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擁有“一路花香”
印度寓言故事《一路花香》,講述了一個挑水工用一只完好無損的水罐和一只有裂縫的水罐為主人挑水,有裂縫的水罐感到慚愧。因為“兩年中,在你到主人家的路上,水從我的裂縫中滲出,我只能運半罐水。你盡了自己的全力,卻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挑水工讓它注意路邊美麗的鮮花,并告訴它:“難道你沒有注意嗎?剛才那些美麗的花兒只長在你這一邊。那是因為我早知道你的裂縫,并且利用了它。我在你這一邊撒下了花種,于是每天我們從小溪邊回來的時候,你就澆灌了它們……”因為文本的筆墨重在描繪有裂縫的水罐,不少教師在上課時就把“有裂縫的水罐是否應該感到慚愧”當作了教學重點。最終的教學效果是,學生紛紛表示,愿意做有裂縫的而不是完好無損的水罐,換言之,學生寧愿做一個殘疾人,而不愿意做一個健康人。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一個厚此(有裂縫的水罐)薄彼(完好無損的水罐),令人啼笑皆非的結果?因為教材中說:“那只完好的水罐不禁為自己的成就感到驕傲了。”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驕傲”演變成了一個絕對的貶義詞,誰要驕傲、誰敢驕傲就要遭到不謙虛的批判。完好的水罐每天為主人運滿滿的一罐水,取得成就為什么就不能驕傲呢?驕傲了就該被薄?要我說,完好的水罐可以為自己的成就感到驕傲,但不能嘲笑別人,事實它并沒有嘲笑有裂縫的水罐呀!
為什么會厚“有裂縫的水罐”呢?因為文本明明白白告訴我們,它擁有了“一路花香”。就如挑水工所說:“如果沒有你,主人哪能每天欣賞到美麗的花朵呢?”
誰擁有“一路花香”?四年級的學生讀一遍就能從文本中獲知正確的答案。如果老師的解讀僅僅停留于此,就難免出現這一令人啼笑皆非的結果。因為老師對“一路花香”解讀僅停留在實景的“一路花香”上,他的目光就只能停留在有裂縫水罐的身上,而學生也自然會做出“做一只有裂縫的水罐”的選擇。因此,教師正確的做法是,深入思考:誰還擁有“一路花香”?
誰還擁有“一路花香”呢?那只完好無損的水罐。“完好的水罐總能把水滿滿地運到主人的家”,主人能用來喝,用來燒飯,用來洗衣……這不是完好的水罐走一路而開出的花,擁有的“一路花香”嗎?只不過這“一路花香”不像有裂縫的水罐帶來的“一路花香”那樣一眼就能看到而已,它已引申為價值、作用的體現。
挑水工就不擁有“一路花香”嗎?他讓完好的水罐每天為主人挑滿滿的水,對于有裂縫的水罐,他“我早知道你的裂縫,并且利用了它……”,讓有裂縫的水罐重拾自信。讓不同的水罐都能發揮作用,這不就是他一路走來擁有的花香嗎?
所以,教參說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世上每一件東西,每一個人(不僅僅是有裂縫的水罐,還有那只完好的水罐,還有那智慧的挑水工……)都有自身存在的價值,只要恰到好處地利用自身的特點,就能充分發揮作用。“一路花香”不僅僅是挑水工挑水時利用“有裂縫的水罐”漏水的特點形成的美好景象,也是每個人一路走來都能形成的美好景象。
所以,誰都能擁有“一路花香”!我想這才是這則寓言真正要告訴我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