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石》第二課時教學設計(精選12篇)
《搭石》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1
【設計理念】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綜觀新課程標準下的小學語文實驗教材,新增了許多圖文并茂,極富人文性的精美短文,編者的用意不言而喻,就是要讓教師作為孩子“學習的引領者”,引導孩子去“尋找美,發現美,欣賞美,感受美!币虼,在閱讀教學中,我們要給孩子提供一個寬松、自主,富有想象力的學習舞臺,讓孩子用他的眼睛看世界,讓孩子按他的理解來感知課文,用他的方式來展示學習收獲,孩子必將還你一片湛藍的天空。本案例的設計,旨在以孩子最感興趣的學習視角──“尋找美的風景”為“教學觸發點”,通過多媒體課件的情景創設和教師的語言渲染,讓孩子在感受“搭石”這一生活中的尋常事物所蘊含的不尋常的美的同時,受到心靈的啟迪和情感的熏陶。
【教學目標】
1、緊扣中心句,想象畫面,感知課文,尋找由搭石構筑的風景,讓學生從鄉親們擺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發現美,感受美。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鄉親們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精神,并從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3、學習作者仔細觀察、生動描寫的方法,培養留心觀察、用心感受的習慣。
【課前準備】
1、課文的插圖,有關搭石的資料介紹。歌曲《讓世界充滿愛》。
2、多媒體課件。
【教學流程】
一、格言導入,確立學習交流話題
1、教師談話,推薦格言──“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
2、學生自由說說對格言的理解。
3、確立學習話題“尋找一片美的風景”,板書課題:
搭石
二、走進文本,初識搭石,激發尋美情感
1、打開書本,去仔細地尋找一下,作者所說的那道風景究竟是什么?如果找到了你就把它用波浪線畫下來。注意,讀課文時字字讀響亮,句句讀通順。
2、交流讀文感受“什么是搭石?”“搭石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3、聚焦中心句:“搭石,構成了家鄉的一道風景”:
⑴ 課件出示“搭石圖”,找出書中描寫搭石的句子讀一讀,說說自己的理解。
、啤W生讀書,教師巡視、根據學生的回答,板畫“小溪、石頭”。
、恰≌b讀中心句──搭石,構成了家鄉的一道風景。
4、緊扣“風景”,談話,激疑:
是的,小小的搭石,其實就是為方便小溪兩岸人們的行走,而放在小溪中的幾塊普普通通、毫不起眼的石頭。(板書“小小搭石尋常景”)只是,讀到這里,老師心中產生了這樣一個疑問──生活中,能被稱之為風景的,大多是非常有名的景物,如杭州西湖,黃山奇石?蛇@么幾塊平平常常的石頭,怎么能說構成了家鄉的一道風景呢?其原因究竟何在?讓我們再度走進課文,去細細尋找,精心品味吧!
三、品讀文本,鑒賞搭石圖,感受風景這邊獨好
1、談話,傳遞讀文方法:
。ㄟ呑x邊想象畫面。)
現在,就讓我們一起跟隨作者,深入到他的文字中去,找找那片獨特的風景,老師相信,會讀書的同學,讀著讀著,眼前就會浮現一幅幅畫面,就像放電影一樣。有的畫面特別感人,有的畫面特別讓人激動,有的畫面特別的美。你可以在旁邊給它取個好聽的名字。
2、學生靜靜地默讀課文,想象畫面,并加以批注。
3、反饋:
通過讀文,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精美的畫面?此時此刻,你覺得哪幅畫面就在眼前閃動?
隨機板書:
細細擺放為他人
、拧☆A設畫面:
上了年紀的人平整搭石,直到滿意才離去。
走搭石的人們不搶路,動作協調有序。
兩人面對面走搭石過河時,會互相謙讓。
年輕人背年長的老人過搭石。
……
、啤↑c評:
同學們真會讀書。透過語言文字,能想象出這么多畫面。就讓我們來細細鑒賞這一塊塊搭石,感受這字里行間中所描述的最美的、最讓我們感動的風景。
4、精讀課文,品詞品句:
鑒賞畫面一:“眾人走搭石,協調有序聲影美”。
請你自由讀讀第三自然段,說說美在哪里,你從哪些字詞中感受到?
、拧淖掷镄虚g,感受人們的協調美:
師:你從哪些地方看出來他們的動作非常協調有序?
。ɡ斫猓骸熬o走搭石慢過橋”“清波漾漾、人影綽綽”等詞。)
師:你能通過朗讀把這和諧的畫面展現在大家的面前嗎?先自己試試。
指名讀,隨機點評,板書:協調有序走搭石。
預設評語:你走得輕快而平穩,真棒。我能感受到你們小組走得真默契。
你讀得有聲有色,誰能說這不是一道迷人的風景呢?你的朗讀讓我想到了一句俗語──“緊走搭石慢過橋!闭媸钱嬕话愕拿!
、啤∽冃蚶首x,感受語言的詩意美:
師:老師把它變成一首小詩,看多美,讓我們一起來讀讀:
每當上工、下工,
一行人走搭石的時候,
動作是那么協調有序!
前面的抬起腳來,
后面的緊跟上去,
踏踏的聲音,
像輕快的音樂;
輕波漾漾,
人影綽綽,
給人畫一般的美感。
⑶ 配樂朗誦:
讓我們再一次隨著流淌的溪水,感受那一份和諧和詩意的美。
。ㄕn件出示文章第三自然段。)
師(描述畫面,再度激蕩學生的情感):
啊!聽著同學們的朗讀,我感覺這好像是一個清早,晨霧還沒有散去,人們便早早地出工了,走在這搭石上,沒有人說話,只有這清波漾漾,人影綽綽;也許這是一個黃昏,夕陽灑下了它最后一縷光輝,勞作了一天的人們回來了,一路歡歌笑語,身體是疲憊的,腳步卻是輕快的“踏踏”,在這一塊塊搭石上,我們不僅看到了鄉民們配合默契的身影,也看到了他們辛勤的勞作和對生活的熱愛。
、取』貧w主題,誦讀“風景”:
。▽ёx中心句。)
師:讀到這兒,你最想說什么?──學生齊讀“搭石,構成了家鄉的一道風景。”
師:是啊,不禁讓我們贊嘆到──“搭石,構成了家鄉的一道風景!
鑒賞畫面二:“兩人走搭石,謙讓敬老傳遞美”。
、拧≌勗挘瑢耄
當然,走搭石時,也有“撞車”的時候,請你讀讀下面這一段,把你最受感動的地方找出來,先有感情地讀好它,再體會體會對這個地方的感受和理解。
、啤〗涣鳎
現在,把你最受感動的地方找出來,先說說自己的感動之處,再讀好它。
多媒體課件展示:
如果有兩個人面對面同時走到溪邊,總會在第一塊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讓對方先走,等對方過了河,倆人再說上幾句家常話,才相背而行。
假如遇上老人來走搭石,年輕人總要伏下身子背老人過去,人們把這看成是理所當然的事!
、恰∑肺叮
什么叫“理所當然”?“人們都把哪些事看成是理所當然的事”?
、取⌒〗Y,指導朗讀:
是的,一塊塊普通的搭石,演繹著山里人特有的的淳樸、善良、謙讓和敬老,也深深地敲擊著我們的心靈!來,讓我們把心中的這份感動,通過朗讀告訴大家。
師:引讀:經常到山里的人,大概都見過這樣的情景:
如果──( 。;假如──( 。
想象拓展,補充畫面,提煉情感:
⑴ 談話,指導想象:
假如──還有哪些假如呢?小小的搭石上,還有哪些感動我們的畫面嗎?請你把心中想象到的情景寫下來。
。ǔ鍪咀鳂I紙,輕聲播放歌曲《讓世界充滿愛》)小小的搭石,演繹著人間的真情,我能試著寫一寫:
假如(遇上老人來走搭石,年輕人就要伏下身子背老人過去,人們把這看成是理所當然的事。)
假如(碰上趕集的日子……人們把這看成是理所當然的事。)
假如(遇到了下雪天…… 人們把這看成是理所當然的事。)
假如(遇到孩子上學…… 人們把這看成是理所當然的事。)
假如(……)
、啤⌒〗Y,回扣中心句:
隨機板書:
謙讓敬老見真情
是啊,正是這一幕幕熟悉而感人的畫面,傳遞著鄉民們互相謙讓、互相幫助的美好情感,也讓──(齊讀:“這搭石構成了家鄉的一道風景! )
四、走出文本,透過搭石,感悟詩人情懷
1、談話:
課文學到現在,你覺得這搭石還是普通的石頭嗎?那它是什么?
2、多媒體課件展示文章結尾段:
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們聯結著故鄉的小路,也聯結著鄉親們美好的情感!
3、透過這一排排搭石,你感受到了什么?
預設:一排排搭石,象征著村民們一顆顆善良的心、是傳遞村民們情感的紐帶、更是家鄉人無私奉獻精神寫照……
4、反復的朗讀結尾段,提升情感。
5、課外拓展,感悟情懷:
⑴ 設疑:
現在,你覺得作者對家鄉的日日思念、意熾情深,僅僅是因為家鄉的山美、水美嗎?
、啤⊥卣梗榻B:
是呀,本文的作者劉章,出生在河北的一個山村,后來在石家莊工作,當他看到熙攘的人流,便不自覺地想到家鄉那潺潺的小溪,看到人們沒有秩序地擠搶公共汽車,便想到了鄉親們走搭石的協調有序和禮讓,看到馬路上的石頭、樹杈,人們繞著走也不肯彎腰拾起,便想到鄉親們在雨后,主動擺搭石的情景,他突然覺得搭石上有情,有愛,有美,于是在1980年,他寫出了這篇情真意切的精美散文《搭石》。因為他由衷地感受到──
、恰≡俣然刈x中心句:
“搭石,構成了家鄉的一道風景!
五、延伸實踐,發現生活中的美
1、教師談話:
是的,真情是明媚的陽光,它給人以溫暖;真情是盛開的鮮花,它給人以芳香;真情是潺潺的溪流,滋潤萬物的成長;真情更是熊熊的火炬,它點燃生命的希望。同學們,美文《搭石》讓感受人與人之間純真的感情,體會到人與人相互關愛,生命才更有意義,人生才更幸福。在我們生活中,美無處不在,本文的作者就是從“搭石”這么一件很小的事物中,發現了美!現在,你認為什么是美的?在我們身邊也可以找到哪些美的事物?
