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向藍天的恐龍》第二課時教學設計(精選12篇)
《飛向藍天的恐龍》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1
【教材分析】
這是一篇科普文章,主要向人們介紹了科學家們根據研究提出的一種假說:鳥類很可能是一種小型恐龍的后裔。20世紀末,我國科學家在遼西首次發現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龍化石,為人們想象恐龍飛向藍天,變化為鳥類的演化過程提供了證據。文章既揭示了科學家們在古生物研究方面的重大發現,也向學生開啟了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學之門,喚起他們對科學的濃厚興趣。教學本課,要引導學生了解恐龍飛向藍天的演變過程,體會科學工作者從事科學研究的執著與艱辛,引導學生揣摩課文準確生動的語言。
【教學目標】
1、認識7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正確讀寫“恐龍”、“兇猛”、“鴿子”、“欣喜若狂”、“描繪”、“形態各異”、“輕盈”、“敏捷”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感興趣的部分。
3、有條理地復述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激起熱愛科學、探索求知的濃厚興趣。
【教學重難點】
重點是引導學生體會恐龍演化的過程,難點是引導學生體會課文語言準確生動的表達特點。
【設計思路】
新課程強調要引導學生以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探究性地學習。在這一課時為了突破教學重難點,我抓住了重點段落第四自然段采用填表格的形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去探究、去發現恐龍是如何飛向藍天的,以及作者語言表達上的特點,再采用多種形式的朗讀加深體會,然后再讓學習通過圖片直觀感受課文敘述的條理性,最后讓學生用自己的話把恐龍演化的過程說一說,達到內化吸收語言的目的。
【教學準備】
1、課前布置學生查找、閱讀有關恐龍的資料,并利用課間組織學生交流,以擴展知識,開闊視野。
2、《與龍同行》dvd光碟。
3、課前分好小組,推薦組長,打印好表格。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
播放dvd《與龍同行》中時空轉換畫面,師解說:恐龍是如何飛向藍天的呢?現在就讓我們穿越時空隧道,去訪問中生代的地球,看看這一演化過程呢!
二、學習重點段落
1、整體感知:
生自由朗讀第4自然段,說說這一段介紹的是什么?(介紹的是億萬年前恐龍的龐大家庭),指名答。
2、填寫表格:
、拧∑溜@表格:
根據課文內容和表格的提示,在課文中劃出寫恐龍特點的關鍵詞句,并填在表格內,并想一想作者用了哪些說明的方法?
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
恐龍的龐大家庭
時間順序繁衍生息的情況它們的特點作者說明的方法兩億三千萬年前第一種恐龍 數千萬年后
形態各異的
龐大家族 。ㄆ渲械模
獵食性恐龍
、啤∩x課文,根據提示自主學習,先劃出關鍵詞句并思考作者表達的方法。
3、合作填表(抓住關鍵詞句簡要地填寫):
、拧∫螅
小組長負責組織協調,組內一人負責填寫,一人負責匯報,其他同學可以補充。
、啤〗處熢谘惨曋性儐栔笇。
、恰」膭畋頁P會學習的個人、小組。
4、全班交流:
先請一個小組匯報,其他組補充。在匯報的過程中采用多種朗讀形式引導學生體會課文的重點內容和表達方法,并指導朗讀。
、拧〉谝环N恐龍的特點──作者說明的方法──指名讀部分課文。
⑵ 形態各異的龐大家族的特點──作者說明的方法──男女生對比讀這部分課文。
、恰~C食性恐龍的特點──作者說明的方法──生齊讀這部分課文。
、取熢u價小結:
只有團結合作,才能更好地完成學習任務。
5、直觀感受:
師:作者用準確生動的語言,清楚詳細的介紹拉近了恐龍與我們的距離,現在就讓我們再近距離地欣賞一下各種類型的恐龍吧!
師大屏幕投影,按作者介紹的順序出示不同類型恐龍的圖片,并抓住要點進一步介紹。
6、學生復述:
師: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是怎樣的呢?讓我們來根據課文展開豐富、合理的現象,再用自己的話有條理地說一說。
指名說。
7、體會表達特點:
、拧熢O問:
同學們,是不是所有的恐龍都演化成了鳥類呢?是哪一類恐龍演化成了鳥類?這個演化過程是不是一蹴而就的呢?
指名說。
生齊讀課前板書:
在中生代時期,恐龍的一支經過漫長的演化,最終變了凌空翱翔的鳥兒!
、啤煟簭倪@一句中帶點的詞,同學們可以體會到作者在語言的表達上有什么特點?課文中還有哪些詞句讓你體會到這個特點?
指名答。
三、總結全文,激發探索精神
師:億萬年前,一種帶羽毛的恐龍脫離同類,飛向藍天,演化出今天的鳥類家族?茖W家們希望能夠重現這一歷史進程,你認為有沒有這種可能?說說你的想法。
指名答。
師總結:同學們對未來寄予了厚望,你們說得好,隨著越來越多恐龍化石的發現,給科學家的研究提供了幫助,他們不斷探索,通過科學技術手段,現在已經能夠形象直觀地再現恐龍生活的畫面、演化的過程、滅絕的原因。讓我們一起走進恐龍世界去感受科技的魅力吧。
播放dvd《與龍同行》片斷。
【板書設計】
31、飛向藍天的恐龍
在中生代時期,恐龍的一支經過漫長的演化,最終變成了凌空翱翔的鳥兒。
《飛向藍天的恐龍》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2
《飛向藍天的恐龍》教學反思
《飛向藍天的恐龍》這是一篇科普文章,課文以 “飛向藍天的恐龍”為題,破除了人們頭腦中對恐龍的固有印象,頗具吸引力。文章開篇即以生動形象的語言將笨重、遲鈍的恐龍與輕巧、靈活的鳥類──這兩種在人們印象中似乎毫不相干的動物展現在讀者面前。教學本課,要引導學生了解恐龍飛向藍天的演變過程,體會科學工作者從事科學研究的執著與艱辛,引導學生揣摩課文準確生動的語言。我上了這篇課文后對科學性說明文的教學有了新的理解。
一、說明文的情感“朗讀”
科學性說明文雖然不像其他文本那樣可以深入地體會文本蘊藏的情感,但是同樣有不少感情因素在里面。如《飛向藍天的恐龍》這一課的第一自然,以生動形象的語言將笨重、遲鈍的恐龍與輕巧靈活的鳥類──這兩種在人們印象中似乎毫不相干的動物展現在讀者面前,我在教學中抓住重點詞:笨重、遲鈍、敏捷引導學生進行對比,激發了學生對科學的好奇心,并在朗讀中充分體現了學生的這一情感體驗,把科學性的說明文也引出了學生的情感。
二、說明文中的語文訓練
語文學科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在科普說明文教學中,對于說明方法講得滴水不漏,面面俱到,而如何活用這些方法則很少涉及。這就好比一個游泳教練只講游泳的知識而不讓學泳者下水一樣,學生是很難從中學到真正的說明本領的。我在教學中,先出現兩組詞:“說到……往往”、“談起……自然”,在讓學生朗讀句子的基礎上,讓學生進行充分的說話訓練,打開學生運用詞語的思路,學到運用的方法,使語文的工具性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也讓科學性說明文的閱讀教學走出了只說不練、脫離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誤區。
《飛向藍天的恐龍》教學反思
本文是一篇科普文章,主要向人們介紹了科學家們根據研究提出的一種假說:鳥類很可能是一種小型恐龍的后裔。文章既揭示了科學家在古生物研究方面的重大發現,也向學生開啟了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學之門,喚起他們對科學的濃厚興趣。
恐龍對學生來說,太熟悉了。課一開始,學生就能說出十幾種恐龍的名稱來,并能夠一一做介紹。于是我乘機抓住學生的興奮點,提出質疑:這么大的恐龍能夠飛向藍天嗎?它是怎樣飛向藍天的呢?讓學生帶著這許多的疑問,自己去讀課文,自己去尋找答案。然而,在以往的閱讀教學中經常會出現這樣的問題,有時為了讓學生能弄清課文的內容,老師一遍一遍的提問,學生來回答,課堂顯得零散,并且缺乏對學生獨立閱讀能力的培養。而有些課堂老師又放得太大,學生閱讀時無從著手,顯得空而散。怎樣做才恰到好處呢?其實這也在于教師對教材的挖掘和理解,教師的引導地位不容忽視,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往哪方面進行思考。因此,在這節課上,我為學生設計了一種表格,剛開始,學生不知道怎樣來完成表格,我馬上進行示范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明確了,積極性也提高了。他們仔細地閱讀著課文的第四自然段,尋找著答案,來完成表格。在完成的過程中,也清楚地知道了恐龍飛向藍天的過程。因為表格的提示,學生的敘述便顯得更加有條理。也為學生用自己的話來描述這一過程做好了鋪墊。
《飛向藍天的恐龍》教學反思
這是一篇科普文章,主要向人們介紹了科學家們根據研究提出的一種假說:鳥類很可能是一種小型恐龍的后裔.20世紀末,我國科學家在遼西首次發現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龍化石,為人們想象恐龍飛向藍天,變化為鳥類的演化過程提供了證據.文章既揭示了科學家們在古生物研究方面的重大發現,也向學生開啟了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學之門,喚起他們對科學的濃厚興趣.
