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是怎樣變化的》考點練兵(精選15篇)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考點練兵 篇1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考點練兵——積累篇
一、根據黃河的變化情形,請在括號里填上不同的詞語。
。 )的黃河 ( )的黃河
。 )的黃河 ( )的黃河
二、根據課文內容填一填。
我們的祖先選擇黃河下游一帶生息繁衍是因為:________________
黃河發生變化的主要原因有兩個:
一是:________________
二是:________________
作為炎黃子孫為了保護黃河,我覺得________________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考點練兵——閱讀篇
內心的力量
我在林中的小路上,靜聽著一群無名的小鳥在樹枝上啼叫,聲音是那樣的悅耳、和諧,使你感到在這樹林的世界里,是如此美妙、幸福。猛然間,我發現身邊的一棵松樹,有幾處十分顯眼的,新的斧痕。是誰傷害了這棵松樹呢?這不是正常的砍伐,這是不能寬恕的摧殘······
于是,我感到一種寧靜的幸福被破壞了,粗暴和殘忍引起了我的憤怒。
過了幾天,我又來到了這樹林里,特意來看望那棵被傷害的松恕。我發現那早先被砍傷的地方,溢出了一層透明的油脂,像給傷痕貼上了一層藥膏,開裂的樹皮在慢慢愈合。
又過了幾天,我幾乎是快步跑進樹林,一口氣沖到那棵被砍傷的松樹身邊,我忽然發現,在慢慢干枯的油脂下面,原來被斧子砍傷的地方,已經全部愈合了松樹用它自身的抵抗(或者叫反抗),戰勝了罪惡的破壞、不可饒恕的摧殘。
我一時怔住了:這種蘊藏在松樹內心的力量,是多么的強大。∥遥覇栕约,我內心的力量呢?
1、用文中的詞語填寫“我”內心變化的過程
。 ) ( ) ( )
2、松樹內心的力量指的是( )
a.在被砍傷的地方涌出透明的松脂 b.開裂的樹皮慢慢愈合
c.被砍傷的地方全部愈合 d.抵抗外界傷害,自我保護的力量
3、我內心的力量指的是( )
a.找到殘害松樹的人 b.看到樹被砍傷就憤怒
c.想辦法給松樹治療 d.與破壞自然環境的力量做斗爭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考點練兵 篇2
第一課時
一、黃河在咆哮——走近黃河,黃河知識知多少
1、多媒體課件播放黃河錄像,讓學生猜猜是我國的哪一條河。
2、你能背誦哪些關于黃河的詩句嗎?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王之渙《登鸛雀樓》
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李白《將進酒》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王之渙《涼州詞》
千里黃河此一彎,寒風激浪射潼關。 ——唐太宗
3、黃河知識知多少?你對黃河還有哪些了解?簡單匯報課前懼的有關黃河的資料。
4、提示課題。從課題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你還想了解哪些問題?
二、到底是誰惹的禍——自學課文,自讀自悟
1、瀏覽課文,總體感知。
。1)本文共有幾個自然段?
。2)文章大概介紹了什么?
2、默讀課文,提出疑問。問題可以圍繞題目與課文內容提出來,
教師要關于引導學生疏理問題,師生共同確定重點問題,如:
。1)多災多難的黃河,怎么能成為中華民族的“搖籃”?
。2)為什么說黃河是中華民族的隱患?
。3)黃河變壞的原因是什么?
(4)怎樣才能把黃河治理好?
。5)黃河的變化給人類什么啟示?
3、瀏覽、默讀、朗讀、自學、自查、自悟。
。1)自讀課文,讀準字音。
(2)查字典理解:搖籃、懸河、生息繁衍、憂患、植被、水土流失。
。3)黃河發生變化的兩個原因是什么?兩方面原因的關系怎樣?
(4)科學家設計的治理方案是什么?
。5)緩和變化給人類的教訓是什么?
。6)學習這篇課文你受到哪些啟發?
4、用自己的方法解決上面的問題,圈點勾畫,批注感受,
再在小范圍內交流。
三、黃河,想說愛你真的好難——圍繞重點,全班交流
1、分節讀課文,概括每小節的意思,再把每小節的意思連起來,
就可整理出課文的主要內容:(課文先寫了黃河給兩岸人民帶來的苦難,是一條多災多難的禍河,但它又是中華民族的“搖籃“;接著,從黃河含沙量的現狀分析黃河變化的原因;最后寫科學家設計了治理黃河的方案。)
2、全班交流,讀中點撥,解決問題。圍繞重點問題組織全班交流問題、朗讀重點句段、點撥理解難點,結合資料袋暢談閱讀感受和體會。
3、聯系周圍生活實際,提出解決方案。
四、黃河,你牽動著我的心——總結課文,感情朗讀
1、你覺得這篇文章的作者在寫的時候對黃河是帶著一種什么的感情來寫的?
2、指導朗讀,引導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
五、別說你的眼淚無所謂——拓展延伸,課外探究
1、聯系課后“資料袋”,你覺得如何能治理好黃河?請你為“保護母親河”出謀劃策。
第二課時
一、愛你沒商量——復習檢查交流]
1、瀏覽課文,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什么。
2、你覺得這篇文章在寫法上你學到了哪些。
3、交流課外對黃河的探究情況。匯報一下,當前我國對治理黃河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還存在哪些問題。通過研究,你還有什么好的點子。
二、“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讀寫結合,習作訓練
1、學了課本你有什么啟示?
可以讓學生暢談從文中受到的啟示,如:我們要保護大自然,保護環境,否則就會受到大自然的懲罰;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要合理地開發與利用大自然;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只有保護好生態環境,才能有幸福美好的發展前景,才能為子孫后代造福;保護環境,保護母親河,人人有責等等。
2、學了課本,你有什么樣的沖動?
3、布置習作《兩道題目供選》
。1)參照范文《別再向我潑臟水——母親河的自述》,
把課文用第一人稱改寫一下,題目為《黃河的自述》。
。2)“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這是1952年10月毛澤東主席的號召結合課后對黃河的研究,作為炎黃子孫,當我們知道母親河的如此厄運,我們不可能袖手旁觀。拿起手中的筆,為黃河的明天繪制一幅藍圖。續寫課文《黃河是怎樣變化的》,重點寫黃河是如何被治理好以及治理好之后又是什么樣的景觀。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考點練兵 篇3
一、教學目標
1、了解黃河變化的過程、原因、及治理方案,增強保護環境的意識。
2、搜集有關黃河資料,激發保護母親河的社會責任感。
二、教學重點 了解黃河變化的過程、原因及治理方案。
三、教學難點培養學生樹立保護大自然,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四、教學課時 一課時
五、教具準備課件
六、教學過程
。ㄒ唬、激qing導入,播放音樂
師:古老的東方有一條龍,她的名字叫中國,古老的東方有一條河,她的名字叫黃河。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是億萬中華兒女成長的搖籃。那么今天就讓我們走近黃河,去看看她的過去、現在、未來。
師: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黃河是怎樣變化的》
課件出示課題——黃河是怎樣變化的
(二)、重點探討
1、黃河的過去
師:請同學們想想黃河的過去是什么樣子的
生: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
自然條件很好
氣候溫暖,森林茂密,土地肥沃。
課件展示過去的黃河
師:因此,我們的祖先才選擇這里繁衍生息。帶著愉快的心情讀課文第三自然段,要讀著舒緩一些。
師:隨著時間的推移,黃河變了。
2、黃河的現在
師:請同學仔細讀書,認真地想一想后來黃河變成什么樣呢?
生: “2000年間竟決口1500多次,改道26次,給兩岸人民帶來深重苦難。”
黃河水里含沙量增多,到洪水季節,容易造成水災。黃河成了中華民族的憂患。
課件展示今日的黃河
3、黃河變化的原因
師:黃河由中華民族的搖籃變成一條多災多難的禍河的原因是什么?用你喜歡的方式讀第六自然段
師:讓學生找出黃河變化原因的重點句子。
生:“一是自秦朝以后,黃土高原氣候轉寒,暴雨集中,加上黃土本身結構松散,很容易受侵蝕和崩塌,助長了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進入黃河。”
“二是人口迅速增長,無限制地開墾放牧,使森林毀滅,草原破壞,綠色的植被遭到嚴重破壞,黃土高原失去天然的保護層,引起嚴重的水土流失!
師:歸納一下黃河發生變化的兩個方面原因。(出示課件:自然原因、人為破壞)
、僮匀辉颍簹鉁剞D寒,暴雨集中,黃土松散,造成水土流失。
②了解“社會原因”,人口迅速增長,無限開墾放牧,綠色植被被破壞,失去天然保護后,發生水土流失。
師:讓學生有感情朗讀,激起學生的痛惜之情和社會責任感。
從原因中同學們受到什么啟發?討論
。ㄈ、設計治理方案,增強環保意識
師:正因自然與人為的原因使得我們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她憤怒了她咆哮了。我們怎樣才能讓她平靜下來呢?科學家為治理黃河設計了什么方案呢?請同學繼續自學第7自然段,同桌可以商量一下,然后說一說。
生:一,黃土高原應堅持牧、林為主的經營方向;二,一定要保護好森林資源,使失去的植被盡快恢復;三,合理地規劃利用土地;四,大量修筑水利工程。這樣才能防止水土流失,達到根治黃河的目的。這樣數管齊下,讓黃河變好的夢想一定能成為現實。
(四)、朗讀全文,升華情感
同學們,黃河是我們的母親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可是現在卻成了一條禍河,成了一把懸在我們每一個中國人頭上的利劍。讓我們把我們對黃河母親的關心,對環境保護的關注,對人類活動和環境保護之間的深刻認識,對“行動起來,拯救黃河”的強烈愿望,融入到課文的每一句話中,通過我們的深情朗讀表現出來吧!
