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顧茅廬教案
學習目標:1. 初讀文本,整體感知,學會課文中的生字和三個重點詞語。
2.通過“讀寫拓展”等生動有趣的言語實踐活動,發展學生語言。抓人物語言、動作、神態等反復揣摩、體會劉備三請諸葛亮的誠意。
3.在讀中提升情感,喚起學生對劉備誠心誠意的共鳴,培養以誠待人,誠心實意去做事情的感情。
學習思路:
在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中,在充分的讀中,發現誠,感悟誠,表達誠,提煉誠,贊美誠。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題質疑,初知大意出示課題,引導學生質疑。
回憶《三國演義》中有哪些有名人物,重點談論劉備、張飛、關羽、諸葛亮四人,前三者在桃園為振興漢室而結義,那諸葛亮又是怎樣加入這支隊伍的呢?
引出:三顧茅廬
今天我們要來探討一下這篇課文——《三顧茅廬》。根據我國古典長篇小說《三國演義》第三十七回中“司馬徽再薦名士,劉玄德三顧草廬”改寫的。
板書:三顧茅廬
二、整體感知文本,讀課文。
1、同學們,已經初讀過課文了,那應該知道(a.誰三顧誰的茅廬?b.為什么三顧茅廬?c.結果怎樣?)
理解課題:劉備三次去草屋懇請諸葛亮出山輔佐完成大業。
2、“三顧茅廬”是一個成語,在現代生活中常指什么意思呢?
(明確:泛指誠心誠意一再邀請。)在課文中,劉備是怎樣誠心誠意邀請諸葛亮的呢?
要想細細品味劉備這深深的誠意,咱們還得好好地讀讀課文。請大家把你認為最能體現劉備真心誠意的語句找出來,放開聲音自由地讀一讀這些地方,感受感受。(學生讀課文)
三、重點質疑,讀中感悟
△ 可從劉備的語言來探究:
a.品讀劉備、張飛第一次對話
張飛說:“一個村夫,何必哥哥您親自去呢?派個人把他叫來得了!”劉備斥責他:“胡說!孔明是當今大賢,怎么可以隨便派個人去呢?”
重點品悟:胡說、大賢及反問句。
b.自由對讀后三次對話
張飛埋怨說:“天寒地凍,還是回新野避避雪吧!”劉備說:“我冒著風雪正是為了讓孔明知道我的誠意。你怕冷,自己回去吧!”
張飛說:“哥哥不用去了,我用一條繩子把諸葛亮捆來就是了!”劉備大聲斥責說:“你怎么如此無禮?這回不用你去了,只讓云長同我一起去。”
張飛說:“既然二位哥哥都去,小弟怎么能落后呢?”劉備說:“你一起去也行,但要懂得禮節。”
c、劉備、諸葛亮的對話
劉備趕緊下拜說:“久聞先生大名,曾經兩次謁見,都沒有遇到。”
如稱孔明為“大賢”,自稱“謁見”等,反映出劉備態度謙恭,很有誠意。
教學時重點抓好朗讀,讓學生用自己的感悟所得讀好劉備的話。
△ 可從劉備的行動方面來探究:
回到住地新野,劉備派人去隆中打聽。過了幾天,得到回報,說諸葛亮回來了。劉備叫人立即備馬。
三人第三次到了隆中,離諸葛亮的草屋還有半里多地,劉備就下馬步行。
劉備吩咐兩個弟弟在門外等著,自己輕輕走過去,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門臺階下等孔明醒來。
“叫人立即備馬”“下馬步行”“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門臺階下等孔明醒來”“趕緊下拜”等詞句著重表現了劉備的“誠意”。
△ 可從環境描寫方面加以探究:
當時正是數九寒天,雪花紛飛。
三人冒雪走到臥龍岡,劉備輕叩柴門,開門的還是上回那個書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