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語文上冊第七單元教案(2016年人教版)
第 七 單 元 整 體 教 學 設 計
教材分析:
本組教材以“成長的故事”為專題,編排了精讀課文《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那片綠綠的爬山虎》和略讀課文《烏塔》《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講述了少年周恩來在感受到中華不振的現實之后,立志為振興中華而讀書的事;《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是作家肖復興回憶1963年葉圣陶先生為他修改一篇作文并請他到家中做客的事;《烏塔》講的是一個14歲的德國女孩烏塔一個人在歐洲旅游的事;《尺有所短 寸有所長》則以書信的形式,講了一個小朋友向一位作家請教如何與人和睦相處、平等交流的事情。這幾篇課文從不同的角度講述了別人的成長故事,學生在閱讀時一定會受到許多啟發,在體驗別人成長經歷的同時,思考自己成長中的問題,學習如何立志,如何自立,如何與別人相處……
在進行本組教學時,應以“成長的故事”為核心,將課內外的語文學習資源整合起來,將閱讀、習作、口語交際和綜合性學習等語文實踐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學習課文,要引導學生認真閱讀,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進行綜合性學習,要引導學生通過閱讀、訪問、寫信等多種渠道了解更多成年人或同齡人成長的故事,還要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體驗成長的快樂,思考成長過程中的問題;并在口語交際和習作中,把了解到的故事和想到的問題,
以口頭和書面的形式進行交流;在“展示臺”中,用各種形式展示本組語文學習的成果,和大家一起分享語文學習的快樂。
教學本組教材可用11~13課時。其中,精讀課文4~5課時,略讀課文2~3課時,口語交際1課時,習作2課時,“我的發現”“日積月累”“展示臺”2課時。學情分析及策略建議: 四年級學生正處于價值觀和人生觀的形成時期,他們對世界及自身開始了思索,有所得,也有困惑.本單元的幾篇課文猶如良師,為他們指明方向,解除困惑.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用多種方式去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人物情感,如情景再現、角色扮演、想象畫面等,同時要抓住文中的重點詞句進行具體分析,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在每課教學的最后中,可引導學生結合課文,聯系生活實際,體驗成長的快樂,思考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單元教學目標預設:1、 掌握生字新詞,積累詞句。2、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了解文中人物的諸多優秀品質,并產生仿效的意識。3、 對文中的人和事有自己的認識和分析。4、 在體驗別人成長經歷的同時,思考自己成長中的問題。
北大附中廣州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