課文以"飛向藍天的恐龍" 為題,破除了人們頭腦中對恐龍的固有印象,頗具吸引力.文章開篇即以生動形象的語言將笨重,遲鈍的恐龍與輕巧靈活的鳥類——這兩種在人們印象中似乎毫不相干的動物展現在讀者面前,告訴我們:在中生代時期,恐龍的一支經過漫長的演化最終變成了凌空翱翔的鳥兒,接著介紹了這一科學發現的大致過程.
教學本課時,我先讓學生按照課文前的閱讀提示獨立閱讀課文.在學生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的基礎上,再引導學生邊默讀邊思考:課文介紹了電腦住宅中的哪些設施那里的電腦有什么功能 是怎樣工作的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呈現學習成果.如,填寫表格,將電腦住宅的具體設施,如何工作,有何功能等內容以表格的形式展示出來;或按照課文的講述順序畫出電子住宅的示意圖,根據自己的想象將抽象的語言轉化為形象的畫面.
在自讀自悟的基礎上,我讓學生再讀讀自己感興趣的段落,然后組織學生以"電腦住宅主人"的身份向"參觀者"介紹電腦住宅,以引導學生熟悉課文的內容和語言,并能重新組織語言,準確地介紹電腦住宅中各項設施的布局,功能及使用方法
《飛向藍天的恐龍》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3
教學過程:
老師:同學們好,第一次見面,對吧,我不認識你們,你們也不熟悉我,怎么辦呢?作一下自我介紹,好嗎?誰先開始?
學生:你先開始。好,我先開始,我叫李衛東,木子李,你們稱呼我李老師,也可以直接稱乎我李衛東。我來自天津南開實驗學校,是一名很普通的小學語文老師,我最喜歡和同學們一起學習語文。好了,我的介紹完了。請你們介紹一下你們自己。
學生:我叫張晨媛,今年10歲了,是班里的紀律班長。
老師:什么班長?
學生:紀律班長。
老師:紀律班長,專門管班上的紀律,那你的紀律一定是最好的。
學生:是。
老師:你知道什么叫紀律嗎?
學生:上課能聽老師的話,不在下面做小動作。
老師:第一句話,我就不贊成。我教所有的學生,我不教他們聽老師的話,我要教他們自己懂事。你自已懂了,什么時候說,什么時候不說,什么時候該怎么樣,這比老師教你聽老師的話更管用。你接著說。
學生:下課不能在教室里追逐打鬧。
老師:下課不許追逐打鬧。這可重要了,安全!還有嗎?
學生:在家里要尊敬老人。
老師: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你們都懂,接著說。
還有嗎?課上呢?
學生:能夠仔細聽老師講課。
老師:又是聽老師講課,課上應該怎樣?(作手勢指著頭)
學生:動腦筋。
老師:動腦筋,思考。老師說完,你就思考,不要老師說什么,你聽什么。
叫什么名字?
學生:張晨媛。
老師:張晨媛同學,今天,你第一個發言,咱倆成為好朋友,行嗎?
學生:好。
老師:咱倆成為好朋友,你們高興嗎?掌聲祝賀她。熱烈鼓掌,第二位同學。就你了。
學生:我叫鄔正倫,今年10歲了。我的愛好是彈鋼琴,還有跆拳道,還有寫毛筆字。
老師:興趣廣泛。愛好非常多,你一定很聰明。對吧,因為很多事情就是相通的。你學的越多,一股壓深,就很聰明,大家都得向他學習。你叫什么名字?
學生:鄔正倫。
老師:咱倆也成為好朋友。
老師:你還想說。
學生:我叫張操于,今年11歲了,(師:比他大一歲),我喜歡語文、數學和體育。
師:還有什么?最喜歡體育、語文、數學,那其他科怎么辦呢?不喜歡,是嗎?不是不喜歡,是都喜歡,是吧?每一科都要學好,這里面最忠情的是語文、數學和體育。張操于,掌聲祝賀。還有這么多同學想說,由于時間關系,我們不說了,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互相理解。下課前都成為好朋友。
1.出示課題:《飛向藍天的恐龍》。齊讀。
2.檢查詞語。
笨重 輕靈 遲鈍 敏捷
兇猛異常 茹毛飲血
駝鳥鴿子 凌空翱翔 溫順可愛 天之驕子
后裔 后代 演化 繁衍
嶄新 描繪 點睛之筆
無庸置疑
頓時 數十噸
老師:一、二、三、四、五、六、七行,誰來讀第一行,大聲讀
學生:個別讀、齊讀、師讀一遍、齊讀。
老師:讀第二行時,強調血在成語里出現都讀四聲。讀,什么是茹毛飲血。
學生:我認為是喝血的意思,從飲可以看出。
老師:茹毛什么意思?
學生:吃。
老師:你是猜的,還是推理的。茹毛飲血,為什么是吃?為什么說吃呢?
學生:吃肉。是因為吃肉的時候總要吃到一點毛。
老師:逮到個一種動物,連毛帶肉一起吃,是比較原始的方法。讀第三行。(師讀、生齊讀)。讀第四行。提問什么是后裔(后代)什么是演化?經過長時間的變化。(師強調:不是短時間的,而是長時間的、漫長的,甚至幾年,幾十年,幾千年,幾萬,數千萬年的變化叫演化)。讀第五行,齊讀。提問:什么叫點睛之筆。生:就像畫龍點睛一樣。打比方,做事來說最重要的一件事,雖事情不大,但很關鍵,又一個成語比較重要的。讀第六行,頓時,數十頓。都有屯。有什么區別。
要求:寫頓與噸,放在左邊的,用豎提。指導書寫頓和噸。
老師:課題是飛向藍天的恐龍,老師寫恐字,看書,宋、楷是怎么寫的。
學生:恐。橫折彎鉤。再寫一個恐字。
老師:抬頭看恐龍,映入你的眼簾。以前了解的恐龍知識,你知道什么龍?
學生:依次說馬門西龍、霸王龍、晚龍……
老師:學生說,老師邊聽邊補充,你們能說出這么多種龍,說是恐龍不是一種動物而是什么?(提示)而是什么?
學生:一個家族。
老師:對。很多種龍組合在一起組成家族,課文有厐大家族。這些恐龍都一樣嗎?形態各異。讀都是什么樣的詞?春芏嗫铸垐D片。(課件 出示)邊看邊講解。學生說?铸埖臉幼樱ㄇё税賾B),這里應該說形態各一。
老師:提問,這篇課文講的可不是這個家族的什么?而是講恐龍和鳥類的關系。現在迅速的瀏覽課文,一共有幾個自然段。
學生:5個。
老師:在第四自然段中找一段話,看課文是怎么描繪恐龍的龐大家族和形態各異的,只用一句話描繪。重復這一句。
學生:找到的讀:(數千萬年后,他的后代繁衍成一個形態各異的龐大家族:有些恐龍像他們的祖先一樣兩足奔跑,有些恐龍則用四足行走;有些恐龍身長幾十米,重達數十噸,有些恐龍則身材小巧,體重不足幾公斤;有些恐龍兇猛異常,是茹毛飲血的食肉動物,有些恐龍則溫順可愛,以植物為食。)
老師:這么長的,才一句話。這里概括了幾類。幾類。6類。
屏幕出示:
數千萬年后,他的后代繁衍成一個形態各異的龐大家族:
像他們的祖先一樣兩足奔跑
四足行走
身長幾十米,重達數十噸
身材小巧,體重不足幾公斤
兇猛異常,是茹毛飲血的食肉動物
溫順可愛,以植物為食
。ㄗx第一類。讀二、三、四、五、六類。)提問:課文可沒這樣從上往下的順序介紹。這六類,課文又把它分作三組。課文是怎么分成三組的,為什么這樣分成三組。(把書全都扣上。誰也不許看書。這六組把順序打亂,你看看誰和誰可以分作一組,二組,三組。分完后,告訴大家為什么要這樣分。
屏幕出示:1.有些恐龍-------------------------,有些恐龍則-----------------------。
2.有些恐龍-------------------------,有些恐龍則-----------------------。
3.有些恐龍-------------------------,有些恐龍則-----------------------。
學生:有些像祖先,四足行走。(行走、奔跑。)
老師:2足、4足。
有恐龍………………有些恐龍則。
分好后,齊讀。講“則”的意思。
《飛向藍天的恐龍》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4
【內容提要】
科普類的說明性文章是一種重要的實用文體,一般形式簡短,內容科學,語言準確,條理清晰。知識性、科學性是它的主要特點。它承載著普及科學知識,激發學生熱愛科學、探索科學奧秘的興趣,提高學生閱讀科普文章的能力等功能,類似的課文在小學語文課本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如何上出科普類文章的“語文味”,把此類課文上得有情有趣,有滋有味,我在教學《飛向藍天的恐龍》時作了點嘗試,現與同仁共商榷。
【教學片斷】
師板書:遼西的發現向世人展示了恐龍長羽毛的證據,給這幅古生物學家們描繪的畫卷涂上了“點睛”之筆。
師:請同學們自由讀這句話,讀后會有什么問題嗎?
