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凇》學科滲透環境教育教案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能讀通課文,掌握文中的生字,理解 “霧凇、淹沒、瓊樹玉枝”等詞語的意思。
2、能根據課題提問,并根據這些問題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3、初步了解霧凇的形成過程。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1、板書課題:霧凇
2、學習生字:凇 (讀音sōng 意思:猜——①和冰冷有關,想出一些字“冰、涼、凍” ②查字典:霧凇——寒冷天,霧凝聚在樹木的枝葉或電線上而形成的白色松散的冰晶,通稱樹掛。 凇——白色松散的冰晶)
3、讓我們來看看霧凇——出示圖片。
4、齊讀課題。質疑——你想知道什么?
(①課文講什么地方的霧凇?②霧凇是什么樣子的?③霧凇是怎樣形成的?) 板書:地方 樣子 形成
二、 自讀課文:
按要求自讀課文:1、想想三個問題文中有答案嗎?在哪一小節?
2、讀通課文,讀準字音,畫出不理解的詞語。
三、 檢查自學效果:
(一)解答第一、二個問題:課文講什么地方的霧凇?霧凇是什么樣子的?
1、學生回答。你是從哪里找到的? 指名回答。
①檢查生字:出示:長堤 綴滿 (可以相機理解)
②指名讀第一節。——出示第1小節(檢查讀書,讀準字音,讀通課文。)
③齊讀。
2、課文介紹了哪里的霧凇?那里的霧凇怎樣?
①學生回答。(吉林 、具體的是——松花江畔的十里長堤 )注意讀音。板書:吉林 松花江畔 出示圖片
②學生回答。 板書: 潔白晶瑩 銀光閃閃
3、是啊,三九嚴寒,大地冰封,我國的吉林更是冷到了零下30攝氏度左右,但那兒的霧凇卻以“冬天里的春天”般詩情畫意的美而聞名全國。它和長江三峽、云南石林、桂林山水是中國四大自然奇觀。
再次齊讀第1節。
(二)解答第三個問題:霧凇是怎樣形成的?
1、學生回答。你是從哪里找到的?——出示第2小節
①出示詞語:俗稱 凝結 夜幕 攝氏 模糊 鍍 (可相機理解詞語)
②指名讀第二節。(檢查讀書,讀準字音,讀通課文。)
③齊讀。
2、回答:怎樣形成的?教師出示:(第2節第一句話)
①齊讀句子。(用組詞的方法理解“俗”)
②用自己的話說說霧凇形成的條件有哪些?(嚴寒、飽和的水汽、遇冷凝結)
4、那吉林霧凇又是怎樣形成的?自己再把第2節讀讀,對照三個條件找出相應的句子。
5、學生回答。(嚴寒——當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間
飽和的水汽——江面上總是彌漫著陣陣霧氣
遇冷凝結——每當夜幕降臨,氣溫下降到零下30攝氏度左右時,這蒸騰的霧氣,慢慢地,輕輕地,一層又一層地給松針、柳枝鍍上了白銀。
6、說說吉林霧凇的形成過程,可以把這些語句串聯起來。(自己練說,全班交流。) 板書:霧氣 遇冷 凝結 霧凇
7、 齊讀第2節。
(三)讀第4節。
1、過渡:清晨,寒風吹拂,霧氣繚繞,人們漫步在松花江邊……齊讀第3節。
2、出示詞語:吹拂 繚繞 瓊枝玉樹
質疑詞語,理解:瓊枝玉樹 瓊:美玉,精美的東西看圖理解。
3、齊讀第3節。
四、鞏固反饋:
1、齊讀課文1遍。(自己默讀全文,說說這篇課文主要寫了什么?)
2、出示詞語: 霧凇 長堤 綴滿 俗稱 攝氏 夜幕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