2、學生暢談生活中的美:如小草、石橋、香樟樹、蜜蜂……
3、小結:
美到處都有,只要我們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世界將會變得更美好。
4、布置作業:
小練筆:觀察生活中一種熟悉的小事物,發現它的美,動筆寫一寫。
【板書設計】
21、搭石
構成了家鄉的一道風景
小小搭石尋常景,
細細擺放為他人。
協調有序走搭石,
謙讓敬老見真情!
《搭石》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2
教材分析
搭石在農村是司空見慣,而現在的孩子大多卻是見所未見,缺少農村生活體驗,要領會文中搭石的美以及聯結著家鄉的小路,聯結鄉親美好的情感,存在一定的困難。本文教學不僅要讓學生讀懂字里行間的意思,更要讓學生透過樸實的文字感受鄉村人們走搭石的情景,感受山里的人樸實、善良的人性之美。
設計理念: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綜觀新課程標準下的小學語文實驗教材,新增了許多圖文并茂,極富人文性的精美短文,編者的用意不言而喻,就是要讓教師作為孩子“學習的引領者”,引導孩子去“尋找美,發現美,欣賞美,感受美!币虼,在閱讀教學中,我們要給孩子提供一個寬松、自主,富有想象力的學習舞臺,讓孩子用他的眼睛看世界,讓孩子按他的理解來感知課文,用他的方式來展示學習收獲,孩子必將還你一片湛藍的天空。本案例的設計,旨在以孩子最感興趣的學習視角──“尋找美的風景”為“教學觸發點”,通過多媒體課件的情景創設和教師的語言渲染,讓孩子在感受“搭石”這一生活中的尋常事物所蘊含的不尋常的美的同時,受到心靈的啟迪和情感的熏陶。
教學目標:
1、緊扣中心句,想象畫面,感知課文,尋找由搭石構筑的風景,讓學生從鄉親們擺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發現美,感受美。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鄉親們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精神,并從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3、學習作者仔細觀察、生動描寫的方法,培養留心觀察、用心感受的習慣。
課前準備:
1、課文的插圖,有關搭石的資料介紹。歌曲《讓世界充滿愛》。
2、多媒體課件。
教學流程:
一、復習字詞,格言導入,確立學習交流話題:
1、復習生字詞,糾正讀音。
2、師談話,推薦格言—“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睂W生說說對格言的理解。
3、確立學習話題“尋找一片美的風景”,(板書課題:搭石)
二、走進文本,初識搭石,激發尋美情感。
1、打開書本,去仔細地尋找一下,作者所說的那道風景究竟是什么?如果找到了你就把它用波浪線畫下來。注意,讀課文時字字讀響亮,句句讀通順。
2、①、交流:作者所說的那道風景究竟是什么?
、、“什么是搭石?”根據書中描寫搭石的句子,說說自己的理解。課件出示“搭石圖”,加深理解。
、、你走過搭石嗎?如果你在上面走會出現怎樣的情景?
3、聚焦中心句:對,這就是有趣的搭石,它——“搭石,構成了家鄉的一道風景”,誦讀。
4、緊扣“風景”,談話,激疑:
是的,小小的搭石,其實就是為方便小溪兩岸人們的行走,而放在小溪中的幾塊普普通通、毫不起眼的石頭。(板書“小小搭石尋常景”)可是,讀到這里,老師心中產生了這樣一個疑問——生活中,能被稱之為風景的,大多是非常有名的景物,如杭州西湖,黃山奇石?蛇@么幾塊平平常常的石頭,怎么能說構成了家鄉的一道風景呢?其原因究竟何在?讓我們再度走進課文,去細細尋找,精心品味吧!
三、品讀文本,鑒賞搭石圖,感受風景這邊獨好:
1、談話,傳遞讀文方法:(邊讀邊想象畫面)
靜靜地默讀課文,找出寫走搭石的句子,想象畫面。
2、反饋:通過讀文,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精美的畫面?
、、(預設畫面:了年紀的人平整搭石,直到滿意才離去。
走搭石的人們不搶路,動作協調有序。
兩人面對面走搭石過河時,會互相謙讓。(隨機板書:細細擺放為他人)
年輕人背年長的老人過搭石。
……
②、點評:同學們真會讀書。透過語言文字,能想象出這么多畫面。就讓我們來細細鑒賞這一塊塊搭石,感受這字里行間中所描述的最美的、最讓我們感動的風景。
3、精讀課文,品詞品句:
鑒賞畫面一:“眾人走搭石,協調有序聲影美”。
請你自由讀讀第三自然段,說說美在哪里,你從哪些字詞中感受到?
①、◆從字里行間,感受人們的協調美。
◇師:你從哪些字詞中感受到搭石上的美?從哪些地方看出來他們的動作非常協調有序?(理解:“緊走搭石慢過橋”“清波漾漾、人影綽綽”等詞)重點體會鄉親們是怎么走的。
◇師:你能通過朗讀把這和諧的畫面展現在大家的面前嗎?先自己試試。
◇指名讀,隨機點評,板書:協調有序走搭石
②、◆變序朗讀,感受語言的詩意美。
◇師:老師把它變成一首小詩,看多美,讓我們一起來讀讀。
每當上工、下工,
一行人走搭石的時候,
動作是那么協調有序!
前面的抬起腳來,
后面的緊跟上去,
踏踏的聲音,
像輕快的音樂;
輕波漾漾,
人影綽綽,
給人畫一般的美感。
。÷犞瑢W們的朗讀,我感覺這好像是一個清早,晨霧還沒有散去,人們便早早地出工了,走在這搭石上,沒有人說話,只有這清波漾漾,人影綽綽;(導讀中心句:不由得讓我們想起:“搭石,構成了家鄉的一道風景!保┮苍S這是一個黃昏,夕陽灑下了它最后一縷光輝,勞作了一天的人們回來了,一路歡歌笑語,身體是疲憊的,腳步卻是輕快的“踏踏”,在這一塊塊搭石上,我們不僅看到了鄉民們配合默契的身影,也看到了他們辛勤的勞作和對生活的熱愛。(導讀中心句:不禁讓我們贊嘆到——“搭石,構成了家鄉的一道風景。”)
鑒賞畫面二:“兩人走搭石,謙讓敬老傳遞美”。
、佟⒄勗,導入:
當然,走搭石時,也有“撞車”的時候,請你讀讀下面這一段,把你最受感動的地方找出來。(有感情地讀,體會對這個地方的感受和理解。)
、、交流:說說自己的感動之處,再讀好它。(多媒體課件展示)
如果有兩個人面對面同時走到溪邊,總會在第一塊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讓對方先走,等對方過了河,倆人再說上幾句家常話,才相背而行。
假如遇上老人來走搭石,年輕人總要伏下身子背老人過去,人們把這看成是理所當然的事。
、、品味:什么叫“理所當然”?“人們都把哪些事看成是理所當然的事”?
、堋⑿〗Y,指導朗讀:
是的,一塊塊普通的搭石,演繹著山里人特有的的淳樸、善良、謙讓和敬老,也深深地敲擊著我們的心靈!來,讓我們把心中的這份感動,通過朗讀告訴大家吧。
◇師:引讀:經常到山里的人,大概都見過這樣的情景:
如果——;假如——。
想象拓展,補充畫面,提煉情感:
、、談話,指導想象:
假如——還有哪些假如呢?走搭石的時候,還會有哪些感動我們的畫面嗎?請你把心中想象到的情景寫下來。(出示作業紙,輕聲播放歌曲《讓世界充滿愛》)
小小的搭石,演繹著人間的真情,我能試著寫一寫:
假如(遇上老人來走搭石,年輕人就要伏下身子背老人過去,人們把這看成是理所當然的事。)
假如(碰上趕集的日子……人們把這看成是理所當然的事。)
假如(遇到了下雪天……人們把這看成是理所當然的事。)
假如(遇到孩子上學……人們把這看成是理所當然的事。)
假如(…………………………………………………………)
、凇⑿〗Y,回扣中心句:(隨機板書:謙讓敬老見真情)
是啊,正是這一幕幕熟悉而感人的畫面,傳遞著鄉民們互相謙讓、互相幫助的美好情感,也讓——(齊讀:“這搭石構成了家鄉的一道風景!保
四、走出文本,透過搭石,感悟詩人情懷。
1、談話:課文學到現在,你覺得這搭石還是普通的石頭嗎?是一排排任人走,任人踏的搭石嗎?那它是什么?
2、課件展示文章結尾段:誦讀
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們聯結著故鄉的小路,也聯結著鄉親們美好的情感。
3、透過這一排排搭石,你還感受到了什么?(反復的朗讀,提升情感。)
(預設:一排排搭石,象征著村民們一顆顆善良的心、是傳遞村民們情感的紐帶、更是家鄉人無私奉獻精神寫照……)
4、課外拓展,感悟情懷。
、、拓展,介紹:是呀,本文的作者劉章,出生在河北的一個山村,他覺得搭石上有情,有愛,有美,于是在1980年,他寫出了這篇情真意切的精美散文《搭石》。也因為他由衷地感受到——
②、再度回讀中心句:“搭石,構成了家鄉的一道風景!
五、延伸實踐,發現生活中的美:
1、教師談話:
是的,美文《搭石》讓我們感受了人與人之間純真的感情,體會到人與人相互關愛,生命才更有意義,人生才更幸福。在我們生活中,美無處不在,“美”詩欣賞(課件出示)。
2、總結:美到處都有,只要我們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世界將會變得更美好。
附:板書設計:
搭石
構成了家鄉的一道風景
小小搭石尋常景,
細細擺放為他人。
協調有序走搭石,
謙讓敬老見真情!
