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您好!》教學實錄與反思
(一)組織引導“思”的材料。這材料有預設的,有人說完全可以讓學生通過自己的經歷來談體會,這是對的,但是作為促進“思”的材料很可能沖擊力不夠,因此我選擇了幾個鮮明的事例作為材料,有根據現場的學生反映,以他們說的“故事”作為材料。材料的問題解決了,然后如何組織呢?先用正面的故事,這是配合文本,這是教育學生,(先入為主還是很有影響力的,并且學生讀過文本,已經建立了對老師的贊頌這樣一個印象),我用正面的故事,是強化學生對“老師”好的感受、印象,也是為后面的“思”作個鋪墊,所謂先揚后有抑就是這般!這種手段的運用使得后來的反面的故事的沖擊力更大,這是所謂的材料組織。
(二)找一個開放的話題去“思”。當學生讀了聽了說了反面“故事”之后,如果沒有一個話題去促進學生去思考,那么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將會就此打住。那么找什么樣的話題去引導學生去“思”呢?我找的這個話題是:給彭老師以及一些想成為好老師的人提一些建議?為什么要找這個話題,其一是為了回到文本,進行對文本的理解,(這一環節我在手記里省略了,可是就是因為這個省略,有些朋友就覺得我忽略了文本,這是誤會啊!)從而進行理解,感悟,表達,朗讀……其二,這個話題對于建構學生自己的語言很有好處(這其實是通過語言表達思,運用思來發展語言,建構語言就是語文的目的,而“思”是途徑),對學生的成長,尤其是那些“理想是老師”的人一種明確和幫助!
這就是我對宏大敘事類文本的解讀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