生1:我想問,為什么說遼西發現的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龍化石是“點睛”之筆呢?
師:問得好。就有同學舉手發言,可能是想回答這個問題吧。不過同學們不要急,我們先小組討論:“點睛”之筆是指什么?為什么說這是“點睛”之筆呢?現在開始。
。ㄐ〗M討論)
師:好,請將小組討論結果展示出來吧!
生2:“點睛”出自成語故事“畫龍點睛”,上學期我們學的,畫龍點睛是比喻在創作到了最重要的地方時,加上關鍵的一筆就會更加生動、傳神。
生3:根據上下文,我理解“點睛”之筆就是指最重要、最關鍵的內容。
師:好,請接著發言。
生4:從19世紀到20世紀末,科學家們歷時一百多年的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作者是將這一成果比喻為“畫卷”,而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龍化石——這一強有力的證據,就是“點睛之筆”。
生5:科學家們提出了鳥類很可能就是一種小型恐龍的后裔的假說!案鶕@一假說,一些與鳥類親緣關系較近的恐龍應該長有羽毛,但相關的化石一直沒有被找到”。所以我國科學家在遼西首次發現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龍化石,全世界研究者們認為這給研究工作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加速了研究的進程,所以認為是“點睛”之筆。
師:文中之所以說遼西化石是“點睛之筆”,是因為科學家提出了鳥類是由恐龍的一支經過漫長的演化而來的假說,而在這之前又沒有強有力的證明。在這里,我們要注意到剛才同學提到的“一些與鳥類親緣關系較近的恐龍應該長有羽毛” ,“一些”表示什么?
生6:“一些與鳥類親緣關系較近的恐龍”表示不是所有的恐龍。
師:非常好,那么“應該”又表示什么?
生7:“應該”表示一種推測,意思是在沒有找到證據證明之前,不能完全確定。
師:是的,科普類的文章最大一個特點就是語句表達得準確,象這樣的語句同學們還發現嗎?
生8:我,在第一自然段,“恐龍的一支經過漫長的演化,最終變成了凌空翱翔的鳥兒。”在這里“漫長的演化”表達很準確,我預習時查了資料,中生代距今約2.5億年~距今約6500萬年,“漫長的演化”是指恐龍經過了很長很長時間,才演變成鳥的,而不是突然變成的。
生9:我要糾正剛才同學的發言,他不能說“恐龍經過了很長很長時間,才演變成鳥的”,應該說是“恐龍的一支”,課文只是說了恐龍的某一個分支演變成鳥的,而不是全部的恐龍。
師:同學們真會讀書,那么,就讓我們在朗讀中慢慢體會。
(生讀)
師:哪位同學來說說,科學家為什么會提出這樣的假說呢?
生10:早在19世紀,英國學者赫胥黎就注意到恐龍與鳥類骨骼上呈現的許多相似之處。
生11:還有,是科學家們在研究了大量恐龍和鳥類化石之后,提出了這一假說的。
生12:我同意剛才這位同學的發言,但我要補充一點,就是我們也可抓住“點睛之筆”,學老師用“之所以”來說:之所以說遼西的恐龍化石是‘點睛’之筆”,是因為科學家們提出了鳥類很可能就是一種小型恐龍的后裔的假說;之所以提出這一假說,是因為科學家們在研究恐龍與鳥類的化石后,發現它們的骨骼上有許多相似之處。
師:好啊,表揚!我們抓住“點睛之筆”,圍繞“假說”,一步一步地往前理清課文的線索,知道了這一科學發現的大致過程。那么同學們看到課文的第三自然段,又有什么問題呢?
生13:老師,我不明白“恐龍是如何飛向藍天的呢?”這是什么問句?有什么作用?
師:哪位同學來說說?
生14:這是設問句,先問后答,是為了引起讀者的注意。
生15:哦,我明白了,老師抓住“點睛之筆”,是為了理清我們的閱讀思路,跟著課文的這個設問句,很自然地想到恐龍變成鳥類的演化過程,去再現這個過程。
師:那我們就跟著作者的設問,穿越時空隧道,去遠古的中生代,看看恐龍變成鳥類、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吧。
……
【評析】
《飛向藍天的恐龍》主要向人們介紹了科學家們根據研究提出的一種假說:鳥類很可能是一種小型恐龍的后裔。而遼西首次發現的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龍化石,為科學家們推想的恐龍變化為鳥類、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提供了證據。
研讀課文,我認識到:通過學習這篇課文,既可以使學生領略科學技術的神奇,感受科學技術的威力,又可以使學生學到描寫事物的基本方法;同時開闊學生的眼界,激發他們熱愛科學的情感和學習科學、探索科學奧秘的興趣。
在教學中,我從二方面入手,一是讓學生充分認識科普類文章的特點,理清課文的線索。教學時,在學習完生字詞后,我直接從課文第二自然段的最后一句“遼西的發現向世人展示了恐龍長羽毛的證據,給這幅古生物學家們描繪的畫卷涂上了‘點睛’之筆”導入,來了個“反彈琵琶”,從中間向前一步一步反推,理清閱讀思路,讓學生了解課文是如何揭示科學家們在古生物研究方面的重大發現的。之后,又引出全文重點內容——第3、4自然段,讓學生在自讀自悟中懂得:正是這個重大的發現,使得科學家們可以把恐龍變化為鳥類、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再現出來;二是上出科普類文章的“語文味”。在學生充分朗讀的基礎上,緊緊圍繞著“恐龍變成鳥類的演化過程”這個閱讀話題,讓學生抓住重點詞,體會作者用詞造句的精妙之處,領悟科普類文章準確的語言;讓他們各抒己見,領悟科普類文章的特點,體會課文表達上的特點;讓學生模仿科學家,也去推想“恐龍變成鳥類的演化過程”,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學生興趣比較高,效果也不錯,都說學得有滋有味。語文教學的“語文味”已然盡在其中。
《飛向藍天的恐龍》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5
● 教學目標●
1、認識7個生字,會寫13個字。正確讀寫“恐龍”“兇猛”“鴿子”“欣喜若狂”“描繪”“形態各異”“輕盈”“敏捷”等詞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生動,感受古生物研究的神奇。
3、有條理地復述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激起熱愛科學、探索求知的興趣。
● 教學準備●
學生:朗讀課文;查找有關恐龍的資料,了解恐龍的有關知識。
教師:查找資料,制作課件;查找各個時代恐龍的變化圖片,設計資料袋。
● 教學過程●
一、 欣賞錄像片段,激發學習興趣
(一)我們來欣賞一段科學錄像。(播放選自《探究發現》節目中的錄像片段)
(二)這究竟是鳥還是恐龍呢?
學生結合課前對恐龍知識的搜集,漫談看后感受。
。ㄈ└鶕䦟W生談論引入課題。(出示板書:飛向藍天的恐龍)
《飛向藍天的恐龍》是一篇科學說明文,能告訴我們它們究竟是恐龍還是鳥的答案。
二、 利用資料袋初讀課文,提取讀后信息
。ㄒ唬┏鍪举Y料袋。(有關課文字、詞、遼西地區的資料)
科學說明文中常常有一些專用的科學術語,老師把這些專用術語收集在資料袋中,今天讓我們利用這個資料袋來學習這篇課文。
(二)學生讀課文,遇到不懂的地方查找資料袋中的資料。
。ㄈ┳x完課文,你知道了什么?
1、學生談到資料袋中的知識,教師就要求學生讀一讀有關這個知識的資料。
2、學生談到課文的有關內容,教師就要求學生能把文章讀通讀順,把有價值的知識(有關文章中心內容)收集到原有的資料袋中,并把資料進行了展示。如:恐龍經過演化,變成了凌空翱翔的鳥兒。
三、 初步感知第4自然段,理清演變過程
。ㄒ唬┲猩鷷r期,恐龍的一支經過漫長的演化,終于變成了凌空翱翔的鳥兒。那么,恐龍是怎么飛上藍天的呢?讓我們穿越時空隧道,訪問中生代的地球。準備,出發!
。úシ胚x自電影《恐龍世界》錄像片段)。
。ǘ┨岢鲆。
好看吧,其實這是電腦科幻片,是科學家在研究了恐龍的演化過程后制作成的。只要我們了解了這個過程,長大后也許也能拍出這樣的電影呢!