《搭石》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1、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通過對重點詞的理解,朗讀,想象畫面,表演等語文訓練手段讓學生從鄉親們擺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體會到其中的人性美;并且學習作者從不起眼的小事中發現美、感受美。
【教學準備】
《搭石》課件,配樂磁帶。
【教學過程】
一、導入
通過上節課學習我們知道在這樣一座美麗的小村子,搭石構成了這里一道亮麗的風景,給了人們許多美的享受,這種美,有看得見的,也有需要我們用心去體會,去感受的。
這節課我們重點學習2~5自然段,結合重點的詞句去感受體會作者為我們展現出的美,從而把文章讀得更好。
二、新授
1、哪些地方讓我們感受到美:
打開書,快速地瀏覽,用鉛筆畫一畫“哪些詞語和句子能讓你感受到美”。
2、學習第2自然段:
、拧∧康模
① 通過學生找到重點詞句“無論、只要、一定、再在、直到”感受到家鄉人善良、一心為他人著想、負責任的美好品質!霸缭绲、唯獨”可以看出家鄉人很勤勞;
② 讀的指導──對于能反映人物性格、品質的詞語要重讀。
、啤⊥瑢W們找到這一句話,屏幕出示此段落,找同學讀一遍。
同學們都找的是這一句話,我們先來讀一讀。
、恰W生談感受:
教師把談過的詞語區別顏色。
教師點評的語言:我看到了這樣一位負責任的老人,我感受到了他的善良。
、取⊥瑢W們談了自己的想法,老師眼前出現了一位善良、勤勞、為別人著想的老人:
有沒有同學通過讀把老人形象再現出來?注意你們做找到的重點詞。
、伞⊥瑢W練讀。
。ㄗ约涸谙旅孀x。)
、省≈缸x。
、恕∵@一自然段,除了這一句話,還有其他的詞語能感受到美嗎?──“早早、地、唯獨”──勤勞,這也是一種美。
過渡:(板書──調整搭石)調整搭石,讓我們看到了家鄉老人的善良,純樸、勤勞、一心為他人著想的美好心情。
3、學習第3自然段:
⑴ 目的:
、佟◇w會詞語“協調有序”感受家鄉人們之間和諧之美。
② 想象“給人畫一般的美感”什么樣的畫面,畫里都有什么,幫助學生更好地讀,并且訓練學生語言能力。
、邸∨錁纷x出美感。
、啤 皡f調有序”怎樣的協調有序?象事先排練好了一樣,是不是排練好了?(不是)可以看出,人們之間的和諧、有序。──和諧之美。板書──協調有序。
⑶ 為什么要這樣“協調有序”呢?──因為走搭石的時候要“急走搭石慢過橋”。
、取∠胂螽嬅妫米约旱恼Z言描述。下工,一抹夕陽,照在河邊的小溪,溪水在夕陽的映襯下,閃著一縷一縷的光彩。聽著潺潺的流水聲,附和著踏踏腳尖點搭石的聲音。
、伞【氉x。
、省∨錁罚x出美感。
過渡:(板書──協調有序)家鄉人協調有序地過搭石畫面,實實在在“構成了家鄉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給人帶來美的享受。
4、學習第4自然段:
⑴ 目的:
、佟蓚情景描寫可以看出家鄉人禮貌謙讓的良好品質。
、凇±斫狻袄硭斎弧卑阎t讓和尊老作為了一種習慣。
③ 表演情景,培養口語交際能力。
、啤W生找美,談感受:
謙讓這也是一種美,尊敬老人也是一種美。
、恰W生找“理所當然”:
把“這”這指“互相謙讓,背老人過河”看成理所當然的事情。這樣讓我們感動的事,在我的家鄉隨處可見,很自然,看來在那里禮貌謙讓,已經成為一種習慣。
、取⊙菀谎荩
文中有兩個情景,我們來演一演,演的時候要抓住文中提示的詞語,把文中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演出來,可以合理地加上自己的想象演哪一組都可以。
屏幕出示兩組情景:
、佟蓚人面對面走到溪邊……(在這里注意“招手示意”)
② 在溪邊遇上老人……(在這里注意“伏下身子”)
⑸ 學生點評:
過渡:演得好不好?在我的家鄉這種情景隨處可見,謙虛禮讓(板書)已經成為人們心目中理所當然的事,成為大家生活中的一種習慣。
⑹ 讀第4自然段:
過渡:這一塊塊,一排排搭石,每一塊上面都刻著鄉親們美好的心靈,每當我看到它們的時候,心中就會涌動著一種情感……
。ㄗ屛覀凖R讀最后一個自然段。)
5、學習第5自然段:
、拧↓R讀第5自然段。
、啤∈裁礃拥那楦。同學們談理解:
“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們聯結著故鄉的小路,也聯接著鄉親們美好的情感!
(一塊塊,一排排搭石,靜靜地躺在溪水中,任人踩踏,卻無怨無悔、默默無語。這正是鄉親們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寫照,也是鄉親們相親相愛、友好互助情感的紐帶。)
、恰∽屛覀儼钋榈卦賮碜x一遍:
這篇課文,我們就學到這里,你們還有問題嗎?
6、學習作者從不起眼的小事中發現美:
作者選取了家鄉中最平凡、最常見的事情。但是我們學過以后,卻感到這平凡中透著深意,樸素中閃爍著美好的思想、令人回味。其實在我們的學習、生活中,到處都有美,而這些美就存在于一些平凡的、不起眼的小事中。同學們請你們回憶一下。
正如一位名人說的一樣:美到處都有,只要我們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世界將會變得更美好。
我們要善于從不起眼的小事中發現美,用心去感受人與人之間純真的感情,體會人與人相互的關愛,這樣當我們把這種情感傾注于筆端的時候才會寫出如作者這樣值得咀嚼回味的文章。但我們帶著這種情感走向生活的時候,生命才會更有意義,人生才會更加美麗。
課后老師留一個小練筆──(幻燈片出示)
好,今天的課我們就上到這里,下課。
《搭石》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運用邊讀邊想象畫面、聯系上下文、創設情境、聯系生活體驗等方法,理解“協調有序”等重點詞句,體會搭石上蘊含的美,感受鄉親們的美好情感,并從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學習作者仔細觀察、生動描寫的方法,培養留心觀察、用心感受的習慣。
【教學重難點】
1、讓學生從鄉親沒們擺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體會其中的人性美;
2、學習作者從不起眼的事物中發現美、感受美。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配樂《讓世界充滿愛》、《愛的奉獻》。
【教學過程】
一、課前導入
出示課件。
(課文插圖。)
1、師述:
我的家鄉有一條無名小溪,五六個小村莊分布在小溪的兩岸。小溪的流水常年不斷。每年汛期,山洪暴發,溪水猛漲。山洪過后,人們出工、收工、趕集、訪友,來來去去,必須脫鞋綰褲。進入秋天,天氣變涼,過小溪就成了一個大問題,于是,有好心的人們就會根據水的深淺,從河的兩岸找來一些平整方正的石頭,按照二尺左右的間隔,在小溪里橫著擺上一排,讓人們從上面踏過,解決這個過小溪的問題。瞧,這就是搭石。
2、請同學們跟老師一起板書:
21、搭石
二、整體感知
1、同學們,搭石是普普通通的石塊嗎?作者為什么要寫它呢?請大家放聲讀課文2~5自然段,你一定會有新的感受、新的發現的。好,放聲讀吧!
。▽W生自由地讀書。)
2、有新的感受嗎?
3、同學們,難怪作者說“搭石,構成了──學生回答(家鄉的一道風景)”。
4、通過讀書,你們覺得這道風景怎樣?板書:
美
5、你們覺得這美用什么感受到的?
三、學習課文、匯報學習情況
好,我們用心去讀課文,去感受,請拿起筆再默讀課文2~4自然段,在美的地方,感動你的地方用一個詞或一句話寫上你的感受。好,開始吧!
1、學習第二段:
⑴ 你從什么地方感受美?感受什么美?
學生回答時說話完整:我從第二段這個地方感受美、讀出句子來、再談體會:從這里我感受到老人一心為他人著想的美。
⑵ 出示句子:
上了點年歲的人,無論怎樣急著趕路,只要發現那塊搭石不平穩,一定會放下帶的東西,找來合適的石頭打上,再在上邊踏上幾個來回,直到滿意了才肯離去。
、恰≌埻瑢W們讀讀這句子,想象一下:
、佟±先瞬鹊搅瞬环的搭石,心里會怎樣想,表情、動作又會怎樣?
② 在挑選合適的石頭時,心里會怎樣想怎樣做?
③ 滿意離去時,心里會怎樣想,表情、動作又會怎樣?
想好了,兩人小組進行討論也可以表演。
、取R報想象的情景,指導朗讀:
出示課件:
上了點年歲的人,無論怎樣急著趕路,只要發現那塊搭石不平穩,一定會放下帶的東西,找來合適的石頭打上,再在上邊踏上幾個來回,直到滿意了才肯離去。
師小結:同學們想象得很豐富,是呀,老人多么為他人著想。≌埧础盁o論怎樣”“只要”“一定”“他上幾個來回”“知道滿意才肯離去”這些詞寫得很生動,讓我們感受到為別人著想急的美,所以把這些詞讀得更美。誰來讀?請大家聽后評議。
、伞∪绻惆l現這搭石不平穩,你會怎么做?你不怕耽誤了時間嗎?我們再來讀讀這種美吧!想讀得站起來讀吧!
2、學習第三段:
⑴ 還有什么地方讓你感受美?感受什么美?
出示句子:
每當上工、下工,以航人走搭石的時候,動作是那么協調有序!前面的抬起腳來,后面的緊跟上去,它他的聲音,向輕快的音樂;輕薄漾漾,人影綽綽,給人畫一般的美感!
⑵ 師配樂范讀《讓世界充滿愛》,請大家邊聽邊感受畫面的美,這是一幅怎樣的畫面,你仿佛看到什么,聽到什么?
、恰∵@畫面美嗎?誰來說說這是怎樣的畫面?
⑷ 對,這畫面美就美在人們走在搭石上動作協調有序,美在像輕快的音樂,美在給人畫一般的美感,美在構成家鄉一道風景。這么美的畫面,大家動情地美美地讀讀吧!
(配樂齊讀。)
3、學習第四段:
、拧∵有什么地方讓你感受到美?
出示句子:
如果有兩個人面對面同時走到溪邊,總會在第一塊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讓對方先走,等對方過了河,倆人再說上幾句家常話,才相背而行。假如遇上老人來走搭石,年輕人總要伏下身子背老人過去,人們把這看成理所當然的事!
師:同學們,這段話雖然文字樸實,但是簡單的事情閃爍著美好的思想,散發著融融的暖意。生活在山里的純樸的人們,互相謙讓,互敬互助,尊老愛老,而且“把這看成理所當然的事”。
⑵ “理所當然的事”什么意思?我們生活中有哪些“理所當然的事”?
、恰∥闹小袄硭斎坏氖隆敝改男?你從這兩件事例中感受到什么?