。ㄎ澹、拓展與延伸
為治理黃河提一條合理話建議
(六)、教師小結
師:水源是人類的生命,保護水源就是保護家園,就是維護人類的生存,學了《黃河是怎樣變化的》,我們了解了黃河的過去、現狀及變化的原因,還有治河的方案,更重要的是懂得了要注意環保,同學們請從身邊做起,保護環境。相信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在同學們的努力之下,在全中華兒女的努力之下一定會重見笑顏、重放光彩。我們的地球也一定會充滿生機與活力。
。ㄆ撸鍟O計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
過去 現在 未來
∣ ∣ ∣
搖籃 → 憂患 重見笑顏
↑
。 變化的原因 ) (治理方案)
在教學中滲透了人文思想,通過播放黃河的美麗風光及黃河洪水泛濫的片斷對比,組織學生討論黃河發生變化給人類的教訓和學習課文后受到的啟發,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滲透科學的自然觀,激發學生熱愛母親河、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考點練兵 篇4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是五年制語文第八冊第八單元的一編閱讀課文,介紹了黃河變化的原因,教育人們要保護好環境,否則會受到大自然的懲罰。黃河變化是因為含沙量大,主要從兩個方面進行分析:一是黃土高原氣候的變化和黃土本身結構松散,這是大自然本身變化造成的;二是人類對自然的破壞,這是人為造成的。這樣越墾越窮,越窮越墾,黃河中的泥沙也就越來越多,因而黃河決口,改道的次數也就越來越頻繁。這句話點出了這樣惡性循環的后果,也點出黃河變化的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之間的相互聯系。
這是本學期最后一篇課文,雖然篇幅較長,但內容比較容易懂。學生學習時可運用前面學到的閱讀方法,使已有的語文能力得到鞏固和提高,并從黃河變化這件事受到啟示,增強保護環境的意識。
2、教學目標
《大綱》指出,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引導他們在實踐中主動地獲取知識,形成能力,避免繁瑣的分析和瑣碎機械的練習。因而根據本課教材的特點和大綱的要求,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這課的教學目的有:
認知目標:(1)了解黃河的變化和黃河變化的原因。
(2)治理黃河的關鍵是管住泥沙。
能力目標:(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目標:通過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增強環保意識,樹立保護環境的信念。
3、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重點是引導學生了解黃河變化的原因及黃河的演示過程。
難點是理解本課生詞,如搖籃、流域、懸河、植被、憂患等。
二、說教法、學法
傳統的教學結構,局限于實現引導學生理解教材,掌握和鞏固知識的近期目標,而現代化教學結構的目的,在有效地實現此種近期目標的同時,更追求培養學生探索、創造精神,訓練學生的自學能力,開發學生潛在的智能,增進民主和競爭意識的遠期教學目標,實現知識教育和發展教育的雙重價值,為此,本課教學主要采用自學求索型的課堂結構,并輔以情境教學法。
1、自學求求索型課堂結構:
課堂以學生自我活動為中心,力求引導各層面的學生根據自己知識的空白提出疑問,根據自己的經驗積累參與討論、交流、歸納、激活學生的內在動因,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教師變繁瑣的講和問為適時的啟和導,變牽著學生走為服務于學生;學生變被動的聽和答為主動的說和思,變少數人的發言表演為人人參與的主動學習。
2、情境教學法
崔巒同志說過:在一定情境之中訓練語言事半功倍。教學是科學也是藝術,羅丹說過:藝術就是感情。上好語文課首先要通過有效的調節方式,深化對語言文字的理解。
南方山區的學生對黃河--我國的母親河雖有所聞,卻未親眼目睹過,難以想象黃河決口給兩岸人民帶來的巨大災難,為此,可先播放98年長江、松花江、嫩江流域暴發的特大洪災中抗洪搶險的錄像,使學生的心靈受到震動,進而為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章蘊含的思想感情作有力的鋪墊。
三、說程序
(一)觀看錄像,引入課題(創設情境,作好鋪墊)
。ǘ┮龑W生對課題提問(鼓勵質疑,整體感知)
根據提問,投影出示以下幾個主要問題:
黃河變化前是什么樣的?
黃河變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治理黃河的關鍵是什么?
(三)初讀課文檢查預習
1、指名分自然段讀課文
生:我最喜歡第×自然段,我想把它念給大家聽。
。A習中在熟讀的基礎上加以比較,學生往往會選擇較長而又多生訊的段落念,這樣既能讓學生自己解決讀中的難點,又激發了學生展示才能的欲望,可謂一舉多得)。
2、師生評議,糾正讀錯的字和讀破的句子
。ㄏ日f優點,再提建議,即使大家集中了注意力,又訓練了口語表達,體現了人文精神)。
師:你讀的好極了,能帶大家讀這段嗎?(情感激勵)
四、理解字詞:
1、學生提出不理解的字詞;
2、學生討論回答,對于像禍河媲美生息繁衍肥力頻繁憂患搖籃一類的詞,鼓勵學生 用查字典和聯系上下文的方法解決。
。仁炀毜剡\用了理解詞語的方法,又受到老師和同學們的贊許,有成就感)
像懸河流域河床侵蝕植被一類的詞,教師用課件演示,讓學生自己表述。
。戎庇^形象,又訓練了口頭表達能力)
五、再讀課文,加深理解
1、默讀課文,并在書上作批注。
。▽W生已學會用~~△?!等符號分別表示重點句子,重點詞語,疑難問題,感受頗深之處)
2、學生提問、交流、解答
生:我想問大家(如黃河變化前是什么樣子的等等)
(要問同學、考同學,自己必定會先有所思,并聆聽同學的答案,經過綜合分析、比較、判斷同學答案完整與否)
六、總結延伸
1、黃河的變化給人們怎樣的教訓?
2、談談你所知道的人類不注意環保所帶來的惡果,如沙塵暴、酸雨、南極臭氧層空洞等。
3、我們小學生能做的有利于環保的事有哪些?
。▽W生根據經驗,各抒已見,既培養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觀察的好習慣,又激起了動手美化家園的欲望,使課內學習向課外動手自然延伸,把環保意識化為具體行為)
板書設計(略)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考點練兵 篇5
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把握課文主要內容。了解黃河的過去和現在,知道黃河變化的原因及其內在的聯系,從中受到啟示,培養保護大自然的意識。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體會重點語句。
3、收集有關黃河的資料,激發保護母親河的社會責任感。
教學的重點:了解黃河的變化過程
教學的難點:理解造成黃河變化的原因
一、揭示課題
1、(板書“河”)生齊讀。有水的地方就有生命,河流哺育了人類。中華民族燦爛的五千年文明也源自一條大河。(板書:“黃河”)請同學們充分有感情的朗讀這個詞。
2、老師聽出一種特殊的感情,一種發自內心的自豪。黃河從青藏高原的巴顏喀拉山北麓發源,向東流過一座黃土高原以后,就變成了一條黃色的泥河。同學們請看(播放鏈接1)這就是黃河。(出示幻燈片2)面對滔滔千里,滾滾東去的黃河,你們想知道些什么呢?
3、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究一篇寫黃河的課文,(板書并齊讀課題——“黃河是怎樣變化的”)你想強調哪一個詞?(生答:變化、怎樣)同學們再試著讀一遍。讀了課題你最想知道什么?
。ㄉ穑瑤煱鍟呵、后、原因)
二、速讀課文概括主要內容
1、下面我們一起來看課文(播放課文朗讀),讀完后能用抓住文中的關鍵詞語的方法說說課文寫了什么?
2、誰來說說課文寫了什么?引導學生用一句話概括課文。
生答: 原來——搖籃
后來——憂患
原因——水土流失
治理——管住泥沙
三、再次讀文:
師:現在請同學們默讀閱讀提示和課文,看一看還有哪些問題你不能解決?(學生默讀)
師:誰有不能解決的問題?(原來的黃河是什么樣的?)
。A設:黃河發生了哪些變化?)
師:你的問題提得很好,也很有價值,能夠圍繞課文的主要內容來提問,還有問題嗎?
(預設:引起黃河發生變化的原因是什么?)
師:你也很會學習,能抓住課文的重、難點進行提問,還有嗎?
。A設:怎樣才能治理黃河?)
師:你真是個有愛心的好孩子,知道保護環境,希望你能為治理黃河提出一點合理化的建議。
師:(出示幻燈片3)下面我們就以課文中這四方面的內容為主題,采用小組合作研究的方式來學習研究。大家可以先從你感興趣的角度確定研究的主題。
(1)黃河原來是什么樣的?
。2)后來黃河變成什么樣了?
。3)黃河發生變化的原因是什么?
。4)怎樣才能治理好黃河?
四、全班交流:
1、第幾自然段寫了變化前的黃河的樣子?【板書:前】
a:(生讀第三自然段)
師:讀了這段話,你的感受是什么?說說你在文字的背后看到了什么?(看到了溫暖適宜的氣候,看到了美麗的自然風光,看到了人們在這里安居樂業、看到了燦爛輝煌的華夏文明……)
b:生:學習了這部分知識后我覺得課文中說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搖籃”指發源地。
c:生:我感受到原來的黃河就象一位美麗溫柔的母親,用自己的乳汁哺育著自己的孩子。
師:說的真好那就讓我們懷著對母親的愛,深情的讀這一段。齊讀。
師:課文通過與淮河流域作比較寫出了黃河變化前的樣子,作者正是用作比較的說明方法,巧妙的寫出了黃河變化前的自然狀況,你們想看一看今日的江淮流域往日的黃河嗎?(想)(播放幻燈片4-10)一邊看一邊想,今日的江淮流域是什么樣的?
。夂驕嘏,森林茂密;河水清澈,土地肥沃)
師:美嗎?(美)(出示幻燈片11)原來的黃河就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搖籃。(板書:搖籃)
2、師:原來的黃河是這樣的美,我們的祖先才選擇在這里生息繁衍,所以我們才稱它為母親河,那么黃河又發生了哪些變化呢?請同學們默讀課文1—5段,想想黃河發生了那些變化?
(預設:“黃河在近2000年……苦難”) 【板書:后】
a:課文第一自然段列出了黃河泛濫的具體數字(2000年、1500多次、26次)列數字是常見的說明方法,這不僅僅是一些數字,從這些數字中我仿佛看到了(黃河兩岸的人民在洪水中掙扎,看到了他們家破人亡,聽到了孩子的哭號)
b:這些數字的背后分明是黃河泛濫地區人民的血淚。
3、師:2000年1500多次,改道26次,多么驚人的數字,黃河每次決口改道都會給兩岸人民帶來巨大的損失,深重的災難,在這里,作者用了“2000年、1500次,改道26次”這種列數字的方法讓我們具體而深刻地感受到了黃河帶給人們的災難,這些可怕的數字深深地刺痛了我們的心。(出示幻燈片12)再來讀這段話 “黃河在近2000年……深重的苦難!
師:不到兩千年就泛濫了一千五百多次,不到兩年就是一次災難。人們還沒有從第一年的災難中恢復過來,又面臨新的災難,人們怎能不叫苦不迭呢?母親河成了禍河,搖籃成了憂患。(板書:禍河)
4、師:你還從哪些句子可以看出黃河變壞了?
。A設:“黃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下游河道中!保ǔ鍪净脽羝13)
師:找得很準確,在這一段文字中,作者列舉了很多數字:16億噸、12億噸、4億噸,具體而形象地說明了泥沙大,作者運用了哪種說明方法?(列數字)
師:對,唐代劉禹錫也曾用“九曲黃河萬里沙“的詩句來說明黃河含沙量大。請男同學一起把這個句子讀一遍。
5、師:黃河還發生了哪些變化?
(預設:問題就出在這4億噸……懸河。)
師:也就是說黃河變成了懸河,那么,什么是懸河呢?(出示幻燈片14)解釋:河床高于地面,遠遠看去就像懸在地上一樣,故稱懸河。
這些觸目驚心的數據怎能不讓我們心痛。我們不禁要大聲問:黃河變成這樣,這是為什么?