(三)那好,我們必須知道科學家是怎么介紹恐龍飛上藍天的?在課文第幾自然段?(學生找課文第4自然段)
。ㄋ模┠x第4自然段,思考問題:恐龍演化的過程。
(五)通過學生朗讀課文的句子來說明恐龍的演化過程。
。┛茖W家是怎樣有條理地介紹的?老師把這些圖片編上號碼,你能有條理地把這些圖片排列位置嗎?用線條表示出來。
(七)學生同桌間合作排列詞卡,理清恐龍演化的過程。
1、第一種恐龍;2、龐大的家庭;3、獵食性恐龍;4、學習飛行。
四、深入研讀第4自然段,體會語言文字
(一)出示恐龍圖片和課文文字,學生選擇一種恐龍,學著用科學家的方法進行介紹。教師根據學生對課文語言運用的準確性和生動性進行點撥。
1、學生a介紹第一種恐龍。
。1)你親眼看到過第一種恐龍嗎?讀了這句話,你看到了嗎?從哪里看出來的?(科學家把第一種恐龍和狗、鴕鳥進行比較,使我們似乎看到了第一種恐龍。)
。2)開展比賽,比比誰能把描述第一種恐龍形態的妙處讀出來。學生比賽讀。聘請讀得好的同學當科學家。
2、學生b介紹龐大的恐龍家族。
。1)抓住“形態各異”“步態、重量、性情不一”這些詞語,進行引讀。
(2)誰愿意和老師一起接讀。
3、學生c介紹獵食性恐龍。
。1)恐龍開始發生變化了,瞧,其中一支獵食性的恐龍,你覺得這支獵食性的恐龍會是哪種形態的恐龍?請你用上“大約”“可能”這樣的詞語來說說。
。2)其他同學可以一邊讀,一邊比畫獵食性恐龍發生什么變化。
。ǘ┈F在恐龍就要展翅飛行了。你們猜猜科學家認為恐龍學會飛行的方法有幾種假說。(兩種:一種是樹棲學說;另一種是地飛學說)
這一次,請同學們扮演恐龍,你可以選擇自己認可的一種恐龍學會飛行的學說,演示恐龍學飛的過程。
。ㄈ┲谱骺铸堁莼^程的圖片。
五、總結學法,充實資料袋
。ㄒ唬┱n文中還有許多像第4自然段那樣表達準確的句子,你能找出來嗎?在中生代時期,恐龍的一支經過漫長的演化,終于變成了凌空翱翔的鳥兒。(比較課前學生的表達與科學家的科學結論,哪一個更加準確?)
結論:原來科學家的語言是這么生動、準確。我們把這些生動的句子也收入到資料袋。
(二)激烈的競賽結束了,老師想讓同學們靜心思考一個問題,剛才我們是用什么方法學習第4自然段的?(是用讀一讀、理一理、講一講的方法學習的。)我們把這個學習方法也放進資料袋中。
。ㄈ┙裉斓目疾炜煲Y束了,有關恐龍飛天的演化過程,你們還有什么問題想要了解嗎?
。ㄋ模┩瑢W們的問題還有很多,博士建議大家登陸中華恐龍
網:
也可以登陸ccyv—10網站查看“探索·發現”節目《未亡的恐龍》系列片:龍鳥之爭、長羽毛的恐龍、白堊紀的呼聲、古盜鳥事件、振翅高飛。
六、作業
。ㄒ唬┭a充資料袋:登陸中華恐龍網;查看cctv—10 “探索·發現”節目《未亡的恐龍》系列片。
。ǘ┩瓿伞墩n堂作業本》。
● 板書設計●
飛向藍天的恐龍
↑
學習飛行
↑
獵食性恐龍
↑
龐大的家族
↑
第一種恐龍
《飛向藍天的恐龍》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6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會讀7個認讀字,會寫13個生字及生詞。
2、能把課文讀通順,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3、初步了解說明文表達準確的寫作特點。
教學重點:讀通課文,了解課文大意。
教學難點:背誦課文的第一自然段。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師:今天,我們學習一篇新課文,齊讀題目,(出示恐龍圖片),看這些兇猛、笨拙的恐龍怎么會飛向藍天的呢?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飛向藍天的恐龍》,了解一下恐龍向鳥類的演化過程吧!
二、新課
1、初讀課文,解決生字詞
師: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要求讀懂字音。
生:自由讀課文。
師:這些是我們需要會讀的字。
生:領讀、同桌之間讀。
師:這些詞也是需要我們掌握的,請同學們自己讀一讀,指名讀。
生:自由讀,領讀。
師:把這些字放到句子里你們還認識嗎?
生:齊讀句子,自由讀句子。
師:請同學們再自由讀一遍課文,要求把句子讀通順,遇到較難的句子可以多讀幾遍。
生:自由讀課文,把課文讀通順。
2、第一自然的學習
師:(出示:第一自然段第一句話)檢查一下你們的閱讀成果,誰來讀這句話。
生:讀句子。
師:這句話中,有些詞語用得非常好,老師用其他顏色表示出來,看這些詞都是修飾什么的?
生:形容詞。
生:紅色修飾恐龍藍色修飾鳥。
師:是的,就像你們說的那樣,老師把這些詞提取出來,紅顏色是修飾恐龍的,藍顏色是修飾鳥兒的,讀什么樣的恐龍,讀什么樣的鳥兒。
生:兇猛、笨重、遲鈍的恐龍。輕靈、五彩斑斕的鳥兒。
師:我們讀的時候不是機械的讀,要一邊讀,一邊思考、想象出畫面。自己讀一讀,想象畫面。
生:自由讀,并想畫面。
師:你們在讀的過程中想象到了什么?
生:我想象到了鳥兒在空中展翅翱翔的姿態,很輕松。
師:你想象到了鳥兒飛的姿態,還有嗎?
生:我想象到了體型龐大的恐龍,一邊走路,一邊發出“轟、轟”的響聲。
師:想象力真的很豐富。那你們有什么要說的嗎?
生:它們體型相差的太多。
生:他們沒有任何聯系。
師:是啊,那書上是用一個什么詞說的呢?
生:毫不相干。
師:是的,這個詞用得多好啊!大家看課文聽老師讀:二者毫不相干,但……(有意漏掉“似乎”)
生:老師您落了兩個字“似乎”。
師:謝謝你的提醒,那這兩個去掉不行嗎?
生:不行。因為似乎毫不相干與毫不相干不一樣,改變了句子的原意。
生:似乎毫不相干是說好像沒有關系,但實際上是有關系的。
師:那恐龍和鳥兒究竟有什么關系呢?
生:恐龍的一支經過漫長的演化,最終變成了鳥。
師出示課件第一段最后一句話:實際上就是這句話,看這句話中,如果老師把藍顏色的詞去掉,會怎樣?讀一讀。
生:不合原文了,漫長是經過了很長時間的變化,如果去掉就好像沒經過多長時間就變成了鳥。
生:如果把一支去掉就好像所有的恐龍都變成了鳥。
師:是!一支表示某一個分支,不是全部的恐龍。漫長是指經歷了很長的時間的演化,不是突如其來的變化。就像同學們說的那樣,如果去掉了就改變課文的原意了,那像原文這樣表達就比較準確。板書:表達準確 在本課中,還有很多地方表達的也很準確,這是說明性文章的特點。板書:說明性
3、第三自然段的教學
師:請同學們在第二自然段中,找找像這樣表達準確的句子或詞語。
生:讀第二自然段,并畫出句子。
師:哪些地方體現了表達的準確?
生:許多、應該、假說。
生:大量、一種、一些……
師:是的,這些詞語都能體現文章表達的很準確?茖W家們發現了恐龍和鳥類在骨骼結構上有許多相似之處,又研究了大量的化石提出了鳥可能和恐龍有親緣關系,那為什么說發現了羽毛印痕的恐龍化石是點睛之筆呢?我們再讀讀第二自然段。
生:因為骨骼的相似證明了鳥類和恐龍可能有親緣關系,發現了長羽毛的恐龍化石就說明鳥類一定和恐龍有親緣關系了,驗證了科學家們的假設。
師:是!這就說明恐龍和鳥類在骨骼和羽毛上是相干的,(板書:骨骼、羽毛、相干)就像書中說的那樣:頓時使全世界的研究者們欣喜若狂。欣喜若狂表達的多準確啊,所以說,這是點睛之筆。
4、書寫生字詞
師:課文我們先分析到這,還有一些字是要求我們會寫的,請在這些字的旁邊寫一遍,并想想有什么地方需要向大家提醒的。
生:寫字并說提醒。
師:把詞語盤點中的詞語寫兩遍,把它們記牢。
板書: 飛向藍天的恐龍
毫不相干 說明文特點
恐龍 鳥 表達準確
骨骼 羽毛
相干
《飛向藍天的恐龍》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7
教材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第七冊
31 飛向藍天的恐龍
教學目標
1.學會生學新詞;
2.理解一支恐龍怎演化成鳥類的過程,并有條理地說說;
3.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一、展示有關恐龍圖片,讀課題質疑。
二、學習生字新詞,初步感知全文
三、導讀第1~2自然段
1.說說第一、二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2.體會課文語言的準確:“恐龍的一支經過漫長的演化,最終變成了凌空翱翔的鳥兒!保ㄗプ 耙恢А、“漫長的演化”等詞體會)
3.體會課文語言的準確、生動:“遼西的發現向世人展示了恐龍長羽毛的證據,給這幅古生物學家們描繪的畫卷涂上了‘點睛’之筆!保ㄗプ 爱嬀怼焙汀包c睛之筆”的意思和關系來體會,理解遼西的發現為什么能稱為“點睛之筆”)
四、導讀第三、四自然段,理解恐龍演化成鳥類的過程
1.默讀第4自然段。
2.學生小組學習:用自己的話說說恐龍演化成鳥類大致有幾個步驟。
3.深入體會課文語言的準確、生動:
如第二句話:它的后代繁衍成一個形態各異的龐大家族。(“繁衍”、“形態各異”、“龐大家族”、“兇猛異!、“茹毛飲血”等詞語來體會)
4.在讀第四自然段,用自己的話有條理地說說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
五、導讀最后一段
理解“這一歷史進程”具體指什么?
