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但愿人長久 教案3
一、教學目標1、學習生字,學會用生字組詞,理解文中的詞語“心緒不寧”、“形影不離”、“西沉”、“悲歡離合”、“嬋娟”等詞語。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4、5、6自然段。3、理解文章中含義深刻的句子,讓學生接受經典詩詞的教育。4、體會作者對兄弟蘇轍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含義。 二、教學重點、難點1、理解“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含義。2、增進學生的人文修養,激發起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熱愛之情。 三、教學準備1、布置學生進行課前預習,自學生字,讀通文章。2、師生共同收集有關蘇軾的生平資料3、把[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這首詩改編成一個小故事。4、制作相關課件。 四、課時安排 2課時 五、教學過程設計第一課時課時目標:1、掌握本課生字,理解相配詞語 2、了解課文大意,理清課文脈絡3、了解蘇軾,欣賞配樂詞[水調歌頭],讓學生接受經典詩詞的熏陶 課前播放洞簫演奏[明月幾時有],讓學生聽著音樂進入課堂(一)創設背景 導入新課1、中秋節是我們中國的傳統節日,每到中秋節我們賞月、吃月餅、舉家團圓,“每逢佳節倍思親”,當我們一家人過中秋的時候,我們偉大的詩人蘇軾在干什么呢?今天讓我們一起來看看。2、揭示課題,簡介蘇軾。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出身知識分子家庭,和父親蘇詢、弟弟蘇轍考中同榜進士,世稱“三蘇”。 蘇軾是北宋杰出的詩人、詞人和散文家。他的優秀詩篇反映了人民的疾苦,揭露并諷刺了統治階級的荒淫腐朽,抒寫建功立業的遠大抱負,描繪祖國的壯麗山河,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特色。他的詞,詞風豪放,筆力雄健、清新自然。其作品有《東坡樂府》,主要代表作《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水調歌頭》、《念奴嬌》等。 (二)初讀課文 讀通讀順1、自讀課文,出示要求(1)讀準字音,劃出帶有生字的詞語(2)讀順句子,讀通全文(3)朗讀過程中劃出自己不懂的地方2、檢查自讀情況(1)檢查詞語的讀音與記憶,出示詞語品嘗 玩耍 埋怨 睡覺 吟誦 悲歡離合 屈指算來 觀賞 但愿 寬慰 眼睜睜 隱藏 陰晴圓缺 蘇轍(2)指名朗讀課文,每人讀一段 (三)再讀課文 整體感知每小組讀一段,第一段老師讀,最后一段一起讀回答問題1、這篇課文寫的是誰的事是一件什么事? 中秋之夜,蘇軾在密州,思念他的弟弟蘇轍,寫下了一首新詞。 2、作者的感情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變化? 為什么會心緒不寧? 為什么會埋怨? 為什么會寬慰? 劃出課文中的相關句子讀一讀。 3、蘇軾在感到寬慰之后吟誦了一首新詞,你能來讀一讀嗎?看誰能讀出蘇軾的情感。這幾句話是什么意思,你能在課文中找到表示它意思的句子嗎?讀一讀 (四)小節1、總結全文:本課敘述了蘇軾中秋之夜望月懷人,對月沉思,借月傳情,介紹了蘇軾的著名詞作的創作緣由。傳達了詩人對月沉思的豐富的感情世界,描述了詞作的優美意境,展示了詩人的心路歷程,讓我們感受到了詩人的礦大胸襟。2、出示《水調歌頭》全篇,跟老師讀一讀,體會作者感情。3、播放《水調歌頭》動畫 (五)作業布置1、抄寫重點詞語并描紅。2、復述課文。 第二課時課時目標: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作者于兄弟的手足之情,體會蘇軾的廣闊胸襟。 3、理解“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含義,并能活學活用這句詩詞。 (一)復習舊課 鞏固深化1、課文中表現作者感情變化的詞是哪些?2、齊讀課文。 (二)細讀課文 體會領悟1、觀察圖畫,學習1、2、3小節(1)為什么“思念”?通過“皓月當空”、“歡歡喜喜”、“觀賞”,引發了“獨在異鄉為異客”的蘇軾思念親人的心緒,思念弟弟實際上就是思念家鄉的親人。(2)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2、3自然段,體會別人的團聚和蘇軾與弟弟的分離,抓住關鍵詞“手足情深”、“形影不離”、“七個年頭”。板書:心緒不寧2、帶著疑問學習4、5小節(1)上節課我們知道了,蘇軾因思念弟弟而心緒不寧,當他看到圓圓的月亮時,產生了埋怨之情,在第四小節的最后有一串省略號,在這里表示什么呢?(表示還有許多埋怨的話,這里只要一筆帶過)板書:埋怨(2)指名朗讀第五自然段,出示句子“想到這兒,他的心里似乎寬慰了許多,便低聲吟誦起來”(a)“想到這兒”是指想到哪兒?(聯系上下文理解)(b)“寬慰”是什么意思?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已經知道在這里作者為什么會寬慰,哪個同學來幫大家回憶一下?(c)寬慰了許多說明作者有著怎樣的人生態度?(豁達開朗,積極樂觀,蘇軾的可貴之處就是能夠從悵恨中解脫出來)板書:寬慰3、學習第6小節(1)再讀第五自然段,用波浪線劃出表示“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意思的句子,再用直線劃出表示“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意思的句子,并進行朗讀。(2)“此事”是指什么?(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3)你認為“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句話可以用在什么人之間,如果是你,你想代表誰把這句話送給誰?(如:代表邊防戰士送給家鄉親人,代表海外赤子送給祖國人民) (三)總結全文(1)理清課文作者感情變化,心緒不寧——埋怨——寬慰,指導學生練習復述課文。(2)說說本課表現了蘇軾的哪些感情? 蘇軾埋怨月亮是因為它在( )的時候變得這么( );但他想到世上本來就是( ),就像天上的月牙兒( )一樣,他祝愿( )常留人們心間,這樣雖然( ),也能共同擁有( )! (四)作業布置:1、完成練習冊。2、背誦4-6自然段。 六、板書設計心緒不寧——埋怨——寬慰(感情變化) 一(1-3)創作原因——思念弟弟 二(4-5)具體描繪詞的意境 三(6)詩人低吟新作 七、教學反思 通過這篇課文的教學,作為一名年輕教師,在老教師的指導下,我從中學到了很多,也發現了一些問題。首先,這篇課文充分體現了“情”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在抓住蘇軾感情變化的同時,要讓學生在情感的接納和碰撞中發展語言水平,提升人格品質。這篇課文是作者因情而作,字字句句都滲透著作者的“情”,流動著作者的“情”,而要進入作者的感情世界,就必須創設和再現當時的“境”,從而獲得與作者相同的情感體驗。這種體驗的獲得與朗讀不可分離,可以通過配樂朗讀、表演朗讀、分角色朗讀等方式來生動地再現當時地月夜場景,體會作者地廣闊胸襟。這樣,美的才不僅僅是月色,更美的是蘇軾的情懷,是“千里共嬋娟”的思念。其次,是要使學生能夠活學活用,俗話說“會用才能真正變成自己的”,光光的理解依然是停留在書本上,而不會到生活中去。所以,教師要創設情景讓學生真正會用課文中的詩句,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語文的學習,其最終目的就是學習語言,運用語言,駕馭語言,當學生會用課文中的語言才是語文教學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