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給江主席獻花》說課稿
2、生讀課文并說出自己的感受,并通過感情朗讀把感受表達出來。
學生由于經歷及情感的限制,他們大多數都能夠找出第一節和第二節的有關內容,但是對董建華伯伯當時的感情卻不能夠很好的體會。針對這種情況,我問:作為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一任行政長官董建華伯伯,他的心情怎樣呢?在我的啟發下,學生紛紛說“很激動”、“很興奮”、“也是欣喜若狂、激動萬分的”……“是嗎,你是從哪地方知道的?”學生再一次深入文本,從“親切”、“微笑”兩個詞找到了依據。
“是呀,每一位香港人他們的心情都是那么激動,那么興奮!因為他們想到了——想到了什么呢?”學生各抒己見后,紛紛把眼光投向了“回歸”一句,這正是香港人民感情的凝結點。再次引導學生朗讀這句話,學生由于經歷了情感的熏陶,有了積淀,因此讀起來會更加動情,投入。
通過:當江主席真的來到了他們中間,他們的情感達到了高潮。
(二)學習第二部分(8——11)
這部分是課文的重點段,它緊緊抓住課題寫出了香港人民在迎接江主席到來時的熱烈沸騰的場面。教學中仍然要緊緊圍繞“回歸”一句結合插圖感受想象當時香港人在洗刷了百年恥辱之后回到祖國懷抱的欣喜若狂、激動萬分的心情。
1、生默讀課文,結合插圖想象一下江主席來到人們中時的情景。
2、感情朗讀課文,把你內心的感受讀出來。
檢查交流:
師:讀了課文,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香港人民異常興奮、幸福的場面)你是從哪些地方體會到的?
生(讀):我和大家一樣,揮動著手中的花束,高興得熱淚直流。在“回歸”的日子里,洗刷了百年恥辱的中國人,首次迎接自己的國家元首,怎能不欣喜若狂、激動萬分呢?
師:從你的朗讀中,老師還是沒有感受到香港人民激動萬分的心情。再練習讀一讀。
(指導學生真正深入文本,讀出蘊涵在字里行間的人們的激動、幸福的感情。)
師:是呀,想到還在昨天,還在不久的過去,香港人民每次迎接的都是英國的領導人,那時,他們的心情是悲哀的,是憤恨的,是失望的。看,
出示:1840年英國發動侵華的鴉片戰爭。 1842年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南京條約》,永久割占香港島。 1860年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北京條約》,永久割占九龍半島以南。 1898年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強行租借九龍半島和新界,租期99年。(生讀,說感受)而如今,他們終于揚眉吐氣了,因為香港回歸了!
生再一次滿含深情的讀“回歸”一句。
師:你還能夠從哪地方感受到香港人民的興奮、幸福的感情?
生(讀):我走上前去,把一束鮮花獻給了江主席。他望著熱淚盈眶的我,微微地俯下身,愛撫地把我擁進他那寬大溫暖的胸懷。我就像一個失散多年的孩子重又回到了母親的懷抱,頓時感到一股暖流流遍全身。我情不自禁地踮起腳,在他老人家的面頰上吻了一下。江主席親切地拍了拍我的肩膀。我依偎在領袖身邊,久久不愿離去。
師:小作者獻花時的情景是怎樣的呢?(引導學生看彩圖:香港人民一個個喜眉笑眼,興奮、幸福的感受從臉上流露出來,我更是滿懷著崇敬的心情走向江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