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元二使安西》教學案例
大屏幕出示地圖,讓學生了解渭城與安西的距離。
師:誰去過新疆?坐的什么車?坐了多久?
生:我去新疆,坐的兩天兩夜的火車。
師:詩人坐的是什么車?
生:馬車。
師:古時候乘坐馬車到那么遠的地方大約需要半年的時間。
生:啊--
師:我們設想一下,元二在途中會遇到哪些困難?
生:會生病。
生:會風餐露宿。
生:會把錢花光。
生:誰都不認識,會很孤獨。
……
師出示沙漠、戈壁圖,讓生了解陽關以外的生存環境。
師:作為元二的朋友,王維舍不舍得讓朋友去環境那么惡劣的地方?
生:舍不得。
師:他們在最后分別的時候會不會回憶以前相處時的美好時光?越回憶越難舍,于是他們就把這濃濃的離別之情全放到了什么里?
生:放到了酒里。
師:對,古人在送別時,還有一個習慣,那就是喝酒,以酒來表達對友人的不舍。在本詩中,“勸君更盡一杯酒”是誰勸誰?表達了什么情感?
生:王維勸元二喝酒,因為他舍不得元二去那么遠的地方。
師:那么如何讀出王維的不舍?
指導生讀后兩句。
師:就在寫這首詩的兩年之后,王維就去世了,也就是說這次離別是他們兩人最后的絕別,那么我們又應該如何讀這兩句呢?
再指導生讀后兩句。
師:現在我們回過頭來看前兩句,這兩句寫的美景,在王維與元二的送別之下也仿佛籠罩上了一層憂傷的濃霧,這浥輕塵的朝雨簡直成了離別人的傷心淚,原來詩人王維不只是在寫景,而是在渲染一種離別的氣氛.讓我們再一起來讀這首送別詩。
生再讀全詩。
師:古人讀詩不叫讀,叫吟,吟就是半讀半唱,這也是古人送別時的第三個習慣,那就是唱歌,以歌來表達難舍之情。這首詩在唐朝時被改成了一首歌,也就是非常有名的“陽關三疊”。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欣賞這首歌。
師播放《陽關三疊》,生跟著學唱。
聽課心得:
張老師在指導學生理解詩句意思時,教師巧妙地采用讓學生為古詩設計配圖的方法,“你想畫什么?”“為什么?”學生答:想畫柳樹,細雨,馬車,酒等,并說出自己的理由,這一問一答的圖畫設計解說中,學生準確地把握了詩句的意思,讓人不得不佩服張老師設計的巧妙。在教學中張老師還表現出豐厚的文學功底。當學生說到要畫柳枝時,她馬上補充古人有送別時折柳枝的習慣,“柳”、“留”諧音,表達依依不舍之情,同時脫口而出,為學生補充出“楊柳東風樹,青青夾御河。
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昔我往矣 ,楊柳依依。今我來思 ,雨雪霏霏。”“長安陌上無窮樹,唯有垂楊管別離。”一使學生感受到古典文學的美,二也使學生對學習古詩產生濃厚的興趣。
在學生回答二人的深情全都在酒里時,她又即時補充古人送別時的另一種習慣--飲酒,即喝送別酒。在最后指導讀全詩時,她又即時提出了吟詩,同時補充古人送別時的又一種習慣--唱歌,并且告訴學生這首詩在唐朝被譜成了一首歌曲,即著名的《陽關三疊》,被后人千古傳唱.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欣賞并一同哼唱《陽關三疊》,把學生全部帶入送別現場,把本課教學推向高潮,真令人拍案叫絕.此外,張老師查閱了《全唐詩》、《唐詩鑒賞》,深入了解了王維的生平,并查閱了一些歷史資料,如《陽關三疊》被譜成曲等,再加上自己的文學積累,在課堂上的旁征博引,妙語連珠,使得這節課時時精心,處處精彩,為學生充分展示了古典文學的無窮魅力,使得我們幾位聽課者無不嘖嘖贊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