⑷ 指導讀:
同學們,“理所當然”這種美的確讓人感動,你能讀得讓人感動嗎?指名讀,讀后評議。
師小結:我也聽出來了,這是一種讓人感動的美。
4、學習第五段:
、拧〕鍪揪渥樱
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們聯結著故鄉的小路,以聯結著鄉親們美好的情感!
、啤⊥瑢W們,讀到這里,你覺得搭石還是普普通通的石塊嗎?
⑶ 請齊讀最后一段,讀后談談你對這段的理解。
四、總結全文
1、師總結:
。ㄅ錁罚阂粔K塊、一排排大事,靜靜地躺在溪水中,任人踩踏,卻無怨無悔、默默無語。這正是鄉親們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精神的寫照,也是鄉親們相親相愛、友好互助情感的紐帶
2、請同學們再一次一起帶著美好的心靈讀這一段話吧!
五、交流會以及小練筆
1、作者真實一個留心觀察身邊事物的人,他把平平常常的一件擺搭石的事介紹得具體,讓我們感受到人間真情。同學們,在生活中有像搭石的普普通通的事的嗎?讓你感受到美嗎?
先四人小組中說一說。(配樂)然后匯報
出示課件:交流會“尋找生活中的美”。
2、師小結:
同學們都有著一顆美好的心靈,真讓人感動,這么多的事,我們從中選擇一件寫來吧!爭取能通過你的文字打動大家,好些吧!配樂,出示課件:小練筆。
【板書】
用心
搭石
美
《搭石》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5
【教材分析】
愛是明媚的陽光,給人以溫暖;愛是盛開的鮮花,給人以芳香:愛是潺潺的溪流,滋潤萬物的成長;愛是熊熊的火炬,點燃生命的希望。愛是理解,是寬容,還是力量。有關愛的主題在前六冊教材中已有所涉及,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六組再次安排了“人間真情”的專題,是為了繼續引導學生感受人與人之間純真的感情,體會到人與人相互關愛,生命才更有意義,人生才更幸福。
捧讀《搭石》,一幅幅生動的畫面映入眼簾:秋涼在即,人們精心挑選平整方正的石頭擺放在小溪中,幾翻精心踩踏;急著趕路的老人,發現搭石不穩,及時調整,滿意才肯離去;一行人走搭石,動作協調有致,聲音踏踏,輕波漾漾,人影綽綽,充滿了詩情畫意;如果兩個人同時過溪,招手禮讓,閑話家常;若是誰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負過溪……課文語言質樸,意境秀美,字里行間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氣息。
【學情分析】
鄉親們無私奉獻的精神和一心為他人著想的傳統美德一定會強烈地感染著學生的心,激發他們善良的人性美,使他們充滿為他人奉獻的熱望。這也正是“搭石”于默默無聞中凸現出的精神。城市的孩子幾乎無人知曉什么是搭石,讀悟、探究的興趣應該更濃厚。
學生在本冊第一單元的學習中強化了“邊讀邊想象,從作者生動的描寫中想象畫面”,即“變話為畫”的閱讀方法。教學本課,應注意繼續引導學生多讀、多想、多體會,深刻體會人與人之間純真美好的感情,再由課文內容想開去,聯系自己讀過的和身邊發生的感人故事,感悟互相關愛帶來的快樂和幸福,使學生在情感上有所促動。同時,四年級學生已會運用查字詞典或聯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詞語。教學本課,應引導學生通過體會重點詞句感悟課文內容。
【教學理念】
閱讀教學過程是每個學生精心讀書獲得個性體驗和獨特感受的過程,是教師引導學生在閱讀實踐中不斷實現自我建構,學會閱讀,促進表達的過程。同時也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發展性和創造性。
【教學方法】
在閱讀教學中,方法的設計是十分重要的。根據新課程基本理念,針對自己對教材的理解,在本文中采用了“讀中感悟”法,“想象理解”法,“自主、合作、探究”法等。
【教學目標】
1、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引導學生通過對重點詞句的理解,朗讀,想象畫面,從鄉親們擺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體會到其中的自然美與人性美,并從中受到熏陶。
3、學習作者從不起眼的小事中發現美、感受美。
【教學重點】
體會作者是怎樣通過平凡的事物讓我們感受到美的。
【教學難點】
學習作者從不起眼的小事中發現美、感受美。
【教學準備】
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課文,導入新課
板字“搭石”,齊讀。
導入:搭石這個詞,我們生活中并不常見。但是,上節課我們學習了這篇課文,通過課文,了解了搭石,誰來說一說,什么是搭石?
師:聽了你的介紹,使老師的眼前的的確確浮現了搭石的樣子。(課件)我們看,就是這幾塊普普通通的搭石,但在作者筆下卻從平凡中透出深意,樸素中閃爍著美好的思想,文中因搭石而產生的美無處不在。(板書:美)那么這美體現在哪些方面呢?作者又是怎樣表達出來的?這堂課,讓我們再一次走進劉章筆下的《搭石》。(板書)
二、通讀全文,體會作者對搭石的情感
會作者對搭石的情感。
匯報句子。
示句子,把這幾句作者直接描寫搭石的句子連起來讀一讀,看看從中你體會到了作者對搭石怎樣的情感?自由讀。
個別談感受(贊美、喜愛等)。
帶著贊美和喜愛的感情齊讀“一排排”一句。
師:同學們,作者在描寫搭石時寫了這樣一句:搭石構成了家鄉的一道風景。(示句子)我們都到風景區游覽過,誰來說一說,什么樣的景色才稱得上風景?
個別說。
小結:只有美的,可供觀賞的景色才稱得上風景。而搭石只不過是鋪在水中的石頭,它美在了哪呢?
三、細讀課文,感受美
請同學們再仔細讀讀課文,看看課文哪些地方打動了你,讓你感覺到了美?
示導讀要求:畫出文中你認為美的語句或段落──在頭腦中浮現畫面──在空白處寫上自己的感受──小組討論全班交流。
四、匯報交流,體會美
師:同學們學的很認真。我們來交流一下,邊交流邊體會也是學習的一種好方法。誰來說一說,課文的哪些地方打動了你讓你感覺到了美?
指導體會──
第二自然段“上了點年歲的人……才肯離去”。
這一段是寫什么的?(板書:擺)這么長的句子怎么才能讀好,(自由讀)引出關聯詞語“無論……只要……一定……”
(多媒體閃爍重讀的詞。)
(你的發現,很了不起,能夠結合關聯詞理解句子這是一種很好的讀書方法。)
結合這種關聯詞,誰再來談談,老人當時會怎么想?怎么做?
模擬老人練習:現在我就找一位上了點年歲的人問問。體會出老人的品質,善良、大公無私,做事認真。
師:誰來讀一讀,贊美一下這位可敬的老人?指名讀,讓剛才扮演大叔的同學評價。讓我們全班再來讀一讀,感受老人的優秀品質。
看來,關聯詞在表達句子的含義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我們也能結合身邊的實際,用上這個關聯詞說一句話嗎?
師:調整搭石的老人,為他人著想的品質再一次讓我們體會到了家鄉人的人性美,構成家鄉一道亮麗的風景,文中還有哪里你認為寫得也美呢?
第三自然段“每當上工、下工……畫一般的美感!
這一段是寫什么的?
板書:
走
師:人們走搭石這段的確很美,你能說說,它具體美在哪么?
。曇簟⒕吧⑷藗兊膭幼。)
體會詞語:清波漾漾,人影綽綽。
。ㄊ菊n件。)
哪個詞讓你感受到動作美?理解“協調有序”及具體表現。
師:景色美、動作美、聲音美,這么美的畫面,你能動情地讀一讀么?請同學們先自己練一練。
。ㄗ杂勺x、個別讀。)
師:一行人走搭石的畫面實在太美了!老師也想讀讀,行么?(多媒體播放音樂)請同學們閉上眼睛,靜靜地聽,想象這美好的畫面。
。ń處煼蹲x。)
誰還想讀?這么多同學都想讀?那請咱班讀的最好的同學來讀,好么?讀的可真好!聽了他的朗讀,老師頭腦中出現了這樣一幅畫面:傍晚,夕陽西下,染紅了天邊的云彩。一群放學的孩子像一只只快樂的小鳥飛奔回家。他們從搭石上走過,撒下了一路歡歌一路笑語──
同學們,你們想到了什么?能仿照老師的樣子說一說么?
生仿說,師評,想象力豐富。師:搭石的畫面給我們帶來了無限的遐想。使我們感受到了山里人純真、質樸,感受到了山里人的和諧、美好。讓我們懷著這份美好,再來讀一讀這段。
過渡:剛才這是看得見的美,課文中還有許多看不見的美,同樣是一道風景。
第四自然段“如果……理所當然的事。”
什么是“理所當然”?這里的人們都把什么事看成是理所當然的事?
板書:
讓
師:山里的人把互相謙讓、互相幫助、尊老愛老看成是理所當然的事,可見美好的品質已經深深地根植于人們的心中。請同桌合作讀讀感受。
五、小結,回歸課題
師:讀到這,你覺得這搭石還是普通的石頭嗎?那它是什么?(板書:無私奉獻)正像同學們說的那樣,這搭石任人走,任人踏,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無怨無悔,就像這里的人們,其實這搭石就是善良可愛的鄉親們,鄉親們就像這普普通通的搭石,讓我們飽含贊美之情齊讀課文的最后一段。
六、發散思維,尋找美,小練筆
師:在整篇課文中,我們不難發現,作者所選取的都是生活中極為平凡的小事,而正是這些讓我們看不起眼的小事,卻深深地感動了我們,使我們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正如法國大雕塑家羅丹所說:“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其實,不光用我們的眼睛,更用我們的心靈去感受生活,你會發現美就在我們周圍,就在我們平凡的生活中。
動起你們的智慧之筆,在平凡的事物中把“美”尋找出來吧!