6、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一讀第六自然段,找出黃河變化的原因。
(生讀出課文中兩方面的原因。)(出示幻燈片15女生齊讀、16男生齊讀)(板書:自然 社會)。
師:有人認為黃河的變化變化是自然造成的,也有人說是人類的破壞造成的。你怎么看這兩個原因?這兩個原因之間有什么關系呢?
a:生:我認為是人類的破壞造成的,人們“無限制”的開墾,想怎么干就怎么干。自然氣候我們無法改變,但是我們可以改造自然環境,使它向好的方面發展。但是人禍是不能饒恕的。
b:這種人為的破壞太嚴重了,4億噸泥沙,一輛大卡車裝4噸。要一億輛這樣的卡車,這些數據觸目驚心。
師:人們為什么要這樣做呢?
c:因為窮。(指名讀第六段最后兩句)
師:你覺得這些人是些什么樣的人?
d:愚昧的人,正是這些人為的破壞加劇了生態環境的惡化,再加上天災造成的水土流失,現在的黃河滿目創傷已經無力哺育她的兒女。
師:最后這一句用什么語氣讀,(傷心、憤怒)誰再讀讀。指名讀(2、3名)
7、師:許多曾經輝煌燦爛的大河文明,由于人為的破壞而今已經衰敗,曾經高高屹立的巴比倫城已經蕩然無存,我們決不能讓黃河也這樣,我們應該怎么辦?
8、生齊讀課文最后一自然段。
師:新中國成立后,科學家們為治理黃河設計了那些方案?(生回答、板書:治理方案出示幻燈片17)這些方案可以防止水土流失,達到根治黃河的目的。這么多方法,課文中用了一個詞“數管齊下”其中都圍繞著治黃的關鍵“管住泥沙”。治理黃河的希望和夢想終將實現(出示幻燈片18)。
師:學習了這一課你有什么感受呢?
生:有歡樂、有憂傷、有自豪、有憤怒,也有自責和反思,更有希望與夢想。
六:總結:
一堂《黃河是怎樣變化的》讓我們看到了黃河的過去和現在,我們的情感也隨之跌宕起伏,有歡樂、有憂傷、有自豪、有憤怒,也有自責和反思,更有希望與夢想。讓我們再靜靜的看看壯麗的黃河,讓我們和母親河一起跳動。(播放鏈接3)
七、板書設計;
搖籃 禍河
。ㄇ埃 (后)
原因
自然 社會
治理方案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考點練兵 篇6
教學目的
1、朗讀課文,認識8個生字。
2、了解黃河發生變化的過程和原因,從中受到啟示,培養學生保護大自然的意識。
3、搜集黃河資料,激發學生保護母親河的社會責任感。
教學重點、難點
了解黃河演變的過程和變化的原因。
教學準備
1、學生查字典理解詞語,查找與黃河有關的資料。
2、課件,教學資源(兩段視頻)
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情境導入
1、人們都說,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對于黃河,你有哪些了解?交流所查的資料。
2、老師備課的時候,也準備了一些資料,請大家欣賞。
。úシ劈S河流域近年來實景錄像,《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黃河與我國其他河流相比,有著顯著的特點”開始。)
是什么原因導致黃河從“中華民族的搖籃”變為“中華民族憂患”呢?
3、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課前我們預習過課文,請大家瀏覽一遍課文,找一找哪個段落介紹了黃河變化的原因。第1——5、第7自然段又講了什么呢?把握文章結構。
。ǖ1——5自然段 黃河的變化
第6自然段 變化的原因
第7自然段 治理黃河)
3、檢查學習情況
課文中出現的生字你能認識嗎?
。ㄆ聊怀鍪旧 詞語)
禍 乃 侵 蝕 墾 畝 營 扣
三、自主學習,理解課文
第一部分 黃河發生了哪些變化
1、快速默讀第1——5自然段,看黃河發生了哪些變化。再與同學交流一下。
2、作者運用了擬人的手法,把黃河當作人來寫,概括了黃河的變化,你能找到這個句子嗎?
3、讀句子,理解“叫苦不迭”。
。ㄆ聊怀鍪尽翱墒牵髞睃S河變了,它變得兇猛暴烈起來,折騰得兩岸百姓叫苦不迭!保
第二部分 變化的原因
1、認真默讀課文第五自然段,邊讀邊思考:
(1)哪些原因導致黃河發生了變化?把相關的句子畫出來。
。2)這些原因有什么關系?
2、小組內交流,相互補充,完成作業一。
黃河
變化的
原因
自然
原因
秦朝后,黃土高原暴雨集中,
黃土結構松散,造成水土流失。
社會
原因
人口迅速增長,無限制開墾放牧,
破壞了植被,水土流失更嚴重。
3、各小組推薦代表在全班交流學習情況。
老師概括:水土流失和人口增長是造成黃河變化的主要原因。(板書)
它們之間有什么關系呢?
指導朗讀“更嚴重的是……因而黃河決口、改道的次數也就越來越多。”
體會水土流失和亂墾濫伐的惡性循環,從而給人類帶來了災難。
4、老師總結水土流失導致多開墾荒地,而開墾荒地又導致更嚴重的水土流失。
而人口的增長也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一個主要因素。母親河也在向我們發出了緊急求救信號,那么,我們應該如何保護好黃河呢?
第三部分
1、快速默讀第7自然段,思考治理黃河的關鍵和措施分別是什么?
2、學生邊讀邊畫,指名回答。
治理黃河的
關鍵
把泥沙管住
治理黃河的方案措施
林牧為主;保護好森林資源;合理規劃利用土地;大量修筑水利工程。
三、知識拓展
1、其實,保護母親河,不僅僅是管住泥沙。請大家看屏幕。
2、我們從黃河的變化中應吸取怎樣的教訓?
引導學生回顧九八年長江、嫩江、松花江特大洪災造成的危害。
3、你讀了這篇文章后想說些什么,又想做些什么?人們要保護好環境,否則就會受到大自然的懲罰。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考點練兵 篇7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黃河素稱中華民族的搖籃。在數千年到數萬年前,黃土高原乃至黃河流域,氣候溫暖,森林茂密,土地肥沃,自然條件是很好的,尤其是下游一帶自然條件更好,可以與今日的江淮流域媲美。那么,有的同學不禁要問:曾經被譽為“中華民族搖籃”的黃河怎么會變成“中華民族的憂患”呢?今天,我們就帶著這個問題,一起研讀《黃河是怎樣變化的》。
二、整體感知課文:
1、看課文,聽錄音。
要求:聽后,想一想:課文主要講了什么? 2、學生聽后,思考討論作答。
二、自主、合作學習課文。 學習提示:
1、學習時,要基本完成下列問題:
①利用資源庫或其它方式,理解不懂的詞語。
、邳S河是怎樣變化的?
③黃河變化的兩個原因是是什么?它們之間的關系怎樣?
④科學家設計的治理黃河的方案是什么?
、蔹S河的變化給我們怎樣的教訓?
2、如有解決不了的問題,請把它記錄下來。
三、匯報學習效果:
1、通過自主合作學習,你從課文中,讀懂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在學習的過程中,還有哪些解決不了的困難?
四、歸類梳理問題:
1、老師把學生的問題歸類梳理,然后鏈接到網頁教案上,再次激發學生合作解決。
2、學生自主發表對問題的見解;老師及時肯定、鼓勵、引導、糾正。
五、作業: 思考題:由黃河的變化所想到的。
第二課時
一、展示相關資料: 展示通過因特網、圖書、音像等渠道,查閱有關黃河變化的資料。
二、課文延伸:
1、 回顧課文:用自己喜歡的形式把課文瀏覽一遍。
2、 讀寫結合:學習課文后,有什么體會,在留言板上發表自己的想法。由“黃河的變化” 所想到的?凑l的創新思維新奇,文筆流暢,打字速度快。
參考題目:
(1)黃河的吶喊
。2)50年后的黃河
(3)我為黃河獻良策
3、 作品展現。
三、課堂總結:
同學們,這一課我們已經學完了。從課文中,我們知道了黃河的變化以及它變化的原因,懂得了保護自然環境、保護綠色植被的重要意義。從課外,我們也了解到許許多多與黃河相關的知識。
四、作業:
把自己的作品精心雕琢,給它找個歸宿。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考點練兵 篇8
一、教學目標
1.了解黃河演變的過程和變化的原因,培養學生保護大自然的意識。
2.理清課文脈絡,給課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3.了解黃河的變化給人們的教訓。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教學重點
1.了解黃河演變的過程和變化的原因,培養學生保護大自然的意識。
2.了解黃河的變化給人們的教訓。
三、教學時間一課時
四、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黃河,我國第二大河。我們的祖先很早很早以前就生活在黃河流域,黃河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墒呛芏嗄暌詠,黃河也給兩岸人民帶來了災難。我們這篇課文記述的就是黃河變化的情況。學習了這篇課文,我相信同學們都會感到保護大自然,保護我們的生存環境是何等重要。
。ǘ┏踝x課文,了解內容,畫出有難度的字、詞、句,借助字典,或聯系上下文理解。
1.讀準字音,分辨字形。
有些字不是生字,但讀音容易出現錯誤,這樣的字應反復強調。
“域”字應讀“yù”,不能讀“huò”;
“衍”字應讀“yǎn”,不能讀“yán”;
“構”字應讀“gòu”,不能讀“gǒu”;
“蝕”字應讀“shí”,不能讀“sh9”;
“耕”字應讀“gēng”,不能讀“gēn”;
“頻”字應讀“pín”,不能讀“píng”;
“擇”字應讀“zé”,不能讀“zhái”。
還有一些字形相近,在書寫過程中很容易誤寫。因此,這樣的字應該放在一起,按音、形、義區別組詞。
禍(禍害)擇(選擇)衍(繁衍)
鍋(鍋蓋)譯(譯文)銜(銜接)
沃(沃土)噸(千噸)迭(更迭)
躍(跳躍)頓(頓時)跌(跌倒)
蝕(腐蝕)構(結構)域(地域)
濁(渾濁)鉤(魚鉤)或(或者)
2.解釋詞語,為理解課文內容做準備。
搖籃:指發源地。
不禁:抑制不住。
高原:海拔較高、地形起伏較小的大片土地。
叫苦不迭:不停地叫苦。
生息繁衍:生活、養育后代。
憂患:困苦患難。
流域:一個水系的干流和支流所流過的整個地區。
河道:河水流經的路線,通常指能通航的河。
河床:河流兩岸之間容水的部分,也叫河槽或河身。
植被:覆蓋在某一個地區地面上、具有一定密度的許多植物的總和。
水土流失:土地表面的肥沃土壤被水沖走或被風刮走。
關鍵:對情況起決定作用的因素。
懸河:河床高于地平面,遠遠看去好像懸掛在空中,故稱懸河。
。ㄈ├砬褰Y構,分段、概括段意。
全文共七個自然段,可以分為四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概括地講黃河給兩岸人民帶來苦難。
第二段(第2、3自然段)主要講黃河為什么是中華民族的搖籃。
第三段(第4~6自然段)這是課文的重點段,主要講黃河變化的原因。
第四段(最后一個自然段)講的是科學家設計的治理黃河的方案。
。ㄋ模┙Y合思考題,學習課文。
這是一篇閱讀課文,教師要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學習,但要給予適當的提示和指導。
課后思考題比較全面地概括了課文的內容。因此學生通過自學把這些問題解決了,也就理解了本課的主要內容,完成了學習任務。
課文一開始講:“人們都說,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薄皳u籃”指什么?
