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鵲治病教案
一.課文分析:《扁鵲治病》是一則寓言故事,通過蔡桓公悲慘的結局,警示人們要防微杜漸,善于聽取別人正確的意見,不要固執已見,否則后果將不堪設想。
二.設計理念:蔡桓公從拒絕治病到派人去“請”,其變化的關鍵在于蔡桓公懷疑扁鵲是不是一位名醫。那么,一位名醫要具備哪些條件呢?應該是醫術高明和醫德高尚。所以,我引導學生通過讀,悟,從扁鵲的言行中去體會名醫的醫術高明,再從蔡桓公的態度中讀悟名醫的醫德高尚。使學生明白正是蔡桓公堅信自己沒有病,因而對扁鵲的態度由不相信,到不理睬,到最后的不高興,致使延誤了病情,小病釀成了大病,病入膏肓,無藥可醫。
三.教學目標 :
1、學習8個生字,理解重點詞語的意思。
2、了解扁鵲給蔡桓公治病的過程,聯系有關詞句,體會人物的想法,懂得防微杜漸、不要諱疾忌醫,要善于聽取別人正確意見的等道理。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四.教學重點:
整體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聯系上下文,結合重點詞句,體會人物的心理,理解寓言的寓意,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
五.教學難點:
體會防微杜漸和善于聽取別人意見的道理。
六.教學過程:
(一)、初識扁鵲
同學們,上學期我們學習了一個成語,用來形容有高明醫術,高尚醫德的醫生,你們還記得嗎?(杏林春滿)
今天,我們再來認識一位醫生,他的名字叫扁鵲。(板書:扁鵲)
同學們,你們了解他嗎?能介紹一下嗎?
這里老師有他的一個小故事。
(出示)
有一次,扁鵲路過虢國,聽說那里的太子死了已有半天了。扁鵲就向宮里人問了一些情況,認為太子患的只是一種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的“尸厥”癥,只是昏死而已,便讓人前去通報進去說可以把太子救活。當扁鵲來到太子跟前時,用針刺了一會,再喂了點藥,太子竟然坐了起來,和常人無異。從此,天下人都傳言扁鵲能“起死回生”.
讀了這個故事,你覺得扁鵲的醫術怎樣?能評價一下嗎?
但就是這樣一位醫生,卻沒能只好治好蔡桓公的病,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扁鵲治病》。
(二)、初讀課文,了解文章大意
1、學生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通讀全文,然后想一想,這則寓言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2、檢查生字,新詞
3、交流扁鵲是一位怎樣的醫生,用文中的詞叫什么(名醫)。
(三)、研讀課文,深識扁鵲。
1、課文為什么稱他是“名醫”呢?那些地方看出扁鵲的醫術高明呢?請同學們再細細地讀讀課文,劃出有關的句子體會體會。
2、交流:
預設:
(1)扁鵲只要看一眼,就能知道蔡桓公的病情,了不起!
師補充:中醫是我國的瑰寶,中醫治病有四法——即望、聞、問、切。扁鵲用的就是其中的一種診斷方法——望。他僅僅憑借肉眼的觀察,就準確無誤地說出了蔡桓公的病情,由此可見,扁鵲的神醫名號絕對不是浪得虛名。
(2)我們再來聽聽他的解釋:
“皮膚病用熱水敷燙就能夠治好;發展到皮肉之間,用扎針的方法可以治好;即使發展到腸胃里,服幾劑湯藥也還能治好;一旦深入骨髓,只能等死,醫生再也無能為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