六、整體感悟
科學工作者根據恐龍化石,能推測出恐龍變成鳥類的演化過程。想一想,要完全證實這一推測,還需要發現哪些類型的恐龍化石?
七、拓展練習(略)
執教者簡介(上一篇文章為本課的教學實錄)
李衛東,1967年出生。天津市南開區特級教師,中學高級教師,國家級骨干教師,全國優秀教師、天津市勞動模范。兼任天津市小語會理事、中國教育學會教育機制研究分會特約講師、山西省小學教師培訓中心專家指導委員會顧問等職,F任教于天津市南開實驗學校。
師從著名特級教師靳家彥十余年。2002年創立“小學語文感悟式教學”理論,該成果獲天津市基礎教育教學成果評選一等獎第一名、全國小語會一等獎。出版專著《小學語文感悟式教學》和《李衛東經典課堂與創新設計》,編著有《靳家彥經典語文課研究》一書,出版音像專著《中國名師——李衛東小學語文感悟式教學法專輯》,教學經驗收入《中國名師語文課堂:小學》《新課程名師精彩課堂實錄》等書中,參與《名師同步教學設計》等叢書的編寫工作。另有多篇論文發表、獲獎,多種教學光盤和錄像帶出版發行。近年來,應邀赴各地做課、講學二百余場。emil:
《飛向藍天的恐龍》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8
一、導入揭題
同學們,在科技如此發達的今天,我們體驗了電腦住宅的神奇,體會了小小種子在一番太空旅行之后的美妙變化和神奇用途,深刻感受到科學家們的魔法神通廣大。今天魔法大門再次為我們打開,讓我們在科學家們的指引下,打開中生代的大門吧!那里的主宰者已經出現在我們面前了!知道的叫出它們的名字(課件出示恐龍圖片)。
但是如此龐大的、種類繁多、形態各異,雄霸一時的恐龍們今天卻不見蹤影,它們難道無一幸存嗎?(變成了鳥類)。展示鳥類圖片
我們的科學家們已經揭開鳥類的神秘面紗,今天我們就來學習31課《飛行藍天的恐龍》。
二、自讀課文
1、找出描寫恐龍和鳥類的有關詞語。(兇狠、笨重、遲鈍、茹毛欽血、輕靈、敏捷、輕盈、五彩斑斕、凌空翱翔)
2、提出不理解的詞語或句子。
三、檢查反饋
四、學習課文第一節
過渡語:兇猛、笨重的恐龍與輕靈、敏捷的鳥兒無論從外形上,還是從生活習性上,我們都覺得它們兩者之間怎么樣?讀課文第一節第一句話。(說到恐龍,人們往往想到兇猛的霸王龍或者笨重、遲鈍的馬門溪龍;談起鳥類,我們頭腦中自然會浮現輕靈的鴿子或者五彩斑斕的孔雀。)指名讀。
但是這毫不相干的兩種動物卻有著親密的關系,讀課文第二句話。(在中生代時期,恐龍的一支經過漫長的演化,最終變成了凌空翱翔的鳥兒。)作者的用詞準確性。
五、學習第四段
1、恐龍是如何飛行藍天,讓我們穿越時空隧道,訪問中生代的地球,看看這一演化過程吧!
請同學們讀課文第四段,想想恐龍飛向藍天的過程?
板書 ↗
第一種恐龍→ 形態各異的龐大家族→ (其中)獵食性恐龍→鳥類
↘
(兩億三千萬年前) (數千萬年后)
根據板書簡單說說恐龍變成鳥類的過程。自由說,指名說。
2、書上向我們具體介紹了形態各異的恐龍家族,請你把它用橫線畫出來。指名讀
我們發現這是一句很長很長的句子,有幾部分組成?(三部分)男女師分讀
每部分告訴我們什么?(行走方式 、體形、性格)分小組讀
我們再看每一部分的,發現什么?指名6人朗讀
小結:我們發現,作者在描寫運用了對比,是多么生動;分三方面來寫,條理又是那么清楚,我們男生先,女生后再來讀一遍!
3、所有的恐龍都飛上藍天了嗎?你從課文哪里可以知道?
這些恐龍有發生了那些變化,你能找出來嗎?用波浪線劃下來?陬^說說表格內容。
指名交流
讀表格內容。
4、再次細讀,完成填空。
但是這也只是科學家的一種推測,這有羽毛的恐龍是怎樣脫離同類,飛向天空的還有不同假說,正如課文說的“不過……飛翔”。
我們希望在不久的將來,也有科學家發現點睛之筆,為我們重現恐龍飛向藍天的過程,正如科學家是怎樣發現鳥類是恐龍的后裔一樣。下節課我們將繼續學習科學家是怎樣發現鳥類是恐龍的后裔。
《飛向藍天的恐龍》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9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生字、新詞,弄明白課文的重點詞和句子。
2、了解恐龍飛向藍天的演變過程,體會科學工作者從事科學研究的執著與艱辛。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感興趣的部分;
4、激起熱愛科學、探索求知的濃厚興趣,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教學重點】
弄懂課文內容,領悟想象在文中的作用。
【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性,領悟想象在文中的作用。
【教學課時】
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分2個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激趣,導入新課
1、談談自己對恐龍與鳥的認識和了解:
根據學生的回答出示并理解詞語:笨重、遲鈍和輕靈、敏捷、凌空翱翔。
2、恐龍與小鳥無論從外形或是生活習性等方面看似乎毫不相干、差異極其懸殊的動物,萬萬沒想到小鳥竟然是由恐龍演化而來的。想知道科學家是怎么發現的嗎?讓我們到課文《飛向藍天的恐龍》中去尋找答案。
3、齊讀課題:
板書:
飛向藍天的恐龍
。ㄔO計意圖:揭示科學家們在古生物研究方面的重大發現,同時也向學生開啟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學之門,喚起他們對科學的濃厚興趣。)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朗讀,看誰讀得準:
“凌”讀 línɡ,不要讀成 lín;“嶄”讀翹舌音。
2、指名讀課文,整體把握文章大意:
⑴ 請一組同學開火車讀一讀,一個人讀一段。其他同學認真聽,一邊聽一邊思考。
、啤∽x后交流,感知課文主要內容:
① 科學家是怎么發現恐龍經過漫長的演化最終變成了凌空翱翔的鳥兒的呢?
、凇】铸埵侨绾物w向藍天的呢?
(即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是怎樣的呢?)
三、深入局部,品讀感悟
1、感悟“欣喜若狂”:
⑴ 學生默讀課文,尋找描寫研究者們欣喜若狂的發現:
學生默讀課文的第二自然段,然后試著用自己的話說說研究者們的發現。教師根據學生回答,利用多媒體課件把描寫恐龍與鳥類在骨骼結構上相似的地方展示?铸埮c鳥類有親緣關系及恐龍應該長羽毛的證據作一一展示。
⑵ 讀句子,體會研究者們的喜悅:
自己小聲讀句子,結合課文想想,你認為這些發現有什么作用?
理解句子:
“遼西的發現向世人展示了恐龍長羽毛的證據,給這幅古生物學家們描繪的畫卷涂上了‘點睛’之筆!
(設計意圖:讓學生深知認真、細心、不懈的努力會給人們帶來成功的喜悅。)
2、品讀感悟,恐龍飛向藍天的演變過程:
、拧⊥啦捎脤Ρ壤首x法朗讀第四自然段。
⑵ 在這段中,你讀懂了什么?相機進行教學:
恐龍飛向藍天的演變過程,恐龍變化的時間是漫長的;恐龍的特點是多樣的;繁衍生息的情況看恐龍家族是龐大的。
根據學生的回答相機出示表格內容:
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
恐龍的龐大家庭
時間順序繁衍生息的情況它們的特點作者說明的方法兩億三千萬年前第一種恐龍大小似狗,形態如鴕鳥 數千萬年后
形態各異的
龐大家族有的兩足奔跑 有的四足行走有的身長幾十米,重達數十噸有的身材小巧,體重不足幾公斤有的兇猛異常,茹毛飲血有的溫順可愛,以植物為食(其中的)
獵食性恐龍身體漸小,越來越像鳥類 骨骼中空,身體輕盈腦顱膨大,行動敏捷前肢漸長,像羽冀,會拍打體表長出羽毛,無鱗片或鱗甲轉移到樹上生存,漸漸具備滑翔、飛行能力
、恰】铸堬w向藍天的演化過程是怎樣的呢?讓我們來根據課文展開豐富、合理的現象,融入自己了解的有關恐龍進化的知識,再用自己的話有條理地說一說。
、佟∠扔米约旱脑捰袟l理地說說,教師巡視引導。
② 抽說,有不同意見,師生再談、再說。
、邸≡僮x課文,加深理解。
、取⊥瑢W們,是不是所有的恐龍都演化成了鳥類呢?是哪一類恐龍演化成了鳥類?這個演化過程是不是一蹴而就的呢?
