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勤奮》教學案例
1、品詞析句法
精讀第二自然段中,重點引導學生感悟:(1)小時候,每當老師講完課,哥哥、弟弟讀了一會兒書就去玩了,他卻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聲朗讀,一直讀到滾瓜爛熟為止。(2)為了抓緊時間,他用圓木做了一個枕頭,睡覺時只要稍微一動,枕頭就會滾開,他醒來后便繼續(xù)讀書寫作。他管這種枕頭叫“警枕”。引導感悟第一段文字時,讓學生查詞典理解“滾瓜爛熟”的意思,然后導問:“司馬光怎么做到滾瓜爛熟的呢?”引出“一遍又一遍”即無數(shù)遍地高聲朗讀,一直到滾瓜爛熟為止。這就是勤奮。對第二段文字,從“警枕”一詞入手。先引導學生借助字典查一查“警”字在“警枕”一詞中的含義,在引導學生聯(lián)系生活經(jīng)驗,想一想如果睡覺的時候枕著一個圓圓的木頭會是一種什么感受,進而體會司馬光的勤奮:用“警枕”擠出睡覺的時間讀書寫作,這就是勤奮呀!是勤奮使他完成了《資治通鑒》的編寫,是勤奮使他成了流芳百世的名人。司馬光從小就聰明過人,可他一直非常勤奮,從他的故事中我們還能感悟到什么?引導交流,并在交流中使學生明白:砸缸救人的司馬光從小就顯現(xiàn)出不凡的天資,但是他依然始終如一地勤奮學習,最后編成了名留千古的史學巨著《資治通鑒》,這就充分說明了“成功等于一分天才加九十九分汗水”;只有一生勤奮,才能有所作為,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學習童第周的故事,可以抓住“毫不氣餒”“急起直追”“名列前茅”等體會他的勤奮好學。
2、比較法
童第周和司馬光的天資明顯不同,學習時可采用比較法學習,指導學生把童第周和司馬光作對比,看看他們之間有什么異同,從而深刻領會“即使基礎比別人差一些,只要肯下功夫,也是照樣可以成才的”和“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的道理。最后再指導學生回味誦讀,讀出感受。還有可以通過句式的比較加深理解、感悟。
3、讀悟法
新課標十分重視朗讀的訓練,朗讀是學習語言、積累語言的好方法,蘇教版的語言優(yōu)美,富有人文性,本文故事感人,整篇文章條理性強,應該讓學生多讀,在思考中讀,在交流中讀,在感悟后讀。特別是文章的中心論點要反復讀,在學了司馬光、童第周勤奮的例子后再讀,總結(jié)時再讀。這樣以讀促思,以讀促悟,使語文課堂充滿朗朗的讀書聲,真正體現(xiàn)語文教學的返樸歸真。
4、自主合作學習探究法
采用自主合作學習的方式,鼓勵學生結(jié)合自身情況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并允許學生對問題有不同的見解,不強求統(tǒng)一,以培養(yǎng)學生合作探究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