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人的花園》教學案例
[情景說明]《巨人的花園》是英國作家王爾德寫的一篇童話故事,講的是一個巨人看到孩子們在自己的花園里玩耍很生氣,把孩子們都趕了出去,后來他的自私換來了花園的嚴冬,然而經過一個男孩的提醒,巨人明白了自己的自私和冷酷,他把花園送給了孩子們,自己也獲得了快樂。這篇童話語言優美,文章多次運用對比的方法展開故事情節,提示道理。為了讓學生走進文本,讓學生深刻領悟文章的意蘊,把朗讀作為體驗文本的手段和歸宿,整個教學環節通過不同層面,多種形式的讀讓學生獲得言語智慧的滋養。于是就有了下面的教學情景出現。
[教學過程]
[片斷]:
師:春天,孩子;孩子,春天是那么緊密地聯系在一起。請同學們在課文中找一找,花園沒有孩子時,是什么樣子的?花園有孩子時,又是什么樣子的?
生:我找到的是:但不知為什么,巨人的花園里仍然是冬天,天天狂風大作,雪花飛舞。巨人裹著毯子,還瑟瑟發抖。他想:“今年的春天為什么這么冷,這么荒涼呀……”
師:沒有了孩子,巨人的花園仍然是——(生接著說:冬天)你從哪里看出來?
生:狂風大作。
生:雪花飛舞,瑟瑟發抖(根據學生回答板書)
師:(播放課件)狂風呼呼地刮著,鵝毛般的大雪下個不停,巨人的花園里冷得像冰窖,真冷啊!你來讀一讀。
生:(深情并茂地讀)……
師:瑟瑟發抖是怎樣的?誰上來比劃比劃。
師:大家看到了,在嚴寒中,巨人的身體瑟瑟發抖,那他的聲音呢?誰來讀?
生:也在顫抖。
師:誰來讀讀巨人想說的話?
生1:……
生2:(加上動作讀)……
師:請女生齊讀,可以加上動作。
師:沒有孩子的地方就沒有春天,連巨人的身心都是冰冷的,有了孩子的地方,又會出現怎樣的情景呢?
生:有了孩子的地方就有了春天的溫暖,鮮艷的花朵,小草的芬芳,鳥兒的歡叫。
師:你是從哪里看來來的?
生:我是從句子“他抬頭望去,一縷陽光從窗外射進來。好幾個月沒見過這么明媚的陽光了。巨人激動地跑到花園里,他看到花園里草翠花開。有許多孩子在歡快的游戲,他們大概是從圍墻破損處鉆進來的。孩子們的歡笑使花園增添了春意。
師:哦,春天來了,春天在哪里?讓我們和巨人一起找春天吧!請大家自由讀讀這一段話。
師:(采訪)小朋友,你和巨人一起找到春天了嗎?春天在哪里?
生1:春天在孩子們的歡笑里。
生2:春天在明媚的陽光里。
生3:春天在草翠花開里。
師:春天真美呀!可是巨人已經有好幾個月沒有享受過春天的溫暖了,想想巨人此時的心情怎樣?
生1:激動。
生2:興奮。
生3:充滿驚喜。
生4:開心。
生5:高興。
生6:……
師:請你帶著這些感情來讀一讀這段話。
師:讀得多好啊!老師也聽出來了,當人激動,興奮的時候,聲音也響了,語速也快了,來,讓我們站起來讀讀這句話,一起來感受巨人的喜悅吧!
[教學反思]
在這一教學片斷中,學生通過找重點句對比朗讀,感悟體會,表現出了極大的學習熱情,表現出一定的閱讀、理解、分析、概括的能力。教學中運用對比的手法,通過對比感悟,以情導讀,以讀促悟,引導學生對重點詞語,句子反復品析,朗讀,做到讓學生多多接觸文本,通過品讀語言文字的含義,享受學習語文帶來的愉悅。在這一教學環節中,我重視學生的朗讀訓練和指導,使學生讀有所得,并關注學生的學習實際,安排了提示,給以適度的階梯,讓學生感受“跳一跳摘到葡萄 ”的成就感,從而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通過花園里嚴冬和春天的前后變化的對比朗讀,使學生對此篇文章內容表達運用的對比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此舉可謂是“春雨潤物細無聲”啊!從教學效果來看,學生讀書,思考,討論的積極性,主動性都很高,課堂中出現了師與生,生與生,生與文本的那種情境交融的場面。不足的是,針對花園前后變化的語句,過多地停留分析理解文字,而淡化了對文字所表達的含義的領悟,忽略對課文所描述的情境的想象、再現,而情境的創設往往對深入理解文本有很大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