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游到了紙上》教學反思
閱讀教學應注重語言的感悟、積累和運用,課文第七自然段細膩、生動地描寫了青年人作畫時的一絲不茍和技藝嫻熟,把金魚畫的栩栩如生。教學時通過想象情境、品味詞句,把“工筆細描”和“揮筆速寫”進行對比,反復朗讀,學生進入了文本,漸入佳境。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熟能成誦,積累語言,實際上是水到渠成。
三、落實一個統一,即體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教學中,不是孤零零地進行語文文字訓練,也不是脫離語言文字憑空感悟,而是讓理解語言和體會情感有機的結合,以求達到三個維度的整體推進,讓情感涌動在學生心中,同時語言的魅力縈繞在學生腦際,從中還習得了學法。
四、創設對話情境,引領學生走進文本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對話”已經成為當代社會的關鍵詞,而對話對于教育,對于語文教學更有非同尋常的意義。課標指出“閱讀教學是教師、文本、學生之間對話的過程,”“語文教學應在平等對話地過程中進行。”鑒于此,我和學校的幾位教師曾經搞過一個《在語文教學中進行對話教學的研究》校本實驗,因此對對話教學有一定的實踐體驗。經過研究,我們發現,通過“對話式”語文教學,師生雙方之間可以相傾聽和交流,彼此敞開自己的精神世界,在理解和對話中獲得精神的交流和意義的分享。通過學生個體之間、學生個體與群體之間思維的碰撞和交融,能共享知識、共享經驗、共享智慧、共享情感、共享語文世界的精彩與美好。
對話包括師生對話、生生對話、生本對話、學生自我對話等。在這其中,創設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對話情意,為閱讀教學最為重要和有效的一環。
生本對話,不言而喻是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對話,是學生最大限度地調動自身的經驗儲備、靈活地、多角度地與文本、與作者以及作品中的人物進行心靈交匯、情感交流,體察他們的境遇,感受他們的思想。
對于生本對話,本課設計主要有3處:
第一處,當學生感悟到青年看魚的專注,為了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到這位青年每個星期天都到這兒來看魚,由作者一個點的描述在學生心中立體多維的顯現出來,我站在作者的視角,還原文本,為學生創設情境。“身邊看魚的男女老少,個個有說有笑,唯獨他那么特別”“等到太陽下山了,又看到那位青年,還在金魚缸邊看魚”,“春去秋來,作者又一次遇見了他”。通過這一連串情境的創設,學生不僅把課文讀得更有滋味了,而且進入了這種情境,為理解“先游到了心里”做好鋪墊。
第二處,就是“贊嘆著和議論著”那里,學生一下子從讀者成了課文中的一個個角色,完全走進了文本,經過在附小那次講課,我也對這一環節進行了反思,因為許多同學都在用不同的聲音贊嘆,沒有議論的。所以我又在同學們贊嘆時加了一句“人們贊嘆著,可青年人連頭也不抬,大家感覺有些不可思議,議論聲也隨之而來,接下來,的確就聽到了不同的聲音。
第三處,是一個細節問題,因為主人公是聾啞人這一身份的特殊性,有些學生會把沒有任何反應歸結為對周圍人的贊嘆是他聽不到而已。如果這樣理解,對青年人專注入迷的品質就大打了折扣,于是我追問了一句“有人認為,他是聾啞人,沒有反應,是很正常的事,你認為呢?”學生做出反應后,我又說“即使他是一位聾啞人,他也可以怎么做?”緊接著就是“抬起頭”“打手勢”“炫耀著”……一系列地反問如此設身處地地開展教學,讓學生真正感悟到他專心到了入迷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