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石》教學實錄與反思
【教材分析】
愛是明媚的陽光,給人以溫暖;愛是盛開的鮮花,給人以芳香:愛是潺潺的溪流,滋潤萬物的成長;愛是熊熊的火炬,點燃生命的希望。愛是理解,是寬容,還是力量。有關愛的主題在前六冊教材中已有所涉及,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六組再次安排了“人間真情”的專題,是為了繼續引導學生感受人與人之間純真的感情,體會到人與人相互關愛,生命才更有意義,人生才更幸福。
捧讀《搭石》,一幅幅生動的畫面映入眼簾:秋涼在即,人們精心挑選平整方正的石頭擺放在小溪中,幾翻精心踩踏;急著趕路的老人,發現搭石不穩,及時調整,滿意才肯離去;一行人走搭石,動作協調有致,聲音踏踏,輕波漾漾,人影綽綽,充滿了詩情畫意;如果兩個人同時過溪,招手禮讓,閑話家常;若是誰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負過溪……課文語言質樸,意境秀美,字里行間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氣息。
【學情分析】
鄉親們無私奉獻的精神和一心為他人著想的傳統美德一定會強烈地感染著學生的心,激發他們善良的人性美,使他們充滿為他人奉獻的熱望。這也正是“搭石” 于默默無聞中凸現出的精神。城市的孩子幾乎無人知曉什么是搭石,讀悟、探究的興趣應該更濃厚。
學生在本冊第一單元的學習中強化了“邊讀邊想象,從作者生動的描寫中想象畫面”,即“變話為畫”的閱讀方法。教學本課,應注意繼續引導學生多讀、多想、多體會,深刻體會人與人之間純真美好的感情,再由課文內容想開去,聯系自己讀過的和身邊發生的感人故事,感悟互相關愛帶來的快樂和幸福,使學生在情感上有所促動。同時,四年級學生已會運用查字詞典或聯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詞語。教學本課,應引導學生通過體會重點詞句感悟課文內容。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鄉親們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精神,并從中受到感染、熏陶。
2、學習作者仔細觀察、生動描寫的方法,培養留心觀察、用心感受的習慣。
【教學重難點】體會作者是怎樣通過平凡的事物讓我們感受到美的。
【教學過程】
一、復習課文,導入新課
師:老師在黑板上寫個詞,大家來讀一讀。
板書:
搭石
生:齊讀:搭石。
師:搭石這個詞,我們生活中并不常見。但是,上節課我們學習了這篇課文,通過課文,了解了搭石,誰來說一說,什么是搭石?
生:人們根據水的深淺,從河的兩岸找來一些平整方正的石頭,按照二尺左右的間隔,在小溪里橫著擺上一排,讓人們從上邊踏過,這就是搭石。
師:噢,原來搭石就是鋪在水中,供人方便行走的石頭。如此普通的搭石,為什么會吸引作者,并以此為題,寫下這篇文章呢?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21課《搭石》(板書)。
二、通讀全文,體會作者對搭石的情感
師:請同學們把書翻到103頁,自由地朗讀課文,看看作者眼中的搭石什么樣子?把作者直接描寫搭石的句子畫下來,體會作者對搭石的情感。
生:自由朗讀課文,邊讀邊畫直接描寫搭石的句子,體會作者的情感。
師:同學們讀的很認真,誰找到作者直接描寫搭石的句子了?
生:我在第一自然段找到了,進入秋天──
生:我在第二自然段也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