。ā皳u籃”指發源地。)
從這里可以看出黃河對于中華民族的發展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墒,黃河真的使中華民族幸福安寧嗎?沒有,請同學們齊讀第一段,記住黃河近兩千年間的表現。
齊讀課文,激發學生了解黃河的積極性。
過去的“搖籃”是什么樣的呢?
。ㄗ匀粭l件很好,氣候溫暖,森林茂密,土地肥沃。)
板書:搖籃氣候溫暖
森林茂密土地肥沃
生息繁衍
因此我們的祖先就選擇了這里生息繁衍!翱墒牵髞睃S河變了”。請同學仔細讀書,認真地想一想:黃河為什么變了,從兩個方面找一找原因,再說一說這些原因之間的關系。
(黃河無數次地給兩岸百姓造成苦難,成為了中華民族的憂患。)
板書:憂患
。S河變化的原因有兩個:一是黃土高原氣候轉寒,暴雨集中;二是人口迅速增長,無限制地開墾放牧,使森林毀滅,草原破壞,綠色的植被遭到嚴重破壞,引起了嚴重的水土流失。幾個因素相互作用,使大量泥沙進入黃河,堵塞河道。因此,黃河中的泥沙越積越多,以至黃河決口、改道的次數越來越頻繁。從這里可以看出黃河發生變化的兩個原因是相輔相成,互相作用的關系。)
板書:氣候轉寒暴雨集中
植被破壞水土流失
科學家為此做了很多工作,要解決黃河給人民帶來的“憂患”,科學家為治理黃河設計了什么方案呢?請同學繼續自學第四段,同桌可以商量一下,然后說一說。
。ㄒ驗辄S河流域水土流失嚴重,使黃河含沙量加大,泥沙沉積在下游的河道中,水流不暢,洪水季,就容易造成下游堤壩決口或改道。因此,治理黃河的關鍵是把泥沙管住?茖W家針對這一情況設計的治理黃河的方案是:一,黃土高原應堅持牧、林為主的經營方向;二,一定要保護好森林資源,使失去的植被盡快恢復;三,合理地規劃利用土地;四,大量修筑水利工程。這樣才能防止水土流失,達到根治黃河的目的。)
板書:牧林為主保護資源
規劃用地修筑水利
。ㄎ澹┙M織學生討論,聯系生活實際談一談黃河變化的教訓及自己學習了這篇課文受到的啟發。
學生可以舉生活中的實際例子談談自然環境對人類生活的影響,也可以從黃河的變化談人類應接受什么教訓。通過討論,提高學生們對保護大自然,保護環境的認識。
。S河的變化給人類的教訓是:一定要保護森林資源,保護綠色的植被,保護大自然的生態平衡,合理規劃利用土地,同時還要大量修筑水利工程,防止水土流失。)
。┛偨Y全文。
早在遠古時代,中華民族就生息繁衍在黃河流域,因為這里氣候溫暖、森林茂密、土地肥沃,可是因為氣候轉寒、暴雨集中、人口增長、水土流失,使黃河多次決堤,給兩岸人民帶來了憂患。科學家為此設計了牧林為主、保護資源、規劃用地、修筑水利的治理黃河的計劃,這樣數管齊下,一定能防止水土流失,黃河變好的夢想一定能成為現實。
板書:治理
【板書設計】
【小資料】
黃河
我國第二大河,上源卡日曲出自青海省巴顏喀拉山脈各姿各雅山麓,東流經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陜西、山西、河南等省區,在山東省北部入渤海。全長5464公里,流域面積75。24萬平方公里,有洮河、湟河、無定河、汾河、渭河、洛河、沁河等支流。內蒙古自治區托克托縣河口鎮以上為上游,流經高原峽谷,水流較清;河口至河南省孟津為中游,穿行黃土高坡,含沙量增大,水色渾黃;孟津以下為下游,流入華北平原,水流緩慢,泥沙淤積,兩岸筑有大堤,成為高出地面的“地上河”。
黃河汛期洪水暴漲,解放前經常泛濫,歷史較大改道有26次。1938年國民黨軍隊炸開花園口大堤,造成人為改道,使豫東、皖北、蘇北部分地區成為“黃泛區”,受災人口達1250萬。解放后在上、中游除進行水土保持工作外,先后興建了三門峽、青銅峽水利樞紐工程和劉家峽水電站等;在下游修建、加固了1800公里的河堤,修建了人民勝利渠等工程,引黃河水,灌溉農田,綜合利用黃河水利資源。從1949年以來曾受洪水多次威脅,但都未成災。沿河重要城市有蘭州、包頭、鄭州、濟南等。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考點練兵 篇9
佚名
。ㄒ唬﹦撛O情境導入 ,提出讀寫要求。
1、播放影像資料,回顧課文主要內容。
觀看影像資料后,指名回答課文主要內容。
教師板書:災難搖籃原因治理
2、復習電子文稿制作方法,提出讀寫要求。
指名回答電子文稿的制作方法,教師相機投影:
一、篩選、下載資料;
二、整理、編輯資料;
三、完成并存盤;
四、展示、介紹電子文稿。
然后教師提出讀寫要求,要求學生選定主題后,在與電子資料庫的對話中閱讀、篩選有關資料,進行資料重組,制作出一個圖文并茂、聲形并茂的電子文稿,實現閱讀與寫作的一體化。
。ǘz索閱讀資料,協商制作文稿。
1、分組選擇主題,自主查閱,篩選資料;
2、分組協商討論,進行探究學習;
3、教師監控學習過程,開展個別化教學;
4、分組完成電子文稿的制作。
。ㄈ┓纸M匯報展示,指導評議修改。
1、學生分組匯報,展示電子文稿;
2、教師相機引導學生從篩選文本、音頻、視頻資料,圍繞主題重組資料,推敲文稿結構、語句、版面設計等方面進行評議修改;
(四)引導學生總結,升華學習體會。
總結本課的收獲,并希望學生對電腦的學習,為讀寫一體化打下更堅實的基礎。
教學設計思想: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人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方式已不可回避地面臨著挑戰與變革,就我們的閱讀與寫作而言,其變革更為巨大。當代信息技術所導致的閱讀方式變革突出表現在:從文本閱讀走向超文本閱讀;從單純的閱讀文字發展到多媒體電子讀物;在同電子資料對話中的高效率檢索式閱讀。
對傳統寫作方式和寫作教育的挑戰突出表現為:從手寫走向鍵盤輸入、鼠標輸入、掃描輸入、語音輸入;圖文并茂,聲形并茂的多媒體寫作方式;超文本結構的構思與寫作;在與電子資料庫對話中閱讀與寫作的一體化。
為順應時代的發展,我們的教育教學從教學模式到師生關系到教學手段和組織形式都必然進行一系列的變革。為此,我們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進行一些大膽的探索!饵S河是怎樣變化的》一課的活動課教學就是我們這種實驗探索中的一次嘗試。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是一篇閱讀課文,介紹了黃河變化的原因,教育人們要保護好環境,否則就會受到大自然的處罰。課文圍繞“黃河是怎樣變化的”講了四個方面的內容:災難、搖籃、原因和治理。課文就黃河變化的前因、后果及相關知識點到即止,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意猶未盡。因此,我們抓住學生余興未了這一時機,將課堂教學的內容向課外、向校外、向社會這個廣闊的天地延伸、拓展,同時為了充分體現信息技術時代閱讀寫作方式的開放、靈活、高效等特點,我們設計了這樣一個語文實踐活動:制作了一個存有黃河視點、防汛、水文源頭、治理黃河和黃河風情等內容的,包括文本、音頻、視頻、靜畫等多種形式的電子資料庫,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認識水平,我主要選用“自學探究”式教學方法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協作學習,從中學會方法、獲取信息資料,在與電子資料庫的對話過程中,通過快速檢索資料,學習面對未來信息社會中大量的信息,能夠迅速檢索、篩選處理信息所需要的信息資料,使學生充分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創新意識。在整個教學過程 中,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學習交流的組織者,學習興趣的激勵者。
開課時,我就提出了讀寫一體要求——自主檢索閱讀資料,完成一個圖文并茂的有聲有色的電子文稿。有了這個富于創造性的學習任務,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給激發出來了,我抓住時機指導學生理清課文的框架,引導學生圍繞主題自主構建讀寫框架,再打開資料庫,逐段進入學習資源、小學部、語文、四年級、黃河,然后通過“關鍵字檢索”窗口輸入關鍵詞語,如“黃河”、“泥沙”等,幾秒種后,電腦就在通讀資料庫中所有信息的基礎上,篩選出相關資料,供你閱讀。各小組再根據各自的選題,抓住聯系,利用鍵盤、鼠標輸入等方法協作完成一個圖文并茂的電子文稿,雖然文稿內容主要是由資料庫中下載的文字,圖片或者是影音資料組合成的,但其文本結構是前所未有的,因而屬于學生們的“創作”成果,這種讀者與資料庫之間的人機對話,顯然是信息社會中一種極其重要的閱讀——寫作能力。
各組再選派代表介紹并展示各自的電子文稿,每組介紹、演示完畢,其他同學提出修改、完善意見,修改完,再把各小組的電子文稿組合成一篇完整的圖文并茂的文稿。
這樣的教學設計,實質上就是在嘗試將信息技術課與學科教學進行整合。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考點練兵 篇10
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把握課文主要內容。了解黃河的過去和現在,知道黃河變化的原因及其內在的聯系,從中受到啟示,培養保護大自然的意識。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體會重點語句。
3、收集有關黃河的資料,激發保護母親河的社會責任感。
教學的重點:了解黃河的變化過程
教學的難點:理解造成黃河變化的原因
一、揭示課題
1、(板書“河”)生齊讀。有水的地方就有生命,河流哺育了人類。中華民族燦爛的五千年文明也源自一條大河。(板書:“黃河”)請同學們充分有感情的朗讀這個詞。
2、老師聽出一種特殊的感情,一種發自內心的自豪。黃河從青藏高原的巴顏喀拉山北麓發源,向東流過一座黃土高原以后,就變成了一條黃色的泥河。同學們請看(播放鏈接1)這就是黃河。(出示幻燈片2)面對滔滔千里,滾滾東去的黃河,你們想知道些什么呢?
3、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究一篇寫黃河的課文,(板書并齊讀課題——“黃河是怎樣變化的”)你想強調哪一個詞?(生答:變化、怎樣)同學們再試著讀一遍。讀了課題你最想知道什么?
(生答,師板書:前、后、原因)
二、速讀課文概括主要內容
1、下面我們一起來看課文(播放課文朗讀),讀完后能用抓住文中的關鍵詞語的方法說說課文寫了什么?
