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古詩詞三首(3篇)
4.小組交流。
5.全班交流,教師指導。
解疑品讀,感悟詩情
1.自由品讀,邊讀邊想畫面,同時要注意朗讀的節奏,尤其讀前兩句時要讀出一種欣欣向榮的景象,后兩句要讀出繁忙的勞動生活的場面。注意“少”“才”“又”的讀法。
2.指名朗讀,師生共賞。
3.感情朗讀,體會詩情。
背誦,積累語言
引導自學《四時田園雜興》
1.先用學習《鄉村四月》的以疑促讀、理解詩意的方法自學。
2.小組內交流,教師指導點撥。
3.全班交流自學成果。
4.搜集描寫田園生活的詩詞,讀一讀,背一背。
第二課時 漁歌子
創設意境,理解課題
1.老師范讀《漁歌子》,你能感受到什么?(初步感受到景色美;它和古詩在表達上不太一樣)
2.你們了解詞嗎?試著說一說。
3.簡介作者背景:
張志和:在朝廷做過小官,后來隱居在江湖上,自稱“煙波釣徒”。這首詞就借表現漁夫生活來再現自己隱居生活的樂趣。
渲染氣氛,理解詞義
1.配樂朗讀,營造氣氛。
2.自由朗讀,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整體感知。
3.指名朗讀,師生正音。
4.自由學習,運用學習古詩的方法逐句理解,遇到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畫出來。
5.小組交流學習成果。
6.全班交流,教師點撥指導。
白鷺:閑適的象征。它能襯托出漁夫的生活環境。
桃花流水:桃花盛開的季節正是春水盛漲的時候,俗稱桃花汛或桃花水。
不須歸:樂而忘返,不想回家。
7.教師小結:
這首詩有鮮明的湖光山色,有漁翁閑適的形象,是一幅用詩寫成的山水畫。
反復吟誦,感悟意境
1.教師范讀,再入意境。
2.自由朗讀,邊讀邊想象每一個畫面。
3.指名朗讀,教師指導。
4.小組輪讀,相互欣賞。
5.感情朗讀,感悟意境。
積累語言,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誦《漁歌子》。
2.到課外找一找有關描寫景物的詩詞,讀一讀,背一背。
3.默寫兩首古詩。
(內蒙古包頭市 姜杰)
《古詩詞三首》教學建議
1.“詞”這種體裁在教材第1課已經出現,教師應事先了解一下學生在課外閱讀中是否會背誦一些詞,對“詞”有哪些了解。
對于古詩,學生通過幾年的學習,已經掌握了一定的方法。課前,如果有條件教師還可以讓學生查閱作者翁卷、范成大、張志和三位詩人的生平、詩歌特色,詩的創作成就,以便幫助學生準確地理解詩歌內容,進一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師準備掛圖。
2.三首古詩詞都是描寫田園風光,內容淺顯,生字不多,應當指導學生先自學,引導學生在讀中想象,在頭腦中把文字轉化為畫面,讀中感悟,體會詩中意境。教師可重點點撥《鄉村四月》《四時田園雜興》,《漁歌子》可對詞的知識再稍作介紹之后,放手讓學生自學。
教學第一步,可讓學生自讀古詩詞,對照詩詞后的注釋,想一想詩詞中每句話的大概意思,再想想哪些詞語的意思還不理解,然后小組學習,向同學和老師請教。教師對學生的提問予以點撥后,再要求學生把詩詞的意思連起來說一說,使學生對詩詞的意思有個初步的了解。
第二步,指導學生反復誦讀,展開想象。這個環節可以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來學習,比如有的小組可以在誦讀的基礎上展開豐富的想象,在頭腦中形成畫面,把想象到的景象用畫筆描繪下來,畫好后,在小組中交流一下,重點說說畫了什么景物,他們的色彩、形狀、位置有什么特點,為什么這樣畫。本小組的同學做出評價,看是否把詩詞中的景象描繪了出來。無論學生用什么樣的方式學習,只要可以激發想象,能夠加深對詞句的理解,教師都應鼓勵,并給以必要的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