理解句子:
在中生代時期,恐龍的一支經過漫長的演化,最終變了凌空翱翔的鳥兒。
從這一句中帶點的詞,同學們可以體會到作者在語言的表達上有什么特點?課文中還有哪些詞句讓你體會到這個特點?
。ㄔO計意圖:了解恐龍飛向藍天的演變過程,體會科學工作者從事科學研究的執著與艱辛。)
四、總結全文,激發探索欲望
過渡:
科學家們經過百年的努力研究,幫助我們了解了體態笨重的恐龍最終變為輕盈靈活的鳥兒演化過程,這一切凝結著他們多少寶貴的心血!但他們并沒有就此止步,他們心中還有一個更為美好的愿望呢?
1、齊讀最后一段。
2、億萬年前,一種帶羽毛的恐龍脫離同類,飛向藍天,演化出今天的鳥類家族。“科學家們希望能夠重現這一歷史進程!蹦阏J為有沒有這種可能?說說你的想法。
3、討論:
以恐龍化石,科學家能推出恐龍成鳥類的演變過程。對此,你有什么感想?
(設計意圖:激起熱愛科學、探索求知的濃厚興趣。)
《飛向藍天的恐龍》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10
31.飛向藍天的恐龍
教學年級:小學四年級
教學課時:第二課時
教學準備:ppt課件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感興趣的部分。
2.有條理地復述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
3.體會文中準確的語言。
4.激發熱愛科學、探索求知的濃厚興趣。
學情分析:
小學四年級的學生,對科學有濃厚的興趣,但并未接觸太多的科學知識,教學本文應結合這一實際展開教學。
對于恐龍的演變過程,學生知之甚微,所以抓住重點段落,采用合作交流的方法學習是本文教學的突破點。
在語言文字的體會上,應加強訓練,在訓練中體會語言的準確生動。
教學重點:恐龍的演化過程。
教學過程:
一、質疑導入,整體感知。
1、請看老師寫一個詞語,大聲讀出來。(板書:恐龍)
2、請看一組圖片,并大聲叫叫它們的名字。這些恐龍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恐龍能飛,你們相信嗎?(板書:飛)
3、根據課題質疑。
①只有有翅膀的鳥兒才能飛,恐龍怎么能飛呢?(板書:恐龍、鳥兒)
②恐龍是如何飛向藍天的?
③他們為什么要飛向藍天?
④哪些恐龍飛向藍天?
二、把握演化過程,深入揣摩詞語。
一)學習一二自然段,體會用詞準確。
1.學習第一自然段。(在一生讀、評價讀、分角色讀中想象恐龍、鳥兒的樣子)
恐龍的一支經過漫長的演化,最終變成了凌空翱翔的鳥兒。(“一支”指恐龍的某一分支,而不是全部;“漫長的演化”指經歷了長時間的演變過程,而不是突如其來的變化。)
2.學習第二自然段。
①了解這一科學發現的大致過程。
②抓住重點句理解:遼西的發現向世人展示了恐龍張羽毛的證據,給這幅古生物學家們描繪的畫卷涂上了“點睛”之筆。(“畫卷”古生物學家漫長的研究歷程與取得的成果;“點睛之筆”指最重要、最關鍵的內容。帶有羽毛印痕的恐龍化石的發現,為研究工作者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加速了這項研究的進程。因此說是“點睛之筆”。
二)釋疑:恐龍是如何飛向藍天的?(學習三、四自然段)
1、學習第三自然段。
2、合作學習第四自然段。
①自由讀課文,說說這一段介紹的是什么?(介紹的是億萬年前恐龍的龐大家族。)
②根據課文內容和表格的提示,與小組合作填寫下面的表格。
恐 龍 的 龐 大家 族
繁衍生息情況
時間
特點
第一種恐龍
兩億三千萬年前
大小似狗,形態像鴕鳥
形態各異的
龐大家族
數千萬年后
有些兩足奔跑
有些四足行走
有些身長幾十米,重達數十噸
有些身材小巧,體重不足幾公斤
有些兇猛異常,茹毛飲血
有些溫順可愛,以植物為食
(其中的)
獵食性恐龍
數千萬年后
身體漸小,越來越像鳥類
骨骼中空,身體輕盈
腦顱膨大,行動敏捷
前肢漸長,像羽翼,會怕打
體表長出羽毛,無鱗片或鱗甲
轉移到樹上生存,漸漸具備滑翔、飛行能力
③引讀:整體感知恐龍的進化過程。
④想一想:作者是怎樣把這樣一個龐大家族清晰有序地介紹給我們的。(按照時間順序)(板書:兩億三千萬年前、數千萬年后)
⑤回答開始提出的問題:在這個大家族里,哪種恐龍經過演變飛上了天?他們為什么要飛向藍天?你是怎么知道的?
師小結:作者按時間順序講述了恐龍的演化過程,先講了兩億三千萬年前第一種恐龍大小、形態、行走方式;接著介紹了經過數千萬年之后,它的后代繁衍變化、形態各異的情況;最后講他們其中的一支獵食性恐龍變成了天之驕子,飛向了藍天。
3.學習第五自然段。
1.齊讀課文,說說科學家們又有怎么的愿望?(希望那個找到更多、更充分的證據,重現恐龍飛向藍天這一歷史進程。)
2.談談你對“科學家們希望能夠重現這一歷史進程”這個句子的理解。
三.總結概括全文,喚起對科學的興趣。
1.學了課文,你還有哪些不明白的問題?還想了解哪些知識?或者你還想給自己布置什么作業?
2.播放電影《恐龍》片段。
3.總結:科學家們經過百年的努力的研究,幫助我們了解了體態本中的恐龍最終變為輕盈靈活的鳥兒的演化過程,這一切凝結著他們多少寶貴的心血啊!但他們并沒有就此停步,心中仍然有更為美好的愿望——重現這一歷史進程。同學們,也許我們中間就會有一些人,將來能用自己對科學孜孜不倦的追求,重現恐龍演變成鳥兒的這一歷史進程。
板書設計:
31.飛向藍天的恐龍
恐龍 鳥兒
兩億三千萬年前
數千萬年后
《飛向藍天的恐龍》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11
教學目標:
1、認識7個生字,正確讀寫“恐龍、兇猛、鴿子、欣喜若狂、描繪、形態各異、輕盈、敏捷”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感興趣的部分。
3、有條理地復述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激發學生熱愛科學,探索求知的濃厚興趣。
教學重、難點:
1、 引導學生了解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
2、 引導學生感悟課文語言的準確生動。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 詞語練習,激趣導入
1、(多媒體出示詞語:小鳥 藍天 恐龍)師:誰愿意來讀一讀大屏幕上的這些詞語?(指名生讀)
2、師:誰能任意選擇其中的詞語說句子呢?
3、師:在人們的腦海中,恐龍體骼龐大,小鳥嬌小輕盈,它們之間似乎毫不相干。但是,近年來科學家們卻有這樣一個重大發現:(多媒體出示句子:在中生代時期,恐龍的一支經過漫長的演化,最終變成了凌空翱翔的鳥兒。)全班齊讀句子。
4、師:讀了這句話,你有什么想說、想問的呢?(鼓勵學生質疑)
5、師:現在就讓我們帶著這些疑問,一起來合作學習一篇新課文《飛向藍天的恐龍》。(教師板書,全班齊讀課題)
二、 認讀生字,初讀感知
1、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標出自然段,劃出生字詞。
2、 (大屏幕出示詞語)學生開火車認讀詞語。
3、 學生提出不懂的詞語,互助理解,相機總結理解詞語的方法。
三、解答質疑,理解感悟
。ㄒ唬⿲W習課文第二自然段
1、師:讀了課文后,課前的疑問有答案了嗎?現在讓我們一起來交流,誰先來說說,恐龍的一支演化成了鳥兒,科學家們找到的依據是什么?
2、(多媒體出示句子)
20世紀末期,我國科學家在遼寧西部首次發現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龍化石,頓時使全世界的的研究者們欣喜若狂。
遼西的發現向世人展示了恐龍長羽毛的證據,給這幅古生物學家們描繪的畫卷涂上了“點睛”之筆。
。1) 自由地讀讀這兩句話,從中你體會到什么?從那些詞語中體會到的?(理解“欣喜若狂”“點睛之筆”)
。2) 指導朗讀。
(二)學習課文第四自然段
1、師:有羽毛印痕的恐龍化石證實了恐龍的一支最終演化成了鳥兒,那恐龍是如何演化成鳥兒飛向藍天的呢?自由朗讀第四自然段,想一想,恐龍演化成鳥兒經歷了哪幾個時期?每個時期有什么特征,用筆在書上劃一劃。(學生自學)
2、小組討論學習。
3、全班交流:
。1)恐龍演化成鳥兒經歷了幾個時期,每個時期各有什么特征?讀一讀你劃的句子。(學生回答,教師利用多媒體完成表格)
。2)你覺得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有趣嗎?那現在就選擇你喜歡的一個時期練習讀一讀,待會請你讀給大家聽。(學生練讀,展示朗讀)
。3)學生根據屏幕上的提示語用自己的話把這個演化的過程說一說。
。4)師:課后把這個有趣的演化過程說給爸爸媽媽或小伙伴聽吧!