2、誰來說說課文寫了什么?引導學生用一句話概括課文。
生答: 原來——搖籃
后來——憂患
原因——水土流失
治理——管住泥沙
三、再次讀文:
師:現在請同學們默讀閱讀提示和課文,看一看還有哪些問題你不能解決?(學生默讀)
師:誰有不能解決的問題?(原來的黃河是什么樣的?)
師:你的問題提得很好,也很有價值,能夠圍繞課文的主要內容來提問,還有問題嗎?
師:你也很會學習,能抓住課文的重、難點進行提問,還有嗎?
師:你真是個有愛心的好孩子,知道保護環境,希望你能為治理黃河提出一點合理化的建議。
師:(出示幻燈片)下面我們就以課文中這四方面的內容為主題,采用小組合作研究的方式來學習研究。大家可以先從你感興趣的角度確定研究的主題。
(1)黃河原來是什么樣的?
(2)后來黃河變成什么樣了?
(3)黃河發生變化的原因是什么?
(4)怎樣才能治理好黃河?
四、全班交流:
1、第幾自然段寫了變化前的黃河的樣子?【板書:前】
A:(生讀第三自然段)
師:讀了這段話,你的感受是什么?說說你在文字的背后看到了什么?(看到了溫暖適宜的氣候,看到了美麗的自然風光,看到了人們在這里安居樂業、看到了燦爛輝煌的華夏文明……)
師:說的真好那就讓我們懷著對母親的愛,深情的讀這一段。齊讀。
師:課文通過與淮河流域作比較寫出了黃河變化前的樣子,作者正是用作比較的說明方法,巧妙的寫出了黃河變化前的自然狀況,你們想看一看今日的江淮流域往日的黃河嗎?(想)(播放幻燈片4-10)一邊看一邊想,今日的江淮流域是什么樣的?
(氣候溫暖,森林茂密;河水清澈,土地肥沃)
師:美嗎?(美)(出示幻燈片11)原來的黃河就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搖籃。(板書:搖籃)
2、師:原來的黃河是這樣的美,我們的祖先才選擇在這里生息繁衍,所以我們才稱它為母親河,那么黃河又發生了哪些變化呢?請同學們默讀課文1—5段,想想黃河發生了那些變化?
(預設:“黃河在近20xx年……苦難”) 【板書:后】
A:課文第一自然段列出了黃河泛濫的具體數字(20xx年、1500多次、26次)列數字是常見的說明方法,這不僅僅是一些數字,從這些數字中我仿佛看到了(黃河兩岸的人民在洪水中掙扎,看到了他們家破人亡,聽到了孩子的哭號)
B:這些數字的背后分明是黃河泛濫地區人民的血淚。
3、師:20xx年1500多次,改道26次,多么驚人的數字,黃河每次決口改道都會給兩岸人民帶來巨大的損失,深重的災難,在這里,作者用了“20xx年、1500次,改道26次”這種列數字的方法讓我們具體而深刻地感受到了黃河帶給人們的災難,這些可怕的數字深深地刺痛了我們的心。(出示幻燈片12)再來讀這段話 “黃河在近20xx年……深重的苦難!
師:不到兩千年就泛濫了一千五百多次,不到兩年就是一次災難。人們還沒有從第一年的災難中恢復過來,又面臨新的災難,人們怎能不叫苦不迭呢?母親河成了禍河,搖籃成了憂患。(板書:禍河)
4、師:你還從哪些句子可以看出黃河變壞了?
(預設:“黃河是世界上含沙量的河……下游河道中!(出示幻燈片13)
師:找得很準確,在這一段文字中,作者列舉了很多數字:16億噸、12億噸、4億噸,具體而形象地說明了泥沙大,作者運用了哪種說明方法?(列數字)
師:對,唐代劉禹錫也曾用“九曲黃河萬里沙“的詩句來說明黃河含沙量大。請男同學一起把這個句子讀一遍。
5、師:黃河還發生了哪些變化?
(預設:問題就出在這4億噸……懸河。)
師:也就是說黃河變成了懸河,那么,什么是懸河呢?(出示幻燈片14)解釋:河床高于地面,遠遠看去就像懸在地上一樣,故稱懸河。
這些觸目驚心的數據怎能不讓我們心痛。我們不禁要大聲問:黃河變成這樣,這是為什么?
6、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一讀第六自然段,找出黃河變化的原因。
(生讀出課文中兩方面的原因。)(出示幻燈片15女生齊讀、16男生齊讀)(板書:自然 社會)。
師:有人認為黃河的變化變化是自然造成的,也有人說是人類的破壞造成的。你怎么看這兩個原因?這兩個原因之間有什么關系呢?
A:生:我認為是人類的破壞造成的,人們“無限制”的開墾,想怎么干就怎么干。自然氣候我們無法改變,但是我們可以改造自然環境,使它向好的方面發展。但是人禍是不能饒恕的。
B:這種人為的破壞太嚴重了,4億噸泥沙,一輛大卡車裝4噸。要一億輛這樣的卡車,這些數據觸目驚心。
師:人們為什么要這樣做呢?
C:因為窮。(指名讀第六段最后兩句)
師:你覺得這些人是些什么樣的人?
D:愚昧的人,正是這些人為的破壞加劇了生態環境的惡化,再加上天災造成的水土流失,現在的黃河滿目創傷已經無力哺育她的兒女。
師:最后這一句用什么語氣讀,(傷心、憤怒)誰再讀讀。指名讀(2、3名)
7、師:許多曾經輝煌燦爛的大河文明,由于人為的破壞而今已經衰敗,曾經高高屹立的巴比倫城已經蕩然無存,我們決不能讓黃河也這樣,我們應該怎么辦?
8、生齊讀課文最后一自然段。
師:新中國成立后,科學家們為治理黃河設計了那些方案?(生回答、板書:治理方案出示幻燈片17)這些方案可以防止水土流失,達到根治黃河的目的。這么多方法,課文中用了一個詞“數管齊下”其中都圍繞著治黃的關鍵“管住泥沙”。治理黃河的希望和夢想終將實現(出示幻燈片18)。
師:學習了這一課你有什么感受呢?
生:有歡樂、有憂傷、有自豪、有憤怒,也有自責和反思,更有希望與夢想。
五:總結:
一堂《黃河是怎樣變化的》讓我們看到了黃河的過去和現在,我們的情感也隨之跌宕起伏,有歡樂、有憂傷、有自豪、有憤怒,也有自責和反思,更有希望與夢想。讓我們再靜靜的看看壯麗的黃河,讓我們和母親河一起跳動。(播放視頻)
六、板書設計
搖籃 禍河
(前) (后)
原因
自然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考點練兵 篇11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1.認識8個生字:禍,乃,侵,蝕,墾,畝,營,扣。
2.聯系上下文明白這些次詞語的意思:折騰,憂患,生息繁衍,叫苦不迭,河床,頻繁,經營,不折不扣。
3.朗讀課文,把握課文內容.
預習要求:1.讀熟課文,讀準字音,畫出生字和不理解的詞語,不會的可以借助工具書,小組內同學互助,理解詞語必須聯系課文,可以用多種方法(近義詞,反義詞,字義串聯,聯系語境等方法)。
2.把8個生字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記住,并會注音,會組幾個詞。
3.讀課文,并思考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用自己的話敘述)
導學流程:一:用自己的方式導入課堂。
二:組內自讀課文(用自己喜歡的方式)
1.組內可以交流生字,并派一名同學把生字寫在黑板上并注上拼音(同組合作不出錯,別的組可以糾錯。利用加減分的方式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學生自由發言,說出你記字的
好方法,自由組詞。
2.每組同學把詞語展示在黑板上(比賽哪組寫得又好又快,又準確。方法同上。)學生聯系文章自由解詞。
3.師生共同評出今天的字詞明星組。(根據分數)
三:感知課文:
1.分組朗讀課文,學生用自己的話敘述課文主要內容。
2.小結本節,布置下節課的預習內容。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導學案2
學習目標:1.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了解黃河發生變化的過程,原因。
2.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激發保護母親河的責任感。
預習內容:1.黃河原來是什么的樣子?(從文中摘錄,找答案)
2.黃河后來又是什么樣子?(從文中摘錄,找答案)
3.變化的原因是什么?
4.給人們帶來什么樣的影響和災難?
