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勤奮》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3、他用了19年時間,終于編成了著名的史學巨著《資治通鑒》。
(1)《資治通鑒》這是一部著名的史學巨著(點出重點詞語),它記載了16個朝代1362年的歷史,內容以政治、軍事為主,目的是讓統治者從歷代治亂興亡中取得鑒戒。為后人研究歷史,提供了比較完備的資料。所以說它是著名的史學巨著。
(2)就是這樣一部巨著,花費了司馬光整整19年的時間,這是何等漫長的19年啊,19年,你能想象司馬光是怎樣度過的嗎?試著用一個詞語來概括。
(3)19年的夜以繼日,19年的廢寢忘食,終于編成了《資治通鑒》。容易嗎?(讀好這句話)。他手中的鮮花是怎么來的?(出示:古今中外……)小時候要勤奮,長大后也需要勤奮。
4、那17歲才進中學大門的童第周又是怎樣獲得成功的呢?
交流:出示:第一學期末,他的學習成績很差,但他毫不氣餒,急起直追。每天天剛亮,他就在校園里讀書。晚上睡覺前,他總是習慣地回顧一下當天的學習內容。他還十分注意改進學習方法。
(1)童第周的基礎比別人差多了,他的考試成績平均分才40多,學校建議他退學吧。但他呢?
(2)正因為他的基礎比別人差,引讀:每天______________,晚上______________,經過______________
(3)這兒雖然沒有童第周的想法,但從他的動作我們能推想,他在想什么?
在他心中有著這樣一個堅定的信念:(朗讀)即使基礎比別人差一些,只要肯下功夫,也是照樣可以成才的。
(4)經過半年的努力,童第周的成績趕了上來,學習成績在班上名列前茅。這正應了我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所說的:“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朗讀)
(5)長大后的他也不忘勤奮努力,攻克了難度很大的青蛙卵剝離手術,在歐洲生物學界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來讀好這句話。(出示:后來他……)
(6)這個例子再一次告訴我們,再次出示:古今中外……
三、對比感悟
1、他們倆有什么共同之處?
(1)兩個人小時候和長大了都十分勤奮。
(2)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2、他們倆有什么不同之處?
(1)請你讀讀這兩句話,你就會發現司馬光和童第周的不同之處的。
·同學們一定還記得那個砸缸救人的司馬光吧,他是北宋著名的史學家。
·我國著名的生物學家童第周,到17歲才進中學。第一學期末,他的學習成績很差,但他毫不氣餒,急起直追。
(2)小結:看樣子,基礎好的人要想成功必須勤奮,基礎差的人要想成功也必須勤奮呀。勤奮是成功的唯一法寶。
3、司馬光和童第周成功了,他們取得的成就就像鮮花那樣燦爛。
4、出示詞語:讓我們再來回憶這兩個小故事。
史學家 滾瓜爛熟 高聲朗讀 抓緊時間 編成巨著
生物學家 毫不氣餒 急起直追 遠渡重洋 產生影響
(學生練說:司馬光付出的心血和汗水是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聲朗讀”,一直讀到滾瓜爛熟為止。是圓木做成警枕,“抓緊時間”,經過19年堅持不懈的努力,終于“編成巨著”。生物學家童第周付出的汗水和心血那是在成績落后的情況下,“毫不氣餒”,“急起直追”。是長大后“遠渡重洋”,克服重重困難,完成了高難度的青蛙卵剝離手術,在歐洲生物學界“產生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