【課后反思】
《搭石》是人教版語文《課標》教材四年級上冊的一篇精讀課文,人教版語文《課標》教材編排特點之一,就是以主題組織單元。本組教材的主題是──人與人之間純真的愛。緊扣這一主題,這組教材編排了三篇精讀課文、兩篇略讀課文和一個語文園地!豆旁妰墒住繁憩F了朋友間真摯的愛,《搭石》體現了鄉親們純樸的愛,《跨越海峽的生命橋》展現了愛的奇跡,《卡羅納》詮釋了愛的真諦,《給予是快樂的》闡述了愛的哲理。我所執教的是《搭石》的第二課時。重點是體會鄉親們淳樸的愛,難點是體會作者是怎樣通過平凡的小事讓我們感受到美的。課后靜心反思,感觸頗多,F將本節課教學反思如下:
在教學預設時,我著重從以下幾方面下工夫:
首先,著眼于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注重學生的聽、說、讀、寫的訓練。在課堂中,通過多種方式的讀,讓學生充分接觸文本,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通過自由的朗讀,思考、勾畫,深入理解課文內容,通過有感情的朗讀,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加強說、寫的訓練,設計了通過老師的朗讀,你想到了那些動人的情景,誰能說一說,在我們的生活中,哪些事情讓你感受到了美?你又做了哪些事,讓別人感受到了美?把你感受到的美寫下來。進行說寫訓練,訓練學生的思維、語言訓練與表達。通過朗讀──評價,描述畫面──評價,培養學生認真傾聽的良好品質。
其次,注重傳授學習方法,提示學習規律。教是為了不教,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讓學生了解學習規律,掌握學習方法,是實現學生終身學習的必要前提。在詞句教學時,我不光引導學生了解意思,還提示理解方法,如抓住重點詞語理解,聯系上下文理解,以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在總結全文,提示寫法時,揭示“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讓學生明白生活中處處蘊涵美,生活處處是文章。
再次,努力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諧統一。追求三維目標(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達成。在對學生進行聽說讀寫基本功綜合訓練的同時,我注重對學生關愛他人美好情感的熏陶和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引導。比如在朗讀中潛移默化,在過渡語、小結語、語中滲透。從而讓學生感受到:勤勞是美、助人是美、謙讓是美、和諧是美、美就在我們的心里,只要我們奉獻了愛,我們的生活就充滿了美。
教學永遠是一項遺憾的勞動,雖然預設時考慮周全,但是真正教學時未必達到預期效果。靜心思索,感覺課堂中存在以下不足:
1、由于時間關系,原來預定的“寫一寫你身邊的美”臨時改成了“說一說你感受到的美”使寫的訓練沒有完成。
2、由于在教學中既想使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又想體會文章表達的情感,還想滲透寫作方法,認識關聯詞和中心句的作用,談體會談感受。設計的內容太多,想講授的太多,因而對文章個別語句分析理解不是很到位。例如沒有體會“譴責”是什么意思。人們可能會怎么譴責?老人發現搭石不穩時,會怎么想,怎么做?哪些詞語寫出了老人的“心中有他人”?他滿意離開時,又會怎么想,怎么做?等等。
新課改的探究之路還很長,如何真正落實新課改的思想,是我今后教學思考和實驗的主旋律。
《搭石》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6
【教材分析】
《搭石》這篇課文語言質樸,意境優美,字里行間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氣息和深厚的鄉情。捧讀課文,一幅幅生動的畫面映入眼簾,鄉親們無私奉獻的精神和一心為他人著想的傳統美德一定會深深感染著每一位同學,激發他們善良的人性美,是他們充滿為他人奉獻的熱望。這也正是"搭石"于默默無聞中凸現出的精神。
【教學目標】
1、認識7個生字,會寫11個字,正確讀寫“山洪暴發、間隔、懶惰、俗語、平衡、輕波蕩漾、理所當然、聯結”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鄉親們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精神,并從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3、學習作者仔細觀察、生動描寫的方法,培養留心觀察、用心感受的習慣。
【教學重點】
1、讓學生們從鄉親們擺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體會到其中的人性美。
2、學習從不起眼的事物中發現美、感受美。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聽寫詞語:
山洪暴發,間隔,懶惰,俗語,平衡,輕波蕩漾,理所當然,聯結。
2、通過學習你對這篇課文有了哪些了解?
二、依標導學,深入探究課文
大家通過上節課的朗讀對課文有了這么深的了解,老師相信通過這節課的分析,大家一定會對課文有更深入的理解。
自讀課文第一自然段,你明白了什么?
你能用簡單的話語描述清楚什么是搭石么?
人們是怎么挑選,擺放搭石的?
。ɡ斫狻捌秸秸薄皟沙咦笥摇,體會人們的細心和愛心。)
三、學習二、三、四自然段
在這美麗的山村,搭石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讓我們睜大眼睛一起來發現,感受這之外更感人的美吧!
1、請同學來朗讀二、三、四自然段。
。ɡ首x是安排三位學困生,這樣便于掌握同學們對上節課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
2、請大家自己再來朗讀一遍,邊讀邊想象,說說你都見到了哪些美麗的畫面。
生談自己發現的美。
(生在談自己發現的美時,會讀出課文中相應的句子,師提示:你能不能用簡單的話告訴大家?鍛煉孩子們概括能力。)
3、下面讓我們來逐段欣賞文中的美景吧:
、拧≌埓蠹依首x第二自然段:
邊讀邊想,這一段寫的是什么美?
。ㄒ龑Ц爬ǔ觯豪先思皶r調整搭石,教師相機板書。)
默讀課文,展開聯想,想一想:
老人踩到不穩當的搭石會想什么?表情,動作會怎樣?
挑選合適的石頭時,老人會怎么想?
老人滿意的離開時,他會想什么?什么表情?
你從老人的這些想法,表情,動作中體會到了什么?
⑵ 請大家聽老師朗讀第三自然段,邊聽邊想你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
(從同學們的回答中引出:真正的美在于一行人一起過搭石時候的動作協調有序。師相機板書:一行人協調有序過搭石。)
理解“緊走搭石慢過橋”。
⑶ 用自己喜歡的讀書方式讀第四自然段,來發現美,尋找美。
你認為美在哪兒?
(有了前兩段歸納方法的介紹,這一自然段的歸納放手給學生。師板書。)
理解“理所當然”。
四、學習最后的段落
我們發現小村莊有優美的風景,清澈的小溪,還有美麗的搭石,從以上幾段的分析中你體會到的美是什么?
請大家齊讀這最后一段。
你對這段話是怎么理解的?或者說你認為作者在文章的最后加上這一段有什么用意么?
。ㄟ@樣同學們很容易就將文章的主題定位到最后:聯結著鄉親們美好的情感。)
你能談一談“美好的情感”具體指的是什么?
五、我們在日常有付出自己的愛,去關心他人,幫助他人么?你是怎么做的
希望大家以后能夠繼續無私的奉獻。
【板書】
心 老人 及時調整搭石
靈 一行人 協調有序過搭石
美 兩人相遇 互相禮讓
遇見老人 背過小溪
《搭石》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1聯系上下文理解“協調有序、清波漾漾、理所當然、”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鄉親們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精神,并從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學習作者仔細觀察、生動描寫的方法,培養留心觀察、用心感受的習慣。
教學流程:
一、導入
1、上節課時,我們對這句話(出示“搭石,構成了家鄉的一道風景。”)提出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還記到是什么問題嗎?生說師板:搭石 一道風景?同學們是否去思考過嗎?
2、學生交流 板:景美
二、 研讀課文
1、 學生自由讀2-4節課文。邊讀邊用“——”劃出直接描寫搭石風景美的句子。
2、學生讀勾畫的句子,談感受。
出示:“每當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時候,動作是那么協調有序!前面的抬起腳來,后面的緊跟上去,踏踏的聲音,像輕快的音樂;清波漾漾,人影綽綽,給人畫一般的美感!
1、“協調有序”什么意思?在這段話中,哪個語句在解釋“協調有序”?自己讀讀這句話。
2、學生交流。
3、聽老師讀這幾句話,你們閉眼聽,你仿佛聽到了什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1)體會音樂美
在這輕快的音樂中,除了踏踏的聲音外,你仿佛還聽到了什么聲音?(你聽到了水中的聲音,地上的聲音,空中的聲音)指導朗讀聲音這句。
(2)、多么美妙的協奏曲、多么動聽的交響樂。
(1)、體會畫面美,動作協調美: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指導朗讀景物美這句。
。2)除了漾漾清波和綽綽的人影外仿佛還看到什么?
齊讀整句。
(3)也許這是一個黃昏,你仿佛又看到什么美景呢?
師:夕陽灑下了它最后一縷光輝,勞作了一天的人們回來了,一路歡歌笑語,雖說身體是疲憊的,但腳步卻是輕快的“踏踏”,在這一塊塊搭石上,我們不僅看到了鄉民們配合默契的身影,也看到了他們辛勤的勞作和對生活的熱愛。此時,你覺得,這曲音樂它演奏的是一首什么歌呢?(勤勞、甜蜜、團結的贊歌)為什么是快樂的歌呢?齊讀整句。
靜中有動,動中有靜,畫中有歌,歌里有畫,好一個讓人陶醉的畫面。難怪作者會說搭石——構成了家鄉的一道風景。齊讀“搭石構成了家鄉的一道風景!
板塊二:
這是看得見的美,課文中還有許多看不見的,是需要用心靈去感受的美,請再讀2、4兩段,用“~~”劃出。
出示:“上了點年歲的人,無論怎樣急著趕路,只要發現哪塊搭石不平穩,一定會放下帶的東西,找來合適的石頭搭上,再在上面踏上幾個來回,直到滿意了才肯離去。”
1、師:請輕聲讀讀這句話,你體會到了什么?從哪些詞中體會到的?(引導學生從“無論……只要……一定……直到……”等詞語中體會)
2、齊讀句子,注意讀好這些詞。
3、出示:早晨,一位大叔抗著鋤頭去翻地,突然踩到一塊搭石不平穩,連忙 。
中午,一位大媽急著去學校接孫子,發現河中一塊搭石不平穩,
連忙 。
夕陽西下,一位大伯挑著谷子匆匆回家,發現河中有一塊搭石不平穩,連忙 。
4、同桌互說后指名說
5、師:是啊,那多危險啊,所以上了年歲的人總會找來合適的石頭搭上,再在上面踏上幾個來回。”你覺得這兒的“踏”是怎樣地“踏”?
師:講得真好!這小心翼翼地“踏”、……更讓我們感受到了上了年歲的人一心為別人的心靈美。難怪作者要說搭石——構成了家鄉的一道風景。這是一道一心為別人的美麗風景。
6、齊讀“搭石構成了家鄉的一道風景。”
板塊三:
出示:假如遇上老人來走搭石,年輕人總要伏下身子背老人過去,人們把這看成理所當然的事。
1、讀讀這句話,你又體會到了什么
(年輕人很好,老年人腿腳不好,年輕人就主動背老人過去。)
2“理所當然”是什么意思?理所當然的事是指什么事?
