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元二使安西》教學案例
冬燕老師一直是我學習的對象,今天她又給我上了生動而又深刻的一課。
張老師今天講的是王維的一首送別詩《送元二使安西》。
課堂開始,張老師先讓學生回顧學過的送別詩,學生列舉出《送孟浩然之廣陵》、《贈汪倫》等,之后導入新課。
一、解題
師:誰送誰?
生:王維送元二。
師:元二他就是姓元名二嗎?
(評析:師在此處補充古時對人稱呼時在家排行老幾,常常是在姓氏后加上幾。)
師:元二要去哪兒?
生:安西。
師:“使”什么意思?
生:“使”就是去。
師:他是去游玩嗎?可以不去嗎?
生:不是。
師:元二是奉皇帝的命令到安西去做官,管理安西的,他是帶著一定使命去的,所以在這里用“使”,而不能用“去”。
(評析:解題時,教師不直接給學生講,而是讓學生自己去說,在遇到難點時,教師加上補充和點撥,幫助學生理解,這樣有助于地提高了學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二、讀通讀準
讓學生自讀古詩,說說哪些字容易讀錯。
生:“舍”,在這里讀“sh?”。
師:你能說說什么時候用“sh?”什么時候用“sh?”嗎?
生:好像在說住的房子時用“sh?”,在說舍不得時用“sh?”。
師:你的解釋棒極了。
師:古人讀詩是非常有講究的,他們講究平仄,咱們漢語拼音中的一聲和二聲即為平,三聲四聲為仄,并且平長仄短。(師在黑板上標出平仄)請大家嘗試用平仄規律讀古詩。
指導學生讀出平仄。
師伴樂誦讀,為生做示范。
(評析:讓學生自己去找易讀錯的地方,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這樣自己努力學到的知識要比直接獲得知識記得更牢,同時,此處為學生拓寬平仄的古詩常識,為學生今后學好古詩,讀好古詩奠定基礎。)
三、理解詩句
師:簡介王維生平,其中蘇軾稱贊王維的詩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那么,如果請你為本詩配圖,你要畫上什么?為什么要畫上這些?
生:我要畫上柳樹,因為古詩中第二句說“客舍青青柳色新”,“柳色新”,柳葉還要畫成新綠色
師:你說得很有道理。古人在送別時有個習慣,那就是折柳枝,因為“柳”諧音“留”,表達依依不舍之情,古詩中寫有折柳枝的詩句有 “楊柳東風樹,青青夾御河。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昔我往矣 ,楊柳依依。今我來思 ,雨雪霏霏。”“長安陌上無窮樹,唯有垂楊管別離。”
生:我想畫上馬車,因為元二要出遠門了。
生:我想畫上快要落山的太陽。
師:哦,大家看,畫夕陽合適嗎?
生:不合適,因為第一句中寫正下著雨呢!
生:還有,第一句中有“朝雨”這個詞,“朝”指的是早上。
師:你們真是很注意觀察,也很會思考,分析得很有道理。
生:我還想畫上“雨”,因為第一句中寫有雨。
師:那么你要畫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的蒙蒙細雨還是瓢潑大雨呢?
生:我要畫蒙蒙細雨。
師:為什么呢?
生:因為第一句中“浥”在課文下面有解釋,是濕潤的意思。“瓢潑大雨”就不止是濕潤了。
師:有道理,此外,在平常,如果不下雨,這里會是塵土飛揚,送別的意境就一點也不美,而“瓢潑大雨”會給人們帶來很多不便,相比之下“蒙蒙細雨”既消滅了塵土,又不會給人帶來不便,同時,又渲染了離別的氣氛,是再合適不過的了。
師:如此富有詩意的離別場景,我們如何讀出來呢?
生練習有感情讀前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