5.本文用到多種說明方法,請你從文中找出用到列數字,舉例子,作比較說明方法的句子,和利用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的句子。(此題在課文中劃出,注明)
6.科學家為黃河設計的治理方案是什么?你有什么好方法嗎?我們小學生為環保該怎么做?(每人寫一句關于環保的宣傳語。
課堂流程:一.師簡單導入課文
二.學生組內交流預習內容。
三.學生逐段朗讀課文(展示比賽讀),以段為單位,學生自主提出疑問,自主回答,師生共議。
四.小組內討論我們為治理黃河該怎么做?(組內選出代表回答)
五.為環保寫出環保宣傳語。(展示)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考點練兵 篇12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個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 因而在義務教育《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了一個語文學習活動的全新理念: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同時,隨著當今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教育各界都在積極探索信息技術如何與課程教學整合,身為一名一線的小學語文教師,我也在不斷的實踐著如何在網絡環境下進行小學語文研究性(探究性)學習,下面就以《黃河是怎樣變化的》一課教學設計,談談自己的幾點想法。
一、創設問題情境,提出研究問題
問題是研究學習的核心,是凝聚、匯集、激活學生知識技能的“觸發點”,它更依賴于學生對現實生活的感悟、把握和理解。作為語文學科不同于其他學科,有些課文內容不是學生能直接面對的現實生活,這就需要我們充分利用網絡技術去創設一個基于問題的情境。
1、制作網絡教材,創設問題情境:
在教學《黃河是怎樣變化的》時,我把與課文有關的黃河資料用網頁的形式制作成為網絡教材。那么,在網絡教材中怎樣創設一個基于問題的情境呢?我把課文內容與黃河的資料進行鏈接,如“黃河綜述”、“燦爛文化”、“黃河變化”、“治河之道”等,只需在這些詞語上輕輕一點,就進入集文字、圖片、影片于一體的豐富的網頁中。學生通過網絡教材的閱讀,能夠在了解與黃河有關的所有知識,把課文內容與現實生活通過網絡技術聯系起來,從而創造出足以讓學生提出問題的情境。
2、結合資料初讀,提出研究問題: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痹凇饵S河是怎樣變化的》的教學中,我讓學生通過網絡教材初讀課文,在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讀懂課文主要內容的基礎上結合網絡資料對課文的題目和內容提出自己的問題。學生初讀課文后提出了一大堆的問題,教師對學生提出的問題要及時給予肯定,并從中篩選一些有價值的問題供學生在課堂上研究。如黃河以前是中華民族的“搖籃”,而今又成了“禍河”,它到底發生了什么變化?黃河發生變化的原因是什么?人們是怎樣治理黃河的?等等,對于學生提出的其他問題可引導學生課后進一步研究。
3、提供研究場所,合作探究問題:
建構主義認為,學生要想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最好的辦法是讓學生到現實世界的真實環境中去感受,去體驗,而不是僅僅聆聽老師對這種經驗的介紹和講解。在《黃河是怎樣變化的》的教學中,我為學生進一步研究問題、伙伴間的合作學習提供一個便于研究的場所,通過網絡教室、教學網絡、網絡教材等構建一個研究的平臺,實現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進行交流,促進學生之間相互啟發、相互影響,從而解決學生提出的問題。
4、自主合作學習,深入探究問題:
學生有了問題,不是由教師直接告訴學生應當如何去解決,而是由教師向學生提供解決問題的有關資料,引導學生自己去解決。在《黃河是怎樣變化的》的教學中,我讓學生圍繞自己研究的問題去朗讀課文,利用網絡教材提供的圖片、影片、文字資料自己去解決這些問題。當代信息技術導致我們閱讀方式也發生了變革:從單純閱讀文字發展到多媒體電子閱讀,從抽象化的文字擴展為圖片、聲音、動畫、影片,這就是信息時代“超媒體”閱讀。在制作《黃河是怎樣變化的》網絡教材中,我通過采集、編輯制作了“黃河圖庫”、“泥沙流失”、“當今黃河”、“黃河災難”等影片,生動的畫面、優美的音樂,把學生帶進真實的生活場景。我還搜集了大量的黃河風光、古跡遺址、風土民情的圖片,讓學生對照圖片閱讀課文,感受課文,理解課文。另外,在網絡教材中,我整理了大量的文字資料,有著名詩人吟詠黃河的詩篇,有黃河的歷史、傳說、典故、風俗等人文景觀,有對黃河災難的具體說明,及治理黃河的舉措……這種“超媒體”的閱讀方式,使閱讀與感受、體驗結合在一起,將閱讀的觸角伸向更廣袤的空間,便于學生去探索解決問題。在這個教學環節中,著力培養學生利用網絡教材提供的資料閱讀課文、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虛擬生活空間,架設展示平臺
學生在現實生活中要想把自己的想法和作品展示、發表出來,會受到時間、空間和途徑的制約,而用信息技術給學生虛擬一個展示自己的生活空間就比較容易了。這種通過網絡信息技術展示學生自己的研究成果,不僅可以促進研究學習的深入,而且可以滿足學生展示自己的需求,提高學生研究學習的自信心與積極性。
1、虛擬生活空間,激發創造情感:
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新意識是信息時代語文教學的核心。我在《黃河是怎樣變化的》網絡教材中設置了“黃河論壇室”這個欄目,教學中先通過“黃河論壇室”激發學生的創造情緒:“通過網絡教材《黃河是怎樣變化的》的學習,你是否已被黃河著驚天動地的變化所震懾了呢?你是否已深深地感受到人們這種肆意破壞環境的危機了呢?你是否已經按捺不住心中的沖動,產生一種強烈的保護欲望了呢?那我們就為黃河寫一則公益廣告吧,讓更多的人都來保護這——我們賴依生存的母親河。請你根據‘創造天地’的提示去研究、去完成。”這種通過信息技術虛擬的生活空間提出研究的問題,對于學生來說是一件非常新鮮的事情,能激發起學生去探究、去完成的激qing。
2、搜集整理資料,汲取內化積淀:
探究能力的培養關鍵是對信息的處理與整合。在《黃河是怎樣變化的》教學中,我把學生要研究的內容(變化、原因、治理)和網絡教材鏈接起來,在小學中年級階段教會學生搜集、整理資料的一般方法:
、拧〈_定自己研究的主題,即研究一個有關黃河的最感興趣的問題,根據主題去廣泛地閱讀有關資料。
、啤∷鸭约盒枰挠嘘P資料并做必要的記錄,可以摘錄原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語言加以概括、整理。
、恰「鶕约貉芯康闹黝}把相關的資料和圖片結合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作品。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學會了利用網絡搜集、整理資料;學會了將資料進行內化積累;學會了將自己的親身體驗與搜集的資料進行整合,從而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培養了學生的創造力。
3、架設展示平臺,鼓勵發表交流: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說”認為“自我實現”是人類最高層次的成就需要與自我理想實現的需要。教學中教師就要給學生架設一個展示的平臺,用網絡教室、教學網絡、網絡教材、互聯網等設施給學生提供一個表現自我、展示自我的天地,讓學生品嘗到自己努力后的成功喜悅。在《黃河是怎樣變化的》教學中,我鼓勵學生展示自己、推銷自己的成果,指導他們利用各種形式進行展示與交流?梢杂米灾苝p(幻燈)的形式向大家展示,可以用朗讀的方式匯報,可以用 email將自己的作品發送給朋友,也可以將作品通過網絡提交給老師,還可以將作品在網絡上發表等。在組織學生交流時,教師要努力給學生營造交流的機會,基于網絡環境下的交流已不再僅僅是面對面的交流,更多的是跨越時空的多種交流形式了。
綜上所述,我真真切切地體會到:基于網絡環境下的語文研究性學習,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人,教師是領航者、組織者。全體師生參與到探索、研究、創造的活動中,實現了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學生與網絡互動,培養了學生積極探索、敢于創造的情感;诰W絡環境下的語文研究性學習,培養了信息時代學生的基本學習技能,如:瀏覽的技能,獲取、過濾、分析、處理信息的技能,交流、溝通的技能,信息發布的技能和網絡參與的技能,為學生將來投身信息化時代進行終身學習,實現可持續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在網絡環境下的語文探究性學習,不僅可以促使教師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的變革,而且可以促使學生轉變原有的學習方式,豐富語文學科的情境、協作、交流與自主探究學習的新內容,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聰明才智與創造潛能,從而有效地提升了學生的語文學習質量、語文學習能力和創新愿望 !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考點練兵 篇13
主要內容提示: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是六年制小學語文第九冊第三單元的一篇閱讀課文。課文介紹了黃河變的過程及變化的原因,告訴人們要保護好環境,否則就會受到大自然的懲罰。
教學要求:
1、了解黃河演變的過程和變化的原因,培養學生保護大自然的意識。
2、了解黃河發生變化給人類怎樣的教訓。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難點:了解黃河演變的過程和變化的原因。
課前準備:收集有關黃河的資料、cai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我們生活在美麗富繞的長江之濱,對我國的第一大河流長江十分熟悉。那么你們對離我們遙遠的中國第二大河流黃河又了解多少呢?課前同學們通過多種途徑收集了大量有關黃河方面的資料。今天老師也收集到了一個有關黃河的資料片,現有就請同學們看一看這個資料片。
放cai課件(黃河由中華民族的搖籃變成一條多災多難的禍河)。
師:好!看完了資料片,請你們談一談對黃河的認識,你認為黃河是一條什么樣的河?
生:我認為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
生:我認為黃河是一條多災多難的禍河。
生:我認為黃河既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又是一條多災多難的禍河。
師:對!你們說得對。黃河既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又是一條多災多難的禍河。那么,黃河又是怎樣由“搖籃”變成“禍河”的呢?今天,我們接著學習第課,黃河是怎樣變化的。(板書課題)
點評:課前由有關黃河資料的cai課件導入,激發了同學們探究性學習的過程中發現問題作作鋪墊。
二、讀課題,提出問題
師:同學們請齊讀課題。
學生齊讀課題。
師:讀了課題后,你想提些什么問題呢?
生:黃河的發源地在哪里,她流經了哪幾個省市?
生:為什么說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板書)
生:為什么說黃河是一條多災多難的禍河?(板書)
生:黃河由中華民族的搖籃變成禍河的原因是什么?(板書)
生:黃河為什么叫黃河?
生:我們應該如何治理黃河?(板書)
生:我們在治理黃河上取得了哪些成就?
點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是探究性學生進行的第一步,這樣做是為確定探究學習目標作準備。
三、確定探究學習目標,協作攻關
1、探究學習目標
師:同學們,剛才你們的問題都提得很好!現在我們就確定這四個問題(已板書的四個問題)為我們這節課探究學習的目標。請你們自由分級任選一兩個感興趣的問題作為重點探究目標,通過閱讀課文并結合手頭上的資料來進行探究學習。
2、學習自由分組討論,協作攻關。(學生自由討論,教師巡視輔導)
點評:課前學生們收集有關黃河的資料,是為探究性學習建立學習包,提供學習資源,這些學習資源為學生在探究學習,協作攻關過程中提供了資源,輔平了道路。
四、交流學習情況,成果共享
師:好!剛才同學們經過激烈的討論,相信已經找到了問題的答案,現在我們就來交流一下學習情況吧!
先來交流第一個問題:為什么說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
生:我從課文第三自然段的這幾句話知道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那時候,黃河流域氣候溫暖,森林茂密,土地肥沃,尤其是下游一帶自然條件更好。因此,我們的祖先才選擇這里生息繁衍。
師:這幾句話,我們應用什么樣的語氣來讀呢?
生:我認為用自豪、驕傲的語氣來讀。
生:我認為用熱愛、贊美的語氣來讀。
師:好,那我們就用自豪、贊美的語氣來讀一讀這兩句話吧!
生:齊讀這兩句話。
師:你們還能不能從手頭上的資料中找一找也能說明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
生:能!
師:那就請你們結合資料來談一談。
生:我是從《新科學十萬個為什么》這本書找到的:“據書本記載,上古時期的黃河流域被繁茂的森林草原所覆蓋,昔日的黃土高原也是郁郁蔥蔥,氣候濕潤,河水清澈,為各種動植物的滋生繁育創造了極好的條件。西周時期,這里森林面積達56萬平方公里,植被覆蓋率高達53%”。這些資料說明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
生:我是從《中國少年百科全書》里查到的:“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考古學家在黃河流域的陜西藍田、山西丁樹等處都發現了猿人化石,在西安半坡發現了母系氏族的遺址。這都證明了從遙遠的古代起,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就已經在黃河流域從事生產和生活!彼哉f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
生:我從《黃河資源網》里找到:“我國古都咸陽長安(現在的西安)、洛陽和開封都位于黃河流域,歷史上北京也在黃河流域。黃河流域有3億多畝肥沃耕地,黃河用自己乳汗哺充分了中華民族!彼哉f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
師:是!一系列的材料證明黃河的確是中華民族的搖籃,是母親河。(板書:搖籃)那么為什么又說她是一條多災多難的禍河呢?下面,我們就來交流第二個問題的學習情況。(為什么說黃河是一條多災多難的禍河?)
生:我從課文的第四自然段知道黃河是一條多災多難的禍河:后來黃河變了,它開始變得兇猛暴烈起來,折騰得兩岸百姓叫苦不迭。黃河成了中華民族的憂患。
生:我從課文的第一自然段中的這句話知道黃河是一條多災多難的禍河:黃河在近2000年音竟決口1500多次,改道26次,給兩岸人民帶來了深重的苦難。
師:這句話我們應該用什么語氣來讀呢?