師:即便是素不相識也讓你感到人與人之間是那么親近、那么和睦,好像是相識已久的老朋友,是自己的至親至愛。正是這搭石體現了鄉民們互相幫助的美好情感,又構成了——
3、齊讀“搭石構成了家鄉的一道風景。”
四、全課小結
現在,你們還覺得只是景美才構成了家鄉的一道風景嗎? 板在;人美
透過這小小的搭石,我們看到了鄉民們那熱愛勞動的美,尊老愛幼的美,樂于助人的美,透過這小小的搭石,我們看到了鄉親們的純樸和善良。讀到這,你覺得這搭石還僅僅只是普通的石頭嗎?它更像一顆顆什么?
齊讀最后一段
師:這普普通通的搭石任人走、任人踏,無怨無悔,就像這里的鄉民們默默的無私奉獻,而鄉親們一心為他人,無私奉獻的精神更像這普普通通的搭石一樣默默無聞,讓我們一齊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最后一段。
學生齊讀最后一段。
五、練習 我見到的美
1、師:走搭石,這是鄉親們每天生活中極為平凡的小事,可在作者筆下,平凡之中卻顯現出不平凡的美。 美,就在我們身邊。同學之間、鄰居之間、人與人之間,這些小事,并不起眼,但用心體會,卻讓人感動。你能選一件說一說,寫一寫嗎?
2、學生練筆。
3、交流。
板:
景美
搭石 一道風景
人美
《搭石》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標:
1、學習課文2~5自然段,理解“理所當然”“協調有序”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重點段。
3、感受鄉親們相親相愛、友好互助、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精神,并從中受到感染、熏陶。
一、復習導入,自主尋美
1、同學們,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21課《搭石》,請看老師書寫課題。
2、通過上節課學習我們知道就這幾塊普普通通的搭石,構成了這里一道亮麗的風景(板書)需要我們用心去體會,去感受的。
3、這節課就讓我們跟隨著劉章爺爺,跟隨著家鄉的人們一塊去走走搭石吧
請大家靜靜地默讀2-4自然段,用波浪線劃出家鄉的人們走搭石的相關語句,再想一想那是一幅怎樣的畫面。
二、深入體會,品味搭石
交流:學生說到哪句話,就隨機教學哪一小節
預設:第三自然段:眾人走搭石圖
從哪兒體會到這幅畫面的美呢?
1、抓住重點詞協調有序來體會
A、怎樣的動作才是協調有序的呢?讓我們加入到走搭石的人群中,合作著讀一讀。
B、再次引讀:前面的——(抬起腳來)后面的——(緊跟上去)沒有人踩腳,沒有人跌入水中,該是有人指揮吧?(沒有)對,其實又沒有人指揮,那么默契,那么有序,這樣的動作就叫做——協調有序
2、抓住“清波漾漾 人影綽綽”體會到畫面的美,感受到水波和人影都很美。
理解: “人影綽綽”的“綽”是什么意思?
3、想象 “清波漾漾 人影綽綽”在文中描繪的是怎樣的畫面?
4、聽你這么一描述,我感受到水光、人影兩相和的美!像畫一樣——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5、大家的朗讀把我帶到了畫前,誰能把大家帶進畫里呢?(抽生賽讀)
6、同學們,劉章爺爺在大山里工作了13年,每年都有200多天走在搭石上,他常?吹竭@樣的情景,讀—— (生齊讀)劉章爺爺在搭石上一遍遍走,一遍遍數,一天走上62道,一共踏過了166400多道搭石啊,他怎能忘記這樣的情景,生再次融情朗讀。
總結:是呀,這一行人在搭石上走出了協調之美,這的確是家鄉的——一道風景
預設:第四自然段:謙讓搭石圖
過渡:行人走搭石是美麗的風景,如果有兩個人面對面地走搭石,又是怎樣的情景呢?誰來讀讀文中的句子?自由讀課文第四自然段。找到相應的句子。
1、指名讀。你體會到了什么? (心靈很美,是一種互相謙讓的美)
2、讓我們再來一起感受一下這種美吧!齊讀。
3、如果碰上青年和老人來走搭石,又是怎么樣的情景呢?(哪個詞語打動了你?)談談你的體會,抓住伏、理所當然加以體會
(1)過了溪后,你需要老人向你道謝嗎?(不需要)為什么?(這是理所當然的事)聽了你們的回答,我想這個老人年輕的時候一定也伏下身子幫助過別人,因為——這是理所當然的事;
。2)當這個年青人老了的時候,也必然會有人去背他,因為——
這是理所當然的事。透過這一代又一代人的“理所當然”,你又看出了什么?(3)通過這個“伏”字,你感受到了什么?
讓我們捧起書,讀課文的3、4自然段,再次去感受走搭石的美。
預設:第二自然段:調整搭石圖
1、指生讀第二節
2、抓住文中的關聯詞,誰能來談談自己的體會
3、這些上了點年歲的人,如果發現有一塊搭石不穩,心里會想什么?(融情想象)從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為他人著想)
4、指導朗讀。
(1)同學們談了自己的想法,老師眼前出現了一位善良、勤勞、為別人著想的老人有沒有同學通過讀把老人形象再現出來?注意你們所找到的重點詞。
。2)學生自己練讀
。3)指讀。
小結:過渡:調整搭石,讓我們看到了家鄉老人的善良,純樸、勤勞、一心為他人著想的助人之美。
三、激情提升,讓心飛揚。
1、小小的搭石,給作者留下了那么多的回憶,
說到這兒,你覺得搭石還是普通的石頭嗎?從搭石的背后,從搭石上發生的故事中,你們看到的還有什么?(一顆顆善良的心、家鄉人的無私奉獻的、……)
齊讀: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們聯結著故鄉的小路,也聯結著鄉親們美好的情感。
2、是呀,也許有一天,這條小溪,會架起橋,修起路;也許有一天,家鄉的小溪上的搭石會永遠地消失,但他們走搭石時留下的一幅幅優美的畫面,卻深深地留在每一個人的心里,因為:
齊讀: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們聯結著故鄉的小路,也聯結著鄉親們美好的情感。
四、自由練筆、小結課堂
1、一行人走搭石的協調有序,兩個人面對面走搭石的友好謙讓,年輕人背老人過搭石的理所當然,搭石上發生的故事又何止這此,還會有誰從搭石上走過,還會有怎樣的故事給我們留下美好的畫面呢?
2、學生自由小練筆交流
3、搭石包含著家鄉人美好的情感,它靜靜地躺在溪水中,任人踩踏,無怨無悔,不是家鄉人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寫照嗎?不也是深深眷戀家鄉作者的心聲嗎?
《搭石》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9
課前談話:
同學們好,我是來自中心小學的羅老師,早上,當我走進我們劉家坊小學,看到學校雖然還在建設之中,但很干凈,風景也美!我還看到同學們一張張笑臉,你們非常熱情地歡迎我這個陌生的老師,讓老師的心情放松了許多。這也是一種美,一種內在的心靈美!今天,我來給大家上一節語文課,你們高興嗎?真的?有了你們的熱情支持和敏而好學,相信我們這節課一定會非常美滿!
一、畫簡筆畫,導入新課
同學們,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幅風景畫。 (簡筆畫搭石)知道畫是什么嗎?沒錯,是搭石。今天我們就繼續學習第21課,題目是—— (板書)
二、了解搭石,引出“美”
通過前面的學習,你知道了什么是搭石嗎?誰能用課文中的句子來說說。
(進入秋天,天氣變涼,家鄉的人們會根據水的深淺,從河的兩岸找來一些平整方正的石頭,按照二尺左右的間隔,在小溪里橫著擺上一排,讓人們從上面踏過,這就是搭石。)
找得真準!如果沒有搭石,家鄉的人們怎么過小溪呢?誰也能用課文中的句子來說一說。
(山洪過后,人們出工、收工、趕集、訪友,來來去去,必須脫鞋綰褲。)
“綰”是意思呢?那就是說,如果小溪里沒有搭石,人們出工就必須—— 人們收工就必須——人們趕集就必須——人們訪友就必須——一句話,人們來來往往都必須——生齊:脫鞋綰褲。
一次又一次的脫鞋綰褲啊,你體會到了什么?
不便、麻煩,甚至是辛苦,夏天還好,可到了秋冬,天氣變涼,家鄉的人們就必須靠搭石過小溪了。了解了這些,我們再來讀讀什么是搭石。(生齊讀“進入秋天,……,這就是搭石”)
搭石,其實就是平平凡凡的石頭組成。但是作者卻說它構成了——(生接:家鄉的一道風景)
板書:構成了家鄉的一道風景。生齊讀
普通的石頭而已,作者為什么說它構成了家鄉的一道風景呢? (指名說) 是啊! 下面,就讓我們帶著這個問題,和作者劉章爺爺一起,走進小村莊,走近搭石去看看吧!
三、自讀交流,尋找“美”。
請大家默讀課文2—4自然段,把你覺得美的句子劃出來,并在旁邊簡要地寫上你的感受。小黑板出示自讀要求:
1、默讀課文2—4自然段,用“——”劃出你覺得美的句子。并簡要地寫上你的感受。
2、小組內交流你的想法。(我覺得美的句子是______,從中我感受到了__________。)
四、品讀感悟,欣賞“美”。
交流好了,相信,一幅幅美好的畫面已在大家的腦海中呈現。
為什么說“搭石,構成了家鄉的一道風景。”?你從哪些句子感受到搭石的美?
(每當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時候,動作是那么協調有序! 前面的抬起腳來,后面的緊跟上去,踏踏的聲音,像輕快的音樂;清波漾漾,人影綽綽,給人畫一般的美感。)
“行”,這是一個多音字,讀什么?(生有的讀xínɡ,有的讀hánɡ)意見不統一呀,想一想:體育課上,體育老師常叫我們排成很整齊的一隊,叫作排成一行(hánɡ)
這些一起上工,或者一起下工的人叫—— 生:一行(xínɡ)人 師:齊讀兩遍。(生讀)
你們從哪兒體會到這幅畫面的美呢?
(我從“清波漾漾、人影綽綽”這兩個詞語中感受到美。)
你有一雙會發現美的眼睛,請坐!扒宀ㄑ、人影綽綽”是什么樣子?誰能用自己的話告訴同學們?
