有感情的朗讀。我們的手是電線、橋、船、小鳥,那么手的神通廣大的本領到底是什么呢?(傳遞美好的感情)
(2)男女生對讀。
(3)師生接讀。
(4)我們的手還會是什么?師生互動。當你握住我的手,我們的手是什么?學生仿寫。伸出你們的手,互相握一握吧,說說你們的手是什么?
五、整體回顧,總結全文
同學們說得好極了。最美好的時刻,是心貼心的時刻,是手拉手的時刻。人們心手相連,會使整個世界變得更加美好。愿我們能將人們美好的感情傳遞下去。
六、布置作業手還會是什么?仿照課文,再寫一段。
總評:
本詩清新明朗、意境豐富、圖文并茂、富有想象空間。林琳老師在課堂教學中始終圍繞新課改理念所倡導的“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在導入新課時首先關注學生的生活體驗,讓學生看看自己的手像什么?用手做些什么?在激發學生想象探究的過程中自然導入。然后老師順著學情,因勢利導,充分利用多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邊讀邊思考,從中獲得感悟,讀得入情入境。在此基礎上老師提出了“我們的手是電線、橋、船、小鳥,那么手的神通廣大的本領到底是什么呢?”這一問題,讓學生充分討論,同時展開更深一層的朗讀感悟,體會文章的內涵。在此基礎上老師提問:“我們的手還會是什么?”先師生互動,再讓學生合作創編,接著又采用生生互動的方式進行交流。這既是對課文理解的延伸,又是對學生情感的熏陶,也是對語言、思維能力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