4、師:了解了恐龍飛向藍天的過程,讓我們再一次認識到:(多媒體出示,全班齊讀:在中生代時期,恐龍的一支經過漫長的演化,最終變成了凌空翱翔的鳥兒。)
(1)師:老師想把這句話這樣改一改,行不行?(多媒體出示:在中生代時期,恐龍經過演化,最終變成了凌空翱翔的鳥兒。)
。2)師:課文中還有不少這樣語句表達準確的句子,找一找,讀一讀。
5、全班齊讀第四自然段。
四、教師總結全文。
《飛向藍天的恐龍》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12
一、導入新課,看圖猜恐龍的名字,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
師:同學們,通過前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大約兩億年前,美麗的地球曾經被一種強大的爬行動物所主宰,它們就是——(師指黑板,學生讀:恐龍)
師:喜歡恐龍嗎?猜猜看,這些恐龍叫什么名字?(課件出示雷龍圖片)
生:梁龍。
生:蛇頸龍。
生:細鄂龍。
生:雷龍。
師:到底誰猜對了呢?(出示“雷龍”字樣,猜對的學生疏起采歡呼,師撫摸著該生的頭)你真聰明,恐龍知識真豐富!
師:再猜!(出示梁龍圖片。)這個準能猜對!
生:梁龍。
師:你怎么知道?
生:因為梁龍特別長。
師:說得對。(出示劍龍圖片)它是誰?
生:劍龍。
師:這個呢?(出示三角龍圖)哇,有三只大角嘛。(生高高地舉手要發言,有些學生已經站了起來,甚至離開了座位)一起說!
生:三角龍。
師:地球人都知道嘛。(出示魚龍圖片)咦,這不是海豚嗎?
生:(爭搶著)不是不是,是魚龍。
師:是冒充的吧?
生:(突然站起來大聲說)不是,因為它長得像海豚。
師:我以為是海豚在濫竽充數呢,原來它就是魚龍啊。同學們知道的可真多!(學生興高采烈,熱情高漲。出示霸王龍圖片)好一派霸王之氣,莫非它就是——
生:(高聲齊說)霸王龍!
師:老師看出來了,同學們真的是很喜歡恐龍啊!
二、精讀課文,了解恐龍的種類和形態,學習說明文常用的說明方法
師:恐龍時代漫步于世界各地的恐龍種類——很多,形態更是——千奇百怪。(板書:種類 多 形態 千奇百怪)
請同學們快速默讀課文,找出書中介紹了哪幾種恐龍,并在名稱下面畫上橫線。(很快就有學生舉手)
師:這么快就找到、畫好了,默讀課文的水平真高!
師:(等所有學生都舉起了手)好,誰來說一說?
生:書中依次寫了雷龍、梁龍、劍龍、三角龍、魚龍、翼龍和霸王龍。
師:同意嗎?(全班學生舉手同意)你真棒!大家想了解這些恐龍嗎?(生齊答:想)那就趕快讀書吧。請聽要求(提高聲音、放慢語速):大聲朗讀課文,邊朗讀邊思考,你最喜歡什么恐龍,為什么喜歡它?讀書速度要慢些,你才能充分地思考。
(生自由讀書、思考,師巡視并與部分學生作個別交流,不時面露微笑或豎起大拇指)
師:(生以中速讀完兩遍課文后)大家讀書都很認真,思考也很積極,老師可以從大家的表情看出來,從交談中聽出來。剛才與我交談的幾個同學都不喜歡雷龍,有喜歡雷龍的嗎?
生:我最喜歡雷龍,因為它很大,是個龐然大物。
生:我也喜歡雷龍,雷龍走路的聲音就像雷鳴。
師:太好了,雷龍看見你們喜歡它,一定會很高興的。請你將這段話讀給大家聽,要讀出你的喜歡。(圖片旁出示文字:雷龍是個龐然大物,它的身體比六頭大象還要重,它每踏下一步就發出一聲轟響,好似雷鳴一般)
生:雷龍是個龐然大物……
師:還不夠大,再大些。
生:雷龍是個龐然大物……(這次,該生用長音、重音將“龐然大物”讀得很好)
師:真大啊!接著讀。
生:它的身體比六頭大象還要重……
師:比幾頭大象還要重?
生:(齊)六頭。
師:比六頭什么還要重?
生:(齊)大象。
師:請你再讀一遍,讓我們一聽就明白。
生:它的身體比六頭大象還要重……(突出重讀“六頭大象”)
師:真好!
生:它每踏下一步就發出一聲轟響,好似雷鳴一般。(重讀“轟響”“雷鳴”)
師:你讀出了雷龍的特點,讀得好極了!(生自動鼓掌)誰再來讀?(又一生讀,讀得很生動,語音抑揚頓挫)
師:多好聽!也把掌聲送給他!(生熱烈鼓掌,讀書的學生高興地坐下)
師:請大家比較這兩個句子——(課件出示:①雷龍是個龐然大物,它的身體比六頭大象還要重,它每踏下一步就發出一聲轟響,好似雷鳴一般。②雷龍是個龐然大物,它的身體很重,它每踏下一步就發出一聲轟響)
師:讀一讀,你覺得哪個句子更好?
生:我覺得第一個句子好,因為第一個句子把雷龍與大象相比,我們都認為大象是動物中最大的,但一只雷龍就比六頭大象還要重,讓我們一下子就知道了雷龍有多大,很具體。
師:(首先為該生鼓掌,生接著鼓掌)你太聰明了,老師都不得不佩服你,說得頭頭是道。同學們,為了把事物說清楚,表達具體、生動,往往要運用一些說明方法,這里把雷龍與大象作比較,(出示:作比較)這就是一種說明的方法。猜一猜,這句話中還有什么說明的方法。
生:比喻,把雷龍踏步的聲音比作雷鳴。
師:哈,你基本上說對了,更準確地說,這種說明方法叫打比方。(出示:打比方)說明方法的運用,讓表達更具體、準確、生動,讓讀者感受更真切。
師:請大家再讀第一個句子,體會體會。(生齊讀)
師:(出示梁龍圖片)有喜歡梁龍的嗎?請站起來。(站起來10多個學生)你們都喜歡?好!(指一生)你為什么喜歡它?
生:因為梁龍很長,有二十多米。
師:二十多米是多長?知道嗎?我們的教室長8米,大約有三間教室這么長。
生:(齊)哇——(拖長音,聲音響亮)
師:很驚訝,是嗎?如果不寫出“二十多米”,只告訴我們“很長”,好不好?
生:我覺得不好,只告訴我們很長,我們就不知道到底多長,還以為有一間教室長、兩間教室長,以為有幾米、十幾米長呢,原來它有二十多米長,真是太長了。
師:這種說明的方法就叫——列數字。(一字一頓地)(指另一生)你為什么喜歡梁龍?
生:因為它走路時就像吊橋在搖晃,我喜歡在吊橋上搖晃。
師:啊,能讓你舒服得睡著了。(生大笑)其實這里也運用了說明的方法,前面已經遇到過了,叫什么?
師:你很會學習。就請你把這段話讀給大家聽!(出示文字——梁龍的身體很長,從頭到尾足有二十多米,走起路來,好像是一架移動的吊橋)
生:梁龍的身體很長……
師:請再長些!
生:梁龍的身體很長……(“很長”拖長了讀,很準確)
師:長多了,讀下去。
(生接著讀,重讀“二十多米”,“一架移動的吊橋”讀得很有趣)
師:讀得真好!真了不起!(師豎起大拇指)喜歡梁龍的同學一起讀。
(又有不少學生站起來,加入喜歡梁龍的行列,齊讀這段文字)
師:你還喜歡什么龍?
生:我喜歡翼龍,因為它有兩個大翅膀,可以在天上自由自在地飛翔。
師:(出示翼龍圖片)你向往自由,向往飛翔,是嗎?我也羨慕翼龍,能到世界各地去旅行,還完全免費,不花一分錢。(生大笑)請你來讀一讀。(出示文字——翼龍身體兩側長著翅膀,展翅高飛時,如同一架在天空翱翔的輕型飛機)
師:(生讀后)知道這里運用了什么說明方法嗎?
生:打比方,把翼龍比作輕型飛機。
師:對,請男同學來讀這句話,千萬別把輕型飛機讀成重型飛機。
(男生齊讀這句話,讀得不錯)
生:我最喜歡魚龍。
師:就是那個被我當作海豚的?
生:是,它長得像海豚,它能潛入水中尋找食物,本領真大,我喜歡!