(清澈的溪水在蕩漾,倒映在水里的人影在晃動,看不大清楚。)
你把這種感覺讀出來嗎? (生3讀得不是很好)
誰能讀得讓溪水動起來,讓心中有清波在蕩漾,有人影在晃動?(師比手勢)
(我還從“踏踏的聲音,像輕快的音樂”感受到美。)
能通過朗讀把這美妙的聲音送給大家嗎?
誰能讀得更輕快些? (一女生讀得好)
聽了同學們的朗讀,老師不禁也想試試,行嗎? (師范讀)
謝謝,老師相信,同學們一定能讀得比老師好。大家一起來。
讀得真好,老師都陶醉了。這么美的語句想不想積累下來?老師想考考你們的記憶力。(把小黑板中文段的重點詞擦除,由學生填空讀)有信心嗎?
真厲害!看來老師是低估你們了。現在你們肚子里又多了一個優美的句子。只要同學們當好積累語言的有心人,你們的智慧背囊就會越來越充實。
鄉親們走搭石,有誰會搶路嗎?有誰會突然止步嗎?他們的動作是那么——協調有序,可見鄉親們之間的關系非常和諧,板書“和諧美”。
還有哪位同學在搭石上發現了美?
(上了點年歲的人,無論怎樣急著趕路,只要發現哪塊搭石不平穩,一定會放下帶的東西,找來合適的石頭搭上,再在上邊踏上幾個來回,直到滿意了才肯離去。)
這個句子寫的是什么呢?
寫上了年紀的人發現搭石不平穩,找來合適的石頭換上。(擺搭石)
老師想考一考同學們的表演能力。(生躍躍欲試)
別急。想表演得好,那就得把這句話好好讀一讀,邊讀邊想象當時的情景。哪個小朋友讀得最認真,最仔細,老師待會兒就請他來表演。
哇,看同學們讀得多認真。來,同學們推薦一個表演高手來演一演。
有信心演好嗎?老師也支持你。我來配畫外音。小演員,現在可要看你的表演天才了,看我們倆能不能配合默契。
(生表演,師篇故事情節配音) ( 生表演完,要回座位)
等一等,老大爺!面向生: 現在我的身份變了,我是電視臺的記者,我想采訪一下這位換搭石的老人。
老人家,您好!剛才看您急匆匆的,怎么停下來呢?
我發現有一塊搭石不平穩,我去找一塊石頭換上。
這可要耽誤您不少時間呀?
不要緊。要是我不這樣做,后面過搭石的人踩到那塊搭石可能會摔倒。水這么涼,會感冒的。
您真是位熱于奉獻的老人!謝謝您,您繼續趕路吧。
師小結,老人家寧愿耽誤時間,也要換好搭石,說明老人具有奉獻精神!板書“奉獻美”
你們還找到了哪些美?
(假如遇上老人來走搭石,年輕人總要伏下身子背老人過去,人們把這看成理所當然的事。)
從這句子體會到什么? (年輕人尊敬、關心老人。 ) (板書:尊老美)
村民們認為他們的這些做法都是——(理所當然的)
說得多好啊!“理所當然”。你怎樣理解“理所當然”這個詞?
沒錯,“理所當然”就是道理上應該這樣做的意思
來,那就把這種尊敬、關心帶進句子里讀出來。(指名讀)
師小結:搭石上,這背著老人的身影,不正是一道美麗的風景嗎?還有誰在搭石上找到了美?
(如果有兩個人面對面同時走到溪邊,總會在第一塊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讓對方先走,等對方過了河,倆人再說上幾句家常話,才相背而行。)
找得真好,多么動人的一幅畫面啊!我們來想像一下。老劉和老張的對話。從這幅畫面你感受到什么?
( 生1:村民們有禮貌,很友好。 生2:村民們懂得謙讓。 ) (板書:謙讓美)
招手示意,讓對方先走,平常的動作中蘊含著濃濃的鄉情。大家齊讀,把這種濃濃的鄉情讀出來。(生齊讀)
還有誰在搭石上發現了美?(沒人舉手)有些美就藏在字里行間,不容易發現。你們看這個句子___________
師小結:透過這小小的搭石,我們看到了鄉民們的(師指板畫) ——奉獻美,和諧美,尊老美,謙讓美,勤勞美。不能不說——搭石,構成了家鄉的一道風景。
在作者劉章爺爺的家鄉,“凡事為他人著想”已成為一種風俗,一種自然而然的行為,并代代相承。此時,在你們眼里,這還是平凡的搭石嗎? 生:不是。
平凡的搭石象征的正是那些平凡的鄉親們?吹秸n文最后一段 (生齊讀)
師:這平凡的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卻無怨無悔,從這些搭石上,我們仿佛看到了那些純樸熱心的老大爺,仿佛看到了那些敬老愛老的年輕人,也仿佛看到了勤勞善良的村民們。孩子們,讓我們用自己的心靈再次感受——(生齊讀:) 名為寫物,實際上是為了寫人,這種寫法叫做“借物喻人”(板書)
五、拓展延伸,發現“美”
雕塑大師羅丹說過:“這個世界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痹谖覀兊纳钪,也有許許多多像搭石上發生的那樣平平常常的小事。它們雖小,卻時時溫暖著我們。美無處不在,請同學們把你發現的身邊的美寫下來
美,是看見老人過馬路,__________________。
美,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說得真好!相信孩子們的心中已經種下了“美”的種子!也相信美德會伴隨你們一生。
六、布置作業,留住“美”
作者從不起眼的事物中發現了美,對我很有啟發。我也想寫一寫平凡事物中的“美”。
[例文] 小草
小草,即使生長在坑坑洼洼的地方,或是被人們遺忘的角落,它也能頑強的生長,默默地經受著風吹雨打。它沒有鮮花的美麗,也沒有樹木的挺拔,但它有"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頑強生命力。它不像高貴華麗的牡丹被人寵愛,也不像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被人贊美,它只是默默無聞的,甘愿用身體來裝扮世界。
許多有志之士,情愿做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他們在艱苦的環境中,經受著挫折與失敗的考驗,為振興中華而默默無聞的貢獻出青春與力量。
我愛小草,更愛與它一樣頑強而默默奉獻的勞動者。
評:作者采用了借物喻人的寫法,名為寫小草,實為贊美頑強而默默奉獻的勞動者。
平凡的小草,卻含有大“美”。
《搭石》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10
一首和諧的旋律 一道別樣的風景
——《搭石》課堂教學課例與反思
一,詞語導入
1,聽寫詞語,指名板書:山洪暴發 溪水猛漲 拖鞋綰褲 風景
2,集體訂正。
師:看最后一個詞語"風景",你覺得前面的幾個詞描繪的是風景嗎 ?
師:一提到風景,你會想到什么
生:我會想到雄偉的高山,清澈的小河,美麗的花朵.
生:我會想到美麗的大草原.
生:……
師:說到風景,我們會很自然地聯想到那些環境優美的地方,在這樣的風景中,我們用眼睛就能真切地看到其中的美.而我們今天要學習的課文《搭石》向我們展示的卻是一道特殊的風景,不但需要我們用眼睛去看,更多的是用我們的心靈去感受.
[先聽寫詞語,再由"風景"一詞導入,先聲奪人.]
二, 初讀課文
1, 學生自由讀課文.
2, 指名讀課文,呈現這道風景.
師:課文讀完了,這道風景也就出來了.(板書:搭石,構成了家鄉的一道風景.)搭石,普普通通的石頭而已,好像談不上什么美不美,那作者為什么說它構成了家鄉的一道風景 在這樣的風景中,流淌著的又是怎樣的美呢 讓我們細細地讀讀課文,看看你從課文的哪些句子能夠感受到它的美,覺得它是一道風景,就把這幾句話畫下來,多讀幾遍.
3, 學生自讀課文,邊讀邊勾畫.
[“你感到課文中都流淌著怎樣的美呢 請細細地讀讀課文,一邊讀一邊體會,”這是一個難度很大的問題,同時又是一個透過文字直抵內心的引子.學生潛心讀文,完全可以得出各具個性的閱讀體驗.學生帶著任務讀課文,讀書目的性自然體現,又增加了語言的積累.]
三, 交流深化
學生讀勾畫的句子,談感受.
1,第三自然段中"每當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時候,動作是那么協調有序!前面的抬起腳來,后面的緊跟上去,踏踏的聲音,像輕快的音樂;清波漾漾,人影綽綽,給人畫一般的美感."
生:從這段話我感受到家鄉的人們走搭石特別默契,走起來動作十分協調,看著很整齊,很美.
師:默契也是一種美.想想這搭石本來并不好走,走得快才容易保持平衡,一個人走還好說,如果很多人走,大家一個緊接一個,走得都那么平穩,又那么輕快,這就需要很高的默契度了,再看看腳下溪水潺潺,人影晃動,輕快的音樂加上和諧的畫面,有聲有色,誰能說這不是一道迷人的風景呢 ?帶著這樣的想象,讓我們讀讀這段話.
學生齊讀.
師:感覺有了,但還不夠,如果能讀出詩一樣的韻律來就好了.
出示文段:
學生練習后,指名讀.
師:聽著同學們的讀,我感覺這好像是一個清早,晨霧還沒有散去,人們便早早地出工了,走在這搭石上,沒有人說話,只有這清波漾漾,人影綽綽;也許這是一個黃昏,夕陽灑下了它最后一縷光輝,勞作了一天的人們回來了,一路歡歌笑語,身體是疲憊的,腳步卻是輕快的"踏踏",在這一塊塊搭石上,我們不僅看到了鄉民們配合默契的身影,也看到了他們辛勤的勞作和對生活的熱愛.
加進自己的感情,讀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讓我們再讀讀這段話.
學生齊讀,教師加上手勢.
[朗讀指導具有層次性,特別是將文中的這段話改成小詩的形式,學生的讀一下子找到了感覺,雖然沒有音樂,但每個人似乎都能感受到一曲清新,和諧的旋律在課堂上回響.]
師:讀到這兒,你覺得搭石是風景嗎 ?
學生齊讀"搭石,構成了家鄉的一道風景."
[學生在體驗訴說這些美的畫面時,腦際其實已經生成了豐富的人物形象,此時,老師適時地指導朗讀,力求通過有感情地朗讀進一步強化這種細膩的情感體驗.]
