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朵杏花(第二課時)教學案例
生:微笑著問。
生:疑惑不解。
師:孩子怎么回答?
學生讀:“竺爺爺,杏花開啦!”
師:孩子此時心情又如何?
生:孩子迫不及待。
生:他非常自豪。
生:他非常急切。
生:他非常高興。
我指著這兩位學生說:“一個說非常急切,一個說非常高興,有一詞既能寫出急又能寫出他高興的心情?
生:興沖沖。
師:那你們就帶著這份或迫不及待或自豪或興沖沖的心情讀讀這孩子的話吧。(學生讀得更投入了)
師:這時竺爺爺問(生讀:什么時候?)
(生讀得不夠體現竺爺爺的內心的欣喜或激動)因此我讓學生再讀。生齊讀:“什么時候?”
師:小孩回答,——生齊:“剛才”。
我讓學生又讀讀這一組對話,說說此時他們語氣或說話時的心情。
生:竺爺爺問話時特別驚喜,小孩回答時特別激動。
生:竺爺爺說這話是異常激動,孩子臉上露出了燦爛的笑容。
生:竺爺爺說這話是興奮無比,一下子眼里露出了光彩,孩子特別激動地回答“剛才”。
師:帶著你們的理解我們來讀讀這兩句話。(生齊讀)
師:可竺爺爺又問,引生齊:“是第一朵嗎?”
讓3位學生依次讀這一句。
師:此時他說話時的語氣、神態又如何?
生:他不敢相信。
生:他不敢相信,因為他期盼太久了。
師:而孩子的回答“是”。
生:孩子回答很確定,
生:他堅定地回答,一臉的嚴肅。
生:孩子很大聲地回答“是”。
師:瞧,剛才我們讀的這一段對話里和第一段有所區別,作者是直接描寫他們的對話內容,卻沒加任何提示語,但我們從上下文及他們的對話中卻可以真切想象到他們說話時各自的語氣、神態,甚至動作,下面你們學著第一段對話描寫的形式,把提示語補充進去,直接寫在對話的后面,當然也可以寫在前面。
(1)學生自由想象寫提示語,寫后小組分角色朗讀。
(2)師指名2名學生匯報填充的提示語后,指名一兩對同桌分角色朗讀。
(語文教學中,不僅注意到課文內容的重難點,其實,課文朗讀也要注意到重難點,比如:美文誦讀應教會學生抒情的語氣朗讀;詩歌誦讀應教會學生讀出詩歌的韻律感;對話朗讀更應該教會學生讀出不同身份、不同語氣的那種感覺。學生只是為了讀課文而讀課文,這好比戲劇中跑龍套、走過場一樣,印象不深,淺讀輒止,而應該有的放矢,根據不同課文內容要求,訓練學生朗讀水平。否則,學生的朗讀水平就很難提高到一定的水平。這段對話大都沒有提示語,要引導學生讀好對話,通過人物語言來想像他們說話時的語氣神情,理解竺爺爺內心活動卻是教學的重點與難點,因此在教學中我通過讀引導學生進入情境,讓他們在讀中體會,在讀中想像,學生讀得投入,體會得真切,并體現了多元理解與個性朗讀。)
(學生有了前面的引讀指導,這時加提示語“得心應手”。)
3、師:從他們的對話中我們感受到了小孩的那份激動與自豪,更感受到了竺爺爺的激動與欣喜,接讀“像年輕了幾十歲……鄭重地記下了……”這段中哪些詞語你印象比較深刻?
生:鄭重,因為(“鄭重”的意思是嚴肅認真。從“鄭重地計下”可以看出竺可楨對科學研究嚴謹、一絲不茍的態度。[板書:一絲不茍]
師述:是的,“一絲不茍”,竺爺爺的話也證實了這一點。
師:我們一起讀
生:齊讀
生:“快步”這個詞給我的印象比較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