師:“能潛入水中尋找食物”,這就是魚龍的特點,你能通過朗讀,讓大家一聽就明白嗎?(出示文字——魚龍很像今天的海豚,它能潛入水中尋找食物。生突出重讀“很像今天的海豚”“能潛入水中尋找食物”)
師:魚龍和翼龍是恐龍嗎?
生:不是恐龍。
師:(故作驚訝)怎么不是?
生:它們是恐龍的親戚。
師:有這回事?
生:恐龍生活在陸地上,而魚龍生活在水里,翼龍生活在空中。
師:噢,謝謝你,老師差點以為它們都是恐龍呢。你讀書真認真,我也要吸取教訓,以后讀書再不敢粗心大意了。
生:老師,我補充,魚龍、翼龍只是和恐龍生活在同一時代,它們是近親,不能混為一談。
師:噢,也謝謝你,老師一定記住。
生:我喜歡霸王龍,因為它是恐龍家族中的霸王,誰也不敢侵犯它。
師:(出示霸王龍圖片、文字)請你讀!
生:霸王龍就是非常兇猛的食肉恐龍(重讀“非常兇猛”“食肉”)。它大腦袋,短身子(急促地),牙齒就像鋒利無比(重音、突出讀)的匕首。
師:好兇猛的霸王龍啊!我得趕快溜,逃命要緊啊。(生大笑)
生:老師,我知道霸王龍怕水,它不敢下水。
師:(高興地)真的嗎?我就趕快往水里溜吧。哈哈,霸王龍,你敢下來嗎?(生再大笑)喜歡霸王龍的同學站起來一起讀,看你們像不像霸王龍。(生齊讀)
師:好樣的,都像霸王龍!這里把霸王龍的牙齒比作“鋒利無比的匕首”,運用的說明方法是——
生:打比方。
師:對,大家還喜歡什么龍?
生:我喜歡劍龍,因為它的樣子很特別。
師:(出示劍龍圖片)請讀出你的喜歡,讀出劍龍的特點。(出示文字——劍龍的背上插著兩排三角形的劍板,尾巴上還有四支利劍一樣的尾刺。生讀文字,師指圖片上的“劍板”“尾刺”)
師:把“尾刺”比作利劍,也運用了——
生:打比方的說明方法。
生:我最喜歡三角龍,因為它的三只角很厲害,而且每只角都有一米長。
師:(出示三角龍圖片)好長的角啊!“一米長”,這里運用了什么說明方法?
生:列數字。
師:請把這段話讀給大家聽!
生:三角龍的臉上長著三只大角(重讀),一只長在鼻子上方,另外兩只長在眼睛上方(師指圖中相應位置),每支角都有一米長(重讀)——這樣的臉型,讓任何動物都望而生畏(強調)。
師:這樣的臉型,任何動物看見了都害怕,這就叫——
生:望而生畏。
師:一起讀。(生齊讀這段話)
三、鞏固拓展,練習說話,讓學生在生動的表達中加深記憶
師:學到這,同學們了解了很多種類的恐龍和千奇百怪的形態,你能用“我是龍……”的句式,向大家介紹一下你喜歡的恐龍嗎?我先介紹一個——我是魚龍,(豎起大拇指,面露自豪)我能潛入水中尋找食物,哇,多好吃的魚啊(作咀嚼狀),哎,你們千萬別把我當海豚哪,我雖然長得像海豚,但我比海豚兇多了,你們可得當心喲!
請同學們先自己說—說,然后再說給同桌聽一聽,比比誰說得好。(生自由練說,同桌交流)
師:(兩分鐘后)準備好了嗎,誰首先來介紹?
生:我是霸王龍,是恐龍之王,哈哈,我可是吃肉的,其他恐龍看見我就會拼命地逃,不過還是經常成為我的口中美餐,你可別惹我,趁我肚子不餓,趕快離我遠點兒,否則,哼哼!
師:哇,好兇啊,差點被你嚇破膽,趕快離你遠點兒。(生笑)
生:我的背上有兩排劍板,尾巴上有四根利劍一樣的尾刺,因此人們都叫我劍龍,別看我個頭挺大,樣子也挺兇,我可是很溫柔的,我只吃草不吃肉,你喜歡我嗎?
師:好溫柔的劍龍,不過,我勸劍龍(師撫摸該生的頭),你這話對我說可以,別去對霸王龍說,那就自討苦吃了,說不定還小命不保。(生又笑)
生:我叫梁龍,我長得可長了,足有二十多米,不過,你可別把我當吊橋喲,但如果你沒辦法過河,我倒是愿意幫這個忙。
生:我是翼龍,我有兩個大翅膀,可以在天上自由自在地飛翔,有人還把我誤當作輕型飛機呢。如果你能給我好吃的,我倒是愿意帶你去旅行,就是不知道你敢坐不敢坐。
師:我還真是有這心沒這膽,誰敢坐誰坐,我反正乘飛機。(生笑)同學們還可以說說你從課外讀物中知道的恐龍。
生:我是異特龍,是一種兇猛可怕的食肉恐龍。我的一張大嘴可以一下子吞下一頭小豬。我的牙齒全都向里彎曲,獵物被我咬住就休想逃出來。你們說我厲害嗎?
生:我叫細鄂龍。我是恐龍中最小最輕的,只有20厘米長,2.5千克重,看上去活像一只剝光了羽毛的雞。唉,大家可別笑話我。
生:我是最重最高的恐龍——極龍。我抬起頭就有17米高,體重達100噸,比200頭黃牛還要重。
師:老師看到一則資料,說世界上最大的恐龍叫震龍,有18米高,長達39到52米,體重有130噸。知道130噸有多重嗎?假如按100斤一個人計算的話,要有2600個人,也就是把我們實驗小學所有的學生、老師、員工們加起來,才有一只震龍重(生齊聲“哇”),甚至還沒有它重,因為有的小朋友只有幾十斤,不到100斤。它每走一步,大地就發出巨大的震動,像地震一樣,所以才叫它震龍。不知哪一種說法更正確,同學們課后可以再去查閱資料,進行研究。
四、了解恐龍的食性和繁殖特點
師:這么多的恐龍靠吃什么來維持自己的生命呢?
生:吃植物和肉。(板書:食物 植物 肉)
師:你是從課文中哪兒看出來的?請讀給大家聽。
生:恐龍大多以吃植物為主……
師:把這句話中的“大多”去掉,行不行?為什么?
生:不行,意思改變了。
生:不行,因為原句意思是:大多數恐龍吃植物。去掉“大多”,意思變成了所有恐龍都以吃植物為主。
師:說得真好,可見用詞準確是多么的重要,我們以后寫作文也要努力做到用詞準確。恐龍又是如何繁衍后代的呢?
生:卵生。(板書:繁殖 卵生)
師:你從書上哪個小節看出來的?你能把它讀出來嗎?
(生讀該小節)
師:什么叫卵生?雞是卵生的嗎?(生:是)鴨呢?(生:是)鵝呢?(生:是)對,這就叫卵生。什么叫“破殼而出”?
生:就是小恐龍打破蛋殼從里面出來。
師:對,請看圖片。(出示小恐龍破殼而出的圖片。)
這只可愛的小恐龍正在——
生:破殼而出!
五、引導學生猜解恐龍滅絕的謎團
師:恐龍這種神奇的動物在地球上生活了一億多年,大約在6500萬年以前,這些恐龍突然神秘地消失了。你知道這是什么原因嗎?
生:是白堊紀末期地球上的氣候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寒冷的氣候讓食草恐龍和肉食恐龍先后餓死。
師:這是氣候變化說。
生:是小行星碰撞地球使恐龍滅絕。
師:這是小行星撞擊地球論。
生:是火山爆發和地震,使大氣受到了火山塵的嚴重污染以致恐龍開始滅絕。
師:這是火山爆發到恐龍滅絕論。
生:……
師:大家說了這么多,我都被說糊涂了,到底是哪一種?(學生個個高舉著手,七嘴八舌地說著自己的猜測。師稍等片刻)你們所講的原因都只是猜測,恐龍滅絕到底是什么原因,至今還是一個謎。但是我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們一定能解開這個謎。說不定解開這個謎的,就是我們班的哪個小朋友。
六、欣賞恐龍短片,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知的欲望
師:如此神奇的恐龍,我們如今不能夠親見。但是科學技術能讓恐龍復活,你們愿意嗎?請看恐龍短片。
(生看短片,邊看邊指著畫面上出現的恐龍交頭接耳)
七、總結深化,讓學生訴說心聲
師:學完了課文,也看完了有趣的短片,現在你最想去干什么?
生:我最想去新華書店買一本介紹恐龍的書。
生:我最想把我還沒看完的《恐龍奧秘探索》這本書看完。
生:我最想上網看看恐龍的圖片。
生:我最想解開恐龍滅亡的謎團。
生:……
生:我想讓同學們把自己知道的恐龍知識都說給大家聽。
師:好,老師接受你的建議,課后,請同學們都去收集恐龍的有關資料,準備舉行“恐龍知識知多少”主題活動,好嗎?
生:好!(高聲喊道,并熱烈鼓掌)
師: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