生:用疼心的語氣來讀。
生:用痛惜的語氣來讀。
師:好!那我們就用疼心、痛惜的語氣來讀一讀這一句話。
生:齊讀“黃河在近2000年……深重的苦難”這句話。
師:好!除了課文中介紹的這些之外,你還能不能從資料中知道黃河是一條多災多難的禍河?
生:能!
生:我的這個資料是從《中國的河流》這本書里找到的:1993年黃河發大水,下游決口漫堤72處,使河北、山東、河南三省67個縣愛災面積達12000平方公里,364萬人流離失所,無家可歸,18000多人被奪去了生命。這說明了黃河是一條多災多難的禍河。
生:我的這個資料是從《黃河資源網》上找到的:1935年,鄭州花園口洪峰流量每秒14900立方米,山東鄄城董莊決口,魯蘇27個縣被淹,341萬人受災,更為駭人聽聞的是1938年,國民政府為了阻止日軍西進,扒開鄭州花園口大堤、豫、皖、蘇3省44個縣被淹,1250萬人受災,死亡89萬人。所以說黃河是一條多災多難的禍河。
生:我的這個資料是從《中國的河流》文本書中找到的:黃河流域也是中國旱災量嚴重的地區之一。從公元前1766年至公元 1944年的3710年間,有歷史記載的旱災有1070次。僅在清朝統治的268年中,就有201次,幾乎年年有旱災。1976~1879年晉、冀、魯、豫4省連續大旱,死亡1300多萬人。所以說黃河是一條多災多難的禍河。
師:是啊,同學們,我們的黃河變了,無數次的洪澇災害、旱災已經折騰得兩岸百姓叫苦不迭,我們的母親河已經成了中華民族的憂患。(板書:禍河)那么她又是怎樣由中華民族的搖籃變成中華民族的憂患的呢?她變化的原因是什么?(板書:原因)接下來我們就來交流討論第三個問題的學習情況。(黃河由中華民族的搖籃變成一條多災多難的禍河的原因是什么?)
生:我從課文的第五自然段知道,黃河變成禍河的根本原因是泥沙多。(生讀第五自然段)。
師:作者在介紹黃河泥沙多的時候運用了什么樣的說明方法?
生:我認為作者運用了列舉數字的說明方法。
師:作者列舉了哪些數字?
生:68倍、16億噸、12億噸、4億噸、3-4米、10以上。
師:列舉了這些數字有什么好處?
生:有力地說明了黃河泥沙多。
生:有充足的理由說明了黃河泥沙多。
師:作者用列舉數字的說明方法告訴了我們,黃河變成禍河的根本原因是泥沙多。那么,你還能不能從手頭上的資料中找出黃河泥多的事例呢?
生:能!
師:好!瑞就請同學們說一說。
生:我的這個資料是從《十萬個為什么》這本書中找到的:“黃河多年平均徑流量560多億立方米,只相當于長江年徑流量的二十分之一,而多年平均輸沙量卻高達 160億噸,接受于長江多年平均輸沙量的4倍,因此成為世界上含泥沙量最大的一條河流。如果把16億噸沙堆成高寬各1米的土堤,可繞地球赤道27周。”這說明黃河的泥沙多。
生:我的這個資料是從《中國少年兒童百科全書》中找到的:黃河不但以“地上懸河”聞名世界,而且還是輸沙量最大的河流,素有 “一碗水,半碗泥”的說法。最大年輸沙量也有16億噸。這些泥沙如果用載重4噸的卡車平裝運,每天運一次,110萬輛卡車運動一年才能運完。這16億噸泥沙中有4億噸沉積在河道中,有12億噸被帶到入海口。結果,入?诿磕晗蚝V型七M3公里。近百年來,黃河在河口推積成一個面積為5400平方公里的三角洲。如果不是渤海不斷下沉,黃河的泥沙早就把7.7萬平方公里的渤海填平了。這說明黃河的泥沙確實很多。
師:是。∫幌盗畜@人的數據說明了黃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那么造成黃河含沙量多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生:我從課文的第6自然段知道黃河含沙量多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自秦朝以后,黃土高原氣溫轉寒,暴雨集中,加上黃土本身結構松散,很容易受侵蝕和崩塌,助長了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進入黃河。二是人口迅速增長,無限制地開墾放牧,使森林毀滅,草原破壞,綠色的植被遭到嚴重破壞,黃土高原失去了天然的保護層,引起了嚴重的水土流失。
師:請同學們齊讀這幾句話,邊讀邊思考這兩個原因分別屬于哪兩個方面的原因?
學生齊讀寫兩個原因的句子。
生:第一個原因屬于自然條件變化的原因。(板書:自然條件變化)
生:第二個原因屬于人為的破壞。(板書:人為的破壞)
師:自然條件變化的原因具體有哪些?
生:有氣溫轉寒,暴雨集中。
生:還有黃土本身結構松散。
師:人為的破壞又具體有哪些?
生:人口迅速增長,無限制地開墾放牧。
生:森林毀滅,草原破壞,綠色的植被遭到嚴重破壞。
師:黃河發生變化的原因不僅是自然條件變化本身的原因,更主要的是人為的破壞。那么你們還能不能找出資料來說明這些?
生:能!
生:我的這個資料是從《中國的河流》這本書里找到的:“黃土的特性是顆粒細,孔隙多,含有鈣質成分,垂直節理發育,干燥時堅如巖石,遇水則變成流泥,耐沖性很差。這些特性是黃土高原本身利于水土流失的內在因素。這是屬于自然條件變化的原因!
生:我的這個資料是從《中國地理知識》這本書中找到的:“黃河中游流經的黃土高原,在秦統一中國后,以至兩漢,不斷向這里移民,推行墾草為田,發展農業的政策,使森林、草被遭到嚴重的破壞,形成大面積的黃土裸露地區。黃土質地疏松,垂直節理發育,極易受到侵蝕和分割,使水土嚴重流失。這是屬于人為破壞的原因!
生:我的這個資料是從《黃河長江》這本書里找到的:“不合理的農業結構,人為砍伐和戰爭的殘害,嚴重惡化了黃土高原的生態環境。缺少植被的黃土,在暴雨的沖刷之后的大量流失。這是屬于人為破壞的原因!
生:我的這個資料是從《黃河資料網》上查到的,是屬人為的因素:“人類對土地不合更換利用,破壞了地面植被和穩定的地形,以致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最主要的有兩個方面:①毀林毀草,陡坡開荒,破壞了地面植被。②開礦、修路等基本建設不注意水土保持了地面植被和穩定的形,同時,將廢土棄石隨意向河溝傾倒,造成大量新的水流流失。”
……
師:同學們,我們的母親河就這樣由于自然條件的變化和人為的破壞變成了一條多災多難的禍河。怎么辦?我們該怎么辦?
生;我們必須治理她。(板書:治理)
師:好!現在我們就來交流討論最后一個問題:我們應該如何治理黃河?
生:從課文的第7自然段,我知道治理黃河的關鍵是要把泥沙管住,不能讓它隨心所欲地流進黃河。
師:請同學們齊讀這句話。
生:讀這句話。
師:要管住泥沙我們必須怎么做呢?
生:在黃土高原地區堅持牧林為主的經營方向。
師:還有誰補充。
生:要保護好森林資源,合理規劃利用土地,同時還要大量修筑水利工程。
師:除了課文上介紹的這些治理黃河的方法之外,你還從資料上知道哪些治理黃河的方法。
生:我的這個資料是從《初中地理教材》中找到的:“開展水土保持工作,采取的途徑是造林種草,使土不下坡,清水長流。同時結合打壩淤地、修筑梯田等工程,以減少入河的泥沙。在組織管理方面,把黃土高原的治理‘分割’到一家一戶,治理后所得的經濟收益,歸農民自己所有,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經過近幾年的綜合治理,現在晉、陜境內的黃土高原地區,每年流入黃河的泥沙減少了2億噸!
生:我的這個資料是《新十萬個為什么》這本書里找到的:“要減少黃河的泥沙,首先要恢復黃河流域的植被,然后科學合理、因地制宜地利用當地資源,做到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
……
生:我的這個資料是從《中國的河流》這本書里找到的:“為了做好黃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40年來,在黃土高原上已修筑了數以萬計的壩庫工程,植樹造林,綠化了許多荒山、荒坡,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3萬平方公里,不安建成了千萬畝水平梯田、條田和壩地,使黃土高原的面貌發生了可喜的變化!
師:是。〗夥乓詠砦覀凕h在治理黃河上作出了許多努力,已經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點評:學生討論每一個探究學習目標時,既沒有脫離課本又結合了課前準備的學習包,對課文的理解很透切。學生們在交流匯報學習情況的過程,也是一個成果分離的過程。
五、總結課言語,感悟明理
師:同學們,通過今天這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黃河變化的根本原因是自然條件的變化和人為的破壞。學到這里你有什么收獲呢?
生: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對黃河有了更深的了解。
生: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學會了收集和積累材料。
師:不錯!注意積累材料是我們這一單元的訓練重點。還有誰說一說。
生:通過今天的學習我知道了要保護我們的生態環境,保護大自然。
生:通過今天的學習我知道了破壞森林是不折不扣的自殺行為。
師:是啊,同學們,主我們一起來保護大自然,保護我們的生態環境吧。ò鍟罕Wo環境,保護大自然)雖然把綠色染上黃土高原,把清白賦予黃河水,目前還是一件很難辦的事情,然而,一代必將勝過一代,相信有了他們的共同努力,黃河一定人治理得越來越好!這節課我們就上到這里。
六、拓展練習(或叫開放性練習)
師:課后請同學們完成這兩項作業:
1、開一個治理黃河的討論會。
2、請同學們根據手頭上的資料寫一份治理黃河的設計方案。
點評:課后開放性的作業,是對課堂探究性學習的繼續,是把課堂上探究的問題延伸到課外進行進一步深入的完全的探究。
總評:這是一堂探究性學習部分探究的實驗課。教師根據教材的特點和本單元的訓練重點,依照探究性學習實驗的要求,課前組織學生收集有關黃河的資料,建立學習包,為探究性學習提供學習資料。在教學設計中,首先是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再是確定探究性學習的目標;其次是讓學生通過閱讀課言語和課前準備的學習資料進行自主性探究學習;再次是交流討論學習情況,達到成果共享;最后設計的開放性作業是把探究性學延伸到課外。整個教學過程,完全放手讓學生自主運探究學習,這既突出了閱讀課文的教學特點,又凸現出了探究性學習的特征。
板書設計:
10*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
1、為什么說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
2、為什么說黃河是一條多災多難的禍河?
3、黃河由中華民族的搖籃變成禍河的原因是什么?
4、我們應該如何治理黃河?
