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產生的美和惑——我教《珍珠鳥》
作者:佚名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60
重慶外國語學校 王君
語文課,向思想更深處漫溯。
——題記
【教學自評】
馮驥才《珍珠鳥》的魅力到底在哪里?
教參上有“和諧說”。網上流傳甚廣,影響很大的有郭初陽老師的“欣賞囚禁說”(從鳥籠切入),竇桂梅老師的“信賴說”(從信賴開掘)。經典的文本足以承載反復的推敲,我認為,對于《珍珠鳥》,還有進一步挖掘的必要。于是我以“距離”為話題,從文本中不引人注意的“不”字入手,激發學生更加冷靜客觀地去感受和審視馮驥才的愛,透視了作者對珍珠鳥的行為,引導學生從觀察愛的表相走向體悟愛的內涵,深刻挖掘“愛”的真諦,力求對文本進行更有深度的貼切的解讀。愛是信賴,愛是理解,愛是尊重,愛是自由,愛是距離的保持,在這樣的步步挺進中,讓孩子們感悟愛的藝術和思考愛的困惑。
這是難忘的一課,孩子們在思維碰撞中的經典言論至今讓我回味不已。距離的話題、征服的話題、無形的籠子的話題、人對自然的自我想象的話題、精神淪喪的話題……這些發言無不閃爍著哲理思辨的光芒,讓我又一次享受到了語文學習的深度之美。
三年前第一次教《珍珠鳥》,有一個孩子在課堂上拒絕做我的續寫訓練,她告訴我:“林清玄說向人乞討的只是寵物,不會乞討的才叫動物,人類把動物變成寵物也不是件難事,而老馮說:這叫信賴”。 這一次教《珍珠鳥》,不僅課堂上群情激奮,下課后孩子們還里三層外三層地圍著我,提出了比如“如何看待動物園”等等絕不淺薄的問題,很欣慰,這一堂課,我給孩子們打開了一扇窗——深度思考人和動物以及人和自然的關系,應該成為孩子們在未來學習中自覺的探索吧。
語文課,以文本作橋,扎根在關鍵詞句上,向思想更深處漫溯。語文、語文教師、學生都會在這漫溯中獲得尊嚴吧!
下面展示的是第二課時的討論片斷。
一、距離產生的美——研讀“我對珍珠鳥”
師:昨天聽了同學們的初讀交流,很受啟發。今天我們從“不”字入手來解讀文本。請大家瀏覽課文,“我”對珍珠鳥有哪些“不”呢,請找出一些句子,可以直接含有“不”,也可以暗含著“不”。
生:我很少扒開葉蔓瞧它們。
生:我絕不掀開葉片往里看,連添食加水時也不睜大好奇的眼睛去驚動它們。
生:我不管它。
生:我只是微微一笑,依舊寫東西。
生:我不動聲色地寫,默默享受著這小家伙親近的情意。
生:我手中的筆不覺停了,生怕驚跑它。
師:看來,作者對珍珠鳥的原則是“不看、不管、不擾”。作者說是信賴創造了美好的境界,真是只有信賴嗎?下面我們就通過這些“不”去深入思考作者創造美好境界的奧妙到底在哪里?
生:從這些句子我感受到作者并沒有刻意地去關愛鳥兒。
師:“刻意”一詞有意思!請繼續說。
(第一范文 www.第一范文.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課更多資料,請在站內搜索關鍵字:珍珠鳥)
此文轉載
生:我覺得作者走的是自然路線,讓鳥兒自然發展,自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