師(過渡):這是看得見的美,課文中還有許多看不見的美,同樣是一道風景.請同學們找找,你還看到了怎樣的風景。
2、第四自然段.
生:從這段中,我感受到這里的人很謙讓,他們總是讓對方先走.
生:我覺得這里的年輕人很好,老年人腿腳不好,年輕人就主動背老人過去.
師:即便是素不相識也讓你感到人與人之間是那么親近,和睦,好像是相識已久的老朋友."理所當然"怎么理解
生:理所當然就是大家都是這么做的,沒什么可奇怪的.
生:大家覺得背老人過河是很自然,很平常的事情.從這個次我看出這里的人很善良.
師:是啊,正是鄉民們互相謙讓,互相幫助的美好情感讓這搭石構成了家鄉的一道風景.
[學生們自讀,自悟,在尋找美,欣賞美的同時,感悟自然的美,感悟和諧的美,感悟平凡的美!]
3、第二自然段.
生:我勾畫的是第二自然段,從這段話中,我知道上了點年歲的人無論怎樣急著趕路,發現哪塊搭石不穩,他們一定會重新擺放好.
師:現在我就找一位上了點年歲的人問問.
(教師指一名學生發問)
師:現在你就是那位上了點年歲的人,請問您這么急匆匆的是要趕去干嘛?為什么又停下來呢?
……
師:多么細心的大叔哇,誰來讀一讀,贊美一下這位可敬的老人.
教師指名讀,讓剛才扮演大叔的同學評價.
師:搭石連同這善良的老人一同構成了家鄉的一道風景.
[教師以輕松幽默的方式很自然地讓學生感受到這勤勞之美,善良之美,人性之美.]
4,第一自然段.
生:從這段話我看出這里的人擺放搭石特別細心,挑選的都是平整方正的石頭,并且都按照二尺左右的間隔排列,正好人們能夠一步跨過,所以人們走在這搭石上才能那么協調有序.
師:精心的挑選和擺放搭石,這種細心僅僅是為了自己方便嗎
透過這小小的搭石我們看到了鄉民們的純樸和善良,不能不說———搭石,構成了家鄉的一道風景.
[全課的學習都是緊緊圍繞“搭石,構成了家鄉的一道風景”來進行,思路清晰流暢,每交流一段,教師都在有意識地強化這種認識,相信這道特殊的風景已經深深印在了學生的頭腦中.]
四,全課小結
師:讀到這,你覺得這搭石還是普通的石頭嗎 ?那它是什么 ?
生:是鄉民們一顆顆善良的心.
生:是聯結鄉親們美好情感的紐帶.
生:是家鄉人無私奉獻的精神
生:……
師:正像同學們說的那樣,這搭石任人走,任人踏,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無怨無悔,就像這里的人們,其實這搭石就是善良可愛的鄉親們,鄉親們就像這普普通通的搭石,讓我們飽含贊美之情齊讀課文的最后一段.
[搭石已不再是普通的搭石,它是善良平凡的家鄉人的生動寫照,鄉親們無私奉獻的精神和一心為他人著想的傳統美德如"搭石"一般于默默無聞中凸現.一句"搭石是什么"將學生的理解引向深入.]
師:在這篇課文中,作者以它獨特的眼光發現了蘊涵在"搭石"這一平凡事物中的美,寫出了這么樸實優美的文章.像這樣的文章還有很多,老師也給大家帶來了一首小詩.
教師朗誦詩歌《鄉村小路》
師:記得有一句格言說“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不光用我們的眼睛,更用我們的心靈去感受生活,你會發現美就在我們周圍,就在我們平凡的生活中.
反思 :
平時,我喜歡讀各類的文章,這些文章之所以吸引我,是因為它們風格各異,甚至迥然不同.讀這些文章的時候,我常想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課堂上要引導學生去閱讀一篇篇不同體裁,不同語言風格的課文,教師的教學方法,教學語言也應是不同的:或清新雋永,或慷慨激昂,或生動活潑,或簡約樸素……
散文《搭石》質樸純真而又簡約蘊美,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搭石在文中實際上是一個"象征",它代表了山民們的美德:為他人著想,謙讓禮貌,和諧共處,而這些和文中的自然美融合在一起,就讓全篇文氣貫通,氣韻流動.我想,教師在教學時,重點就是讓學生體會到這種景與人統一的和諧之美.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沒有將景美與人美割裂開來,也沒特別強調某一方,而是以"風景"一詞切入,將自然之美和人性之美全部融合在"風景"中,緊緊圍繞"搭石,構成了家鄉的一道風景"展開全課的學習,通過巧妙的師生對話,詩化的朗讀指導,教師適時的語言渲染引導學生去感受這道特殊的風景,努力在課堂上,在學生的心間奏響這曲和諧的旋律.
《搭石》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11
秋涼在即,人們精心挑選平整方正的石頭擺放在小溪中。幾番精心踩踏,急著趕路的老人,發現搭石不穩,及時調整,滿意才肯離去。一行人走搭石,動作協調有致,聲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綽綽,充滿了詩情畫意。如果兩個人同時過溪,招手禮讓,閑話家常;若是誰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負過溪……一幅幅生動的畫面映入眼簾。
各位老師,以上便是我所要說的一篇精讀課文《搭石》的主要內容。它選自人教課標版四年級上冊,我將從教材、學法和教法教學流程板書設計四個方面闡述我的教學設想和有關的理論依據。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搭石》是第六組精讀課文,這組課文的專題是“人間真情”重在引導學生感受人與人之間純真的感情,體會到愛是明媚的陽光,給人以溫暖;愛是盛開的鮮花,給人以芳香;愛是潺潺的溪流,滋潤萬物的成長;愛是熊熊的火炬,點燃生命的希望。是使學生意識到人與人之間相互關愛,生命才更有意義,人生才更幸福。而《搭石》這篇課文體現了鄉親們淳樸的愛。截取了農村生活中幾個平常、平凡的鏡頭:如一位上了年歲的人“整”搭石,一行人“走”搭石,背老人“過”搭石。這樣在憑平凡中透出課意,樸素中閃爍著美好的思想,令人感到精致濃厚。這篇課文語言質樸、意境秀美,字里行間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氣息,鄉親們無私的奉獻精神和一心為他人著想的傳統美德強烈的感染著學生的.心,激發他們善良的人性美,能使他們充滿著為他人奉獻的熱望。這也正是“搭石”于默默無聞中凸現的精神。因此這是一篇進行閱讀訓練和思想教育的好材料。
2、教學目標:
選編本課的意圖一是讓學生從鄉親們擺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體會到其中的人性美;二是學習作者從不起眼的事物中發現美,感受美。根據這個重點,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思想教育目標:學習鄉親們無私奉獻的精神和一心為他人著想的傳統美德,激發他們善良的人性美,使他們充滿著為他人奉獻的熱望。
2、語言文字訓練目標:理解重點詞句,學習歸納段落大意,通過感情朗讀訓練深入理解課文思想內容及人物情感,并掌握讀書方法。
3、學習目標:學習作者仔細觀察、生動描寫的方法,并培養留心觀察、用心感受的習慣。其中,引導學生感受鄉親們無私奉獻的精神和一心為他人著想的美德,激發他們善良的人性美,使他們充滿著為他人奉獻的熱望是本課的教學重點,而要突破的難點是作者是怎樣通過平凡的事物讓讀者感受美的,以及引導學生用聯系上下文的語言環境和想象畫面等方法理解詞語,讀懂句子從而讀懂課文。
二、教學方法
《搭石》一共有五個自然段,第一段介紹了什么叫搭石;第二段寫一位上了年紀的老人“整”搭石;第三段寫一行人“走”石圖;第四段寫“背”老人“過”石圖;第五段總結了全文,凸顯了“搭石”的精神。后2至5段是重點部分,體現了“理解重點詞句、感受人物品質、升華情感”這一訓練項目。這樣長的一篇課文如何在一節課內講完全文,完成教學任務?教學時,我采用自讀時想象畫面,自悟時體會情味,交流時暢所欲言的教學思路進行。即緊扣文中看得見的美,指導學生想象畫面以讀帶講抓住關鍵詞句:如第二段重點描寫了調整搭石的老人,抓住無論“怎樣”“只要”“一定”“踏上幾個來回”“直到滿意;餓才肯離去”生動的刻畫了老人認真細致的動作,表現了老人一心為他人著想的優秀品質。我采用通過引導學生交流各自想象的畫面,體會老人的心靈美。再通過有感情朗讀表現出來。這樣把主要精力放在理解重點詞句,認識人物品質,再通過感情朗讀,從而完成教學目標,同時又加快了教學節奏,提高了教學效率。
《搭石》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12
《搭石》是四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全文語言質樸,意境秀美,字里行間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氣息。劉章爺爺通過身邊平凡的小事——搭石,把鄉親們無私奉獻的精神和一心為他人著想的傳統美德默默無聞的在文中字里行間表達出來。
一、成功之處:
1。在本文的教學中,我引導學生緊緊抓住“搭石,構成家鄉的一道風景!边@一主題,教學中以學生自讀自悟為基礎,注重引導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體驗、感悟,在讀中積累、內化,在讀中欣賞、升華。把“美”這條主線,貫穿于課堂始終。讓學生在感知美、體會美、欣賞美、感受美、發現美的過程中,感悟到風景的自然之美,感悟到景人合一的和諧之美,感悟到樸實的為人之美。
2。努力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諧統一。在詞句教學時,我不光引導學生了解意思,還提示理解方法,如抓住重點詞語理解,聯系上下文理解等,并注重進行聽、說、讀、寫的訓練,如引導學生想象“假如還有哪些人來走搭石,家鄉人會怎樣做的”,進行說話的訓練。最令我難忘的還是引導學生學習一行人走搭石的內容時:我設計“踏踏的聲音,像輕快的音樂“的文本情境,再將文本轉換成詩的語段,通過朗讀訓練,使得孩子們讀出鄉親們過搭石時的和諧之音。
存在不足及整改措施:
1。教學語言不夠自然,靈活性不夠。
2。在課堂上,個別地方有點走過場,如:在講“謙讓美”這部分時,挖掘得不夠,可以引導學生想象,倆人會說些什么家常話呢?從而進一步體會家鄉人淳樸的感情。
3。朗讀指導欠佳。
4。如果能增加一些課外的資料豐富課堂就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