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語文下冊第五單元教學設計(集體備課)
教學重點:體會、理解作者一家對死后捐獻器官幫助他人而感到高興和驕傲的高尚情操。
教學過程:
一、活動體驗,交流資料。
1、請學生都蒙上眼睛,把課桌上的學習用品整理進書包。邊做邊想:假如你的眼睛失去了光明,會給你的生活帶來什么影響?(學生體驗,紛紛說。)
2、結合“初顯身手”交流課前收集的資料。
3、師補充資料:
資料1、長期以來,許多中國人具有“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的傳統觀念。因此對于死后捐獻器官,大多數人不能接受。一方面需要移植角膜的患者多,而另一方面損獻出來的角膜少,因此患者重見光明的可能性小。
資料2、張英瑜幼小的生命來到世界僅僅116天,而她的角膜卻給三位受捐者帶去長久的光明。
資料3、捐腎救母,孝道感天下的孝子田世國,在XX年把生命的一部分回饋給病危的母親。
資料4、據衛生部統計,我國目前約有400萬因角膜病致盲的患者,其中70%可能通過角膜移植手術復明,但由于供體角膜匱乏,我國每年僅實施3000例角膜移植手術,數百萬的患者還在黑暗中苦苦地等待。
4、交流了資料,你有什么感受?
5、揭示課題。從題目中,你能提出一些什么問題?(什么是永生?為什么要說“永生”?誰的眼睛是永生的?)
6、默讀課文,說一說你有什么感受?(大多數學生根據課前的資料收集、調查和課上的交流、感知,會說爸爸和溫迪很高尚。)
二、自主學文,整體感知
1、學生自讀課文。
2、為什么爸爸和溫迪很高尚呢?
再次默讀課文,獨立完成課后的表格練習,理清文章的脈絡。
三、合作交流,深化理解
1、4人小組交流自學情況,互相質疑。
2、全班交流。
3、引導學生抓住人物語言來品讀課文。
(1)分角色朗讀人物對話。
(2)替每個人物說明他的觀點,說一說,為什么這么做?
①琳達不愿意捐獻母親的角膜,課文哪些地方表現了她的這種心情?
②學生找出“我驚呆了――完整地離去”,指導朗讀琳達強烈的痛苦和難以接受的感情。
[加深情感體驗,和后面的自覺捐獻形成對比,幫助學生更好的感受琳達轉變的過程。]
③琳達一開始極力反對,她的看法改變了嗎?簡單說一說。(生說,師板書:)
(捐獻角膜)母親父親女兒
(“我”的態度)不理解理解主動
[突出重點,對父親的話進一步深刻理解。]
(3)重點理解爸爸的話;“很久以前你媽媽和我就認為,如果我們死后能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復,那么我們的死也是有意義的。”從爸爸的話中,你體會到了什么?
[在交流中引導學生弄懂父親很有愛心,他給失明者帶來了重見光明的希望,而正是這種愛心、這種無私奉獻的精神教育感染了周圍的人,讓更多的人加入到這一隊伍中來。]
4、指導有感情地朗讀人物對話。
5、課文的最后一段連續用到了“驕傲”這個詞,每個“驕傲”都是什么意思?讓我們把帶有“驕傲”一詞的句子讀一讀,你體會到了什么?
[學生能從作者一家愿意給失明者捐獻角膜,并為能夠幫助別人而感到自豪,學習他們那富有愛心的高尚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