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神貫注>案例分析
細節(jié)記錄:林老師執(zhí)教《全神貫注》這一課思路清晰,環(huán)環(huán)相扣,有許多值得我學習借鑒的地方。其中林老師對課文重點段的處理給我留下了較為深刻的印象,在這里我略談一二。
《全神貫注》第二自然段反映羅丹全神貫注工作時的情境,這一段也是課文的重點,如何讓學生進入文中描寫的情境之中呢?教學時,林琳老師是這樣處理的:(1)讓學生展開想象,羅丹嘴里嘰里咕嚕的,自言自語在說些什么呢?生1:“他可能會說,這里不對,再改改這兒。嘿,這樣好看一點,可那里還得改一改——”生2:“怎樣改才更好呢?啊,我終于找到最佳方案了。”生3:“終于成功了,這么長時間的辛苦總算沒白費……”(2)請學生朗讀感悟。
簡單分析:
《全神貫注》這篇課文講的是法國大雕塑家羅丹修改自己作品的一件事,課文表現(xiàn)了羅丹全神貫注的工作狀態(tài),和對藝術創(chuàng)作精益求精、永不滿足的精神。課前,我就在想,學生對雕塑藝術還是比較陌生的,對羅丹這位大雕塑家了解得也比較少,對藝術家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時那種全神貫注的工作狀態(tài)了解和感受得就更少。所以,這課書的教學,難度是比較大的。不過,也因為難度大,才會使教學過程有一定價值。老師幫助學生爬上這一陡坡,才會讓學生在閱讀水平上有所提高。
那么林老師是如何讓學生達到這一要求呢?
一是把握教學的重點。這課書的教學重點,就是課文的第二自然段和課文的最后一句話,一個是工作過程,一個是道理,對其他內(nèi)容淡化處理,讓學生集中精力去閱讀課文的重點部分。
二是引導學生用心去體會,這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這一課我曾經(jīng)教過,也曾仔細研讀課文重點段,發(fā)現(xiàn)這一自然段之所以寫得好,就是因為它寫了羅丹的動作、神態(tài),寫了他發(fā)出的一些聲音,但是沒有把羅丹內(nèi)心的話寫出來。這就給讀者留下了閱讀、想象的空間。林琳老師抓住教材的這個特點這樣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讓學生根據(jù)人物的動作去揣摩人物的心理,體會一下藝術家羅丹當時會想些什么?說些什么呢?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去填補這些空間,讓學生去討論文字背后的東西。實踐證明,學生完全有能力達到這樣的水平。盡管學生對內(nèi)容的理解還比較簡單,但不能因此就放棄這樣的做法。如能經(jīng)常這樣做,學生就會在語言實踐中慢慢地積淀,逐步地提高閱讀能力 。在這里我還有個建議,在讓學生朗讀感悟時是不是可以讓他們配上動作朗讀。這篇課文許多內(nèi)容都很適合配上動作,如:“只見羅丹一會兒上前,一會兒后退,嘴里嘰里咕嚕的,好象跟誰在說悄悄話;忽然眼睛里閃著異樣的光,似乎跟誰在激烈地爭吵……”另外小學生非常活潑好動,這樣設計很符合他們的年齡特征,在課堂上,邊朗讀邊讓學生配上動作,將使學生更快進入藝術家創(chuàng)作的情境之中,投入到課文學習中去。
三是提供一些背景資料,幫助學生了解相關的知識。林老師在課末作了拓展通過對羅丹及他作品的介紹,不僅能使學生對他的才華欽佩不已;又能把學生帶入一種藝術氛圍之中,激起對美的向往;更為重要的是還能促進學生進一步地理解課文。這次資料的引入,真可謂一舉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