自然條件變化保護環境
搖籃→禍河→治理→
人為的破壞保護大自然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考點練兵 篇14
一、教學目標
1.了解黃河演變的過程和變化的原因,培養學生保護大自然的意識。
2.理清課文脈絡,給課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3.了解黃河的變化給人們的教訓。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教學重點
1.了解黃河演變的過程和變化的原因,培養學生保護大自然的意識。
2.了解黃河的變化給人們的教訓。
三、教學時間 一課時
四、教學過程
。ㄒ唬┙沂菊n題:
黃河,我國第二大河。我們的祖先很早很早以前就生活在黃河流域,黃河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墒呛芏嗄暌詠恚S河也給兩岸人民帶來了災難。我們這篇課文記述的就是黃河變化的情況。學習了這篇課文,我相信同學們都會感到保護大自然,保護我們的生存環境是何等重要。
。ǘ┏踝x課文,了解內容,畫出有難度的字、詞、句,借助字典,或聯系上下文理解。
1.讀準字音,分辨字形。
有些字不是生字,但讀音容易出現錯誤,這樣的字應反復強調。
“域”字應讀“yù”,不能讀“huò”;
“衍”字應讀“yǎn”,不能讀“yán”;
“構”字應讀“gòu”,不能讀“gǒu”;
“蝕”字應讀“shí”,不能讀“sh9”;
“耕”字應讀“gēng”,不能讀“gēn”;
“頻”字應讀“pín”,不能讀“píng”;
“擇”字應讀“zé”,不能讀“zhái”。
還有一些字形相近,在書寫過程中很容易誤寫。因此,這樣的字應該放在一起,按音、形、義區別組詞。
禍(禍害) 擇(選擇) 衍(繁衍)
鍋(鍋蓋) 譯(譯文) 銜(銜接)
沃(沃土) 噸(千噸) 迭(更迭)
躍(跳躍) 頓(頓時) 跌(跌倒)
蝕(腐蝕) 構(結構) 域(地域)
濁(渾濁) 鉤(魚鉤) 或(或者)
2.解釋詞語,為理解課文內容做準備。
搖籃:指發源地。
不禁:抑制不住。
高原:海拔較高、地形起伏較小的大片土地。
叫苦不迭:不停地叫苦。
生息繁衍:生活、養育后代。
憂患:困苦患難。
流域:一個水系的干流和支流所流過的整個地區。
河道:河水流經的路線,通常指能通航的河。
河床:河流兩岸之間容水的部分,也叫河槽或河身。
植被:覆蓋在某一個地區地面上、具有一定密度的許多植物的總和。
水土流失:土地表面的肥沃土壤被水沖走或被風刮走。
關鍵:對情況起決定作用的因素。
懸河:河床高于地平面,遠遠看去好像懸掛在空中,故稱懸河。
(三)理清結構,分段、概括段意。
全文共七個自然段,可以分為四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概括地講黃河給兩岸人民帶來苦難。
第二段(第2、3自然段)主要講黃河為什么是中華民族的搖籃。
第三段(第4~6自然段)這是課文的重點段,主要講黃河變化的原因。
第四段(最后一個自然段)講的是科學家設計的治理黃河的方案。
(四)結合思考題,學習課文。
這是一篇閱讀課文,教師要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學習,但要給予適當的提示和指導。
課后思考題比較全面地概括了課文的內容。因此學生通過自學把這些問題解決了,也就理解了本課的主要內容,完成了學習任務。
課文一開始講:“人們都說,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薄皳u籃”指什么?
(“搖籃”指發源地。)
從這里可以看出黃河對于中華民族的發展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墒牵S河真的使中華民族幸福安寧嗎?沒有,請同學們齊讀第一段,記住黃河近兩千年間的表現。
齊讀課文,激發學生了解黃河的積極性。
過去的“搖籃”是什么樣的呢?
。ㄗ匀粭l件很好,氣候溫暖,森林茂密,土地肥沃。)
板書:搖籃 氣候溫暖
森林茂密 土地肥沃
生息繁衍
因此我們的祖先就選擇了這里生息繁衍。“可是,后來黃河變了”。請同學仔細讀書,認真地想一想:黃河為什么變了,從兩個方面找一找原因,再說一說這些原因之間的關系。
。S河無數次地給兩岸百姓造成苦難,成為了中華民族的憂患。)
板書:憂患
。S河變化的原因有兩個:一是黃土高原氣候轉寒,暴雨集中;二是人口迅速增長,無限制地開墾放牧,使森林毀滅,草原破壞,綠色的植被遭到嚴重破壞,引起了嚴重的水土流失。幾個因素相互作用,使大量泥沙進入黃河,堵塞河道。因此,黃河中的泥沙越積越多,以至黃河決口、改道的次數越來越頻繁。從這里可以看出黃河發生變化的兩個原因是相輔相成,互相作用的關系。)
板書:氣候轉寒 暴雨集中
植被破壞 水土流失
科學家為此做了很多工作,要解決黃河給人民帶來的“憂患”,科學家為治理黃河設計了什么方案呢?請同學繼續自學第四段,同桌可以商量一下,然后說一說。
。ㄒ驗辄S河流域水土流失嚴重,使黃河含沙量加大,泥沙沉積在下游的河道中,水流不暢,洪水季,就容易造成下游堤壩決口或改道。因此,治理黃河的關鍵是把泥沙管住?茖W家針對這一情況設計的治理黃河的方案是:一,黃土高原應堅持牧、林為主的經營方向;二,一定要保護好森林資源,使失去的植被盡快恢復;三,合理地規劃利用土地;四,大量修筑水利工程。這樣才能防止水土流失,達到根治黃河的目的。)
板書:牧林為主 保護資源
規劃用地 修筑水利
。ㄎ澹┙M織學生討論,聯系生活實際談一談黃河變化的教訓及自己學習了這篇課文受到的啟發。
學生可以舉生活中的實際例子談談自然環境對人類生活的影響,也可以從黃河的變化談人類應接受什么教訓。通過討論,提高學生們對保護大自然,保護環境的認識。
(黃河的變化給人類的教訓是:一定要保護森林資源,保護綠色的植被,保護大自然的生態平衡,合理規劃利用土地,同時還要大量修筑水利工程,防止水土流失。)
。┛偨Y全文。
早在遠古時代,中華民族就生息繁衍在黃河流域,因為這里氣候溫暖、森林茂密、土地肥沃,可是因為氣候轉寒、暴雨集中、人口增長、水土流失,使黃河多次決堤,給兩岸人民帶來了憂患?茖W家為此設計了牧林為主、保護資源、規劃用地、修筑水利的治理黃河的計劃,這樣數管齊下,一定能防止水土流失,黃河變好的夢想一定能成為現實。
板書:治理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考點練兵 篇15
。ㄒ唬﹦撛O情境導入 ,提出讀寫要求。
1、播放影像資料,回顧課文主要內容。
觀看影像資料后,指名回答課文主要內容。
教師板書:災難搖籃原因治理
2、復習電子文稿制作方法,提出讀寫要求。
指名回答電子文稿的制作方法,教師相機投影:
一、篩選、下載資料;
二、整理、編輯資料;
三、完成并存盤;
四、展示、介紹電子文稿。
然后教師提出讀寫要求,要求學生選定主題后,在與電子資料庫的對話中閱讀、篩選有關資料,進行資料重組,制作出一個圖文并茂、聲形并茂的電子文稿,實現閱讀與寫作的一體化。
(二)檢索閱讀資料,協商制作文稿。
1、分組選擇主題,自主查閱,篩選資料;
2、分組協商討論,進行探究學習;
3、教師監控學習過程,開展個別化教學;
4、分組完成電子文稿的制作。
。ㄈ┓纸M匯報展示,指導評議修改。
1、學生分組匯報,展示電子文稿;
2、教師相機引導學生從篩選文本、音頻、視頻資料,圍繞主題重組資料,推敲文稿結構、語句、版面設計等方面進行評議修改;
。ㄋ模┮龑W生總結,升華學習體會。
總結本課的收獲,并希望學生對電腦的學習,為讀寫一體化打下更堅實的基礎。
教學設計思想: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人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方式已不可回避地面臨著挑戰與變革,就我們的閱讀與寫作而言,其變革更為巨大。當代信息技術所導致的閱讀方式變革突出表現在:從文本閱讀走向超文本閱讀;從單純的閱讀文字發展到多媒體電子讀物;在同電子資料對話中的高效率檢索式閱讀。
對傳統寫作方式和寫作教育的挑戰突出表現為:從手寫走向鍵盤輸入、鼠標輸入、掃描輸入、語音輸入;圖文并茂,聲形并茂的多媒體寫作方式;超文本結構的構思與寫作;在與電子資料庫對話中閱讀與寫作的一體化。
為順應時代的發展,我們的教育教學從教學模式到師生關系到教學手段和組織形式都必然進行一系列的變革。為此,我們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進行一些大膽的探索!饵S河是怎樣變化的》一課的活動課教學就是我們這種實驗探索中的一次嘗試。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是一篇閱讀課文,介紹了黃河變化的原因,教育人們要保護好環境,否則就會受到大自然的處罰。課文圍繞“黃河是怎樣變化的”講了四個方面的內容:災難、搖籃、原因和治理。課文就黃河變化的前因、后果及相關知識點到即止,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意猶未盡。因此,我們抓住學生余興未了這一時機,將課堂教學的內容向課外、向校外、向社會這個廣闊的天地延伸、拓展,同時為了充分體現信息技術時代閱讀寫作方式的開放、靈活、高效等特點,我們設計了這樣一個語文實踐活動:制作了一個存有黃河視點、防汛、水文源頭、治理黃河和黃河風情等內容的,包括文本、音頻、視頻、靜畫等多種形式的電子資料庫,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認識水平,我主要選用“自學探究”式教學方法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協作學習,從中學會方法、獲取信息資料,在與電子資料庫的對話過程中,通過快速檢索資料,學習面對未來信息社會中大量的信息,能夠迅速檢索、篩選處理信息所需要的信息資料,使學生充分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創新意識。在整個教學過程 中,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學習交流的組織者,學習興趣的激勵者。
開課時,我就提出了讀寫一體要求——自主檢索閱讀資料,完成一個圖文并茂的有聲有色的電子文稿。有了這個富于創造性的學習任務,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給激發出來了,我抓住時機指導學生理清課文的框架,引導學生圍繞主題自主構建讀寫框架,再打開資料庫,逐段進入學習資源、小學部、語文、四年級、黃河,然后通過“關鍵字檢索”窗口輸入關鍵詞語,如“黃河”、“泥沙”等,幾秒種后,電腦就在通讀資料庫中所有信息的基礎上,篩選出相關資料,供你閱讀。各小組再根據各自的選題,抓住聯系,利用鍵盤、鼠標輸入等方法協作完成一個圖文并茂的電子文稿,雖然文稿內容主要是由資料庫中下載的文字,圖片或者是影音資料組合成的,但其文本結構是前所未有的,因而屬于學生們的“創作”成果,這種讀者與資料庫之間的人機對話,顯然是信息社會中一種極其重要的閱讀——寫作能力。
各組再選派代表介紹并展示各自的電子文稿,每組介紹、演示完畢,其他同學提出修改、完善意見,修改完,再把各小組的電子文稿組合成一篇完整的圖文并茂的文稿。
這樣的教學設計,實質上就是在嘗試將信息技術課與學科教學進行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