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手》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會寫本課的生字和詞語。
3.學習以“是”為比喻詞的比喻句,并能仿寫。
4.體會“手”所象征的感情,進行仿寫活動,鍛煉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
教學重難點:
1.充分利用多種形式的朗讀,整體感知文章的內容。
2.培養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3.深切體會文中對手的比喻,從而感知手也能傳遞人們美好的情感。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1.同學們,請伸出你們的小手,看看你們的小手像什么?再想想我們的手都能做些什么啊?(寫字、畫畫、翻書、疊被子、系鞋帶……)再想想爸爸、媽媽的手能做什么?手的功能有很多很多,能做各種各樣的事情。今天,我們來學習《我們的手》,看看作者還發現了手的哪些功能。(板書課題)
2.請同學們齊讀課題。讀完課題后,想一想“我們”的手應該是指哪些人的手?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讀課文,劃出不認識的字和不理解的詞。出示課件,聽朗讀錄音后集體讀。
2.出示課件,認準“幸”“星”“彼”“帆”“翔”的讀音,掌握“傳遞”“跨越”等詞的意思。
三、細讀課文,加深理解
1.學生自由讀課文,找找“手”都是什么?
(1)指名讀第一小節,其他同學思考:我們的手是什么?(電線)討論:為什么說我們的手是電線?讀第一句“我們的手,是電線。”后說我們的手起到了什么作用。介紹“我們的手,是電線”所采用的修辭手法是比喻。
(2)指名讀第二小節,想,為什么說我們的手是橋?起到了什么作用?采用了什么修辭手法?談談自己對“我們的手,是橋”的體會。
(3)齊讀第三、四節,邊讀邊思考:我們的手又是什么?起到了什么作用?
2.指名有感情地朗讀全文,說說我們的手是電線、橋、船、小鳥,那么手的神通廣大的本領到底是什么呢?(傳遞美好的感情)
3.我們的手還會是什么?要求學生簡單說一說,課后再仿寫。
四、品讀課文、學習“暗喻”
1.全體讀課文,一邊讀一邊觀察,它的每一小節有什么相同之處呢?(每小節都有“是”字。)誰能把“是”字換掉,看看句子的意思和感情變沒變?然后介紹這是比喻句中的暗喻。暗喻的一般格式為“甲是乙”。
2.讀了這首詩歌,你最喜歡哪個段落呢?誰來讀一讀?然后感悟手是電線、橋,船,小鳥,傳遞著友好,真誠,快樂。
五、拓展閱讀、升華感情
出示課件,讀《母親的手》,談談自己的想法。
六、拓展練習、布置作業
1.出示課件,進行課后練習。
2.回去把這首詩讀給爸爸媽媽聽。
3.手還會是什么?仿照課文,再續寫一段。
板書設計:
電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