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鵲治病教學案例(通用4篇)
扁鵲治病教學案例 篇1
(說明:在公開課上,老師們都說我的這一部分上得十分精彩,值得借鑒。于是我把節選了這部分內容,作為教學案例。――作者)
師:大家讀了《扁鵲治病》,現在我們來交流一下,扁鵲給蔡恒公治病去了幾次?
生:四次。
師:結果怎樣?
生:蔡恒公死了。
師:扁鵲不是當時的名醫嗎?怎么去治了四次,結果把人治死了?
生:這不能怪扁鵲,因為蔡恒公壓根兒沒讓他治。
師:有這事?誰能給我說說四次治病經過。誰來說第一次?
生:(讀第一、二段。)
師:原來如此!你們想像、體會一下,扁鵲要為蔡恒公治病,他心里想些什么?
生:討厭人家說他有病。
生:他可能想,有些醫生喜歡給沒病的人治病來顯示自己的高明。
生:他可能想,有些庸醫,喜歡醫治沒病的人來榨取錢財,沽名釣譽。
師:你看扁鵲是這樣的人嗎?
生:不是。
師:體會得好,看來蔡恒公一開始就犯了兩個致命的錯誤:一、忌諱別人說他有病。二、把扁鵲當做一般的庸醫。那么第二次呢?
生:(讀課文第三自然段)
師:這個扁鵲,人家不要你治,偏偏要上門自討沒趣,同學們體會一下,扁鵲為什么要第二次主動上門呢?
生:可能扁鵲知道這病的厲害,不早治的話會無藥可治了
生:可能扁鵲懷僥幸心理,十幾天過去了,蔡恒公已經發現自己的病了。
生:扁鵲是名醫,有高尚的醫德,為了治病,病人責怪他、奚落他也不在乎。
師:扁鵲誠心誠意地來治病,但是碰到“很不高興”、“不理睬”他的蔡恒公,心里會怎么想?
生:可能想“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
生:可能想“這個老頑固,以后有你好看”。
生:可能想“哎,又白跑一趟了”。
師:體會得真好。那么第三次又是如何呢?
生:(讀第四段)
師:照理說,扁鵲坐了二次冷板凳應該也夠了,為什么第三次還去呢?
生:或許他想,蔡恒公已覺察到自己的病了,會讓他治了。
生:或許扁鵲知道病情已經發展到最后期限了,過了這個期限就沒法治了。
師:這次蔡恒公是“非常”不高興,你們能體會他的心理嗎?
生:他可能想“這個扁鵲真可惡,我又沒病,偏要多事”。
生:他可能想“我又沒有請你,三番兩次來干擾,煩死我了”。
師:老師注意到扁鵲這次退出來時,多了一個“連忙”,你們能體會此刻他心里想什么嗎?
生:扁鵲覺得再要堅持治病,蔡恒公就要發怒了,自己要倒霉了。
生:扁鵲覺得,既然蔡恒公這種態度,就沒必要再久留了。
師:對這種諱疾忌醫的人,的確是沒法治療的,那么第四次怎樣呢?
生:扁鵲老遠望見蔡恒公,看了幾眼就掉頭跑了。
師:老師注意到了,前三次都是“拜見”,而這次是“老遠望見”,前幾次回去都是“走、退”,而這次是掉頭跑了,你們能體會扁鵲這時的心理嗎?
生:他“老遠望”是想不再去招惹蔡恒公,自討沒趣。他“掉頭就跑”是看到蔡恒公病入膏肓,無藥可救了。
生:我以為扁鵲掉頭就跑,是在想“他如果來請我治病,既然不能推辭,又無能為力,不如走為上策”。
師:你們說無藥可救,無能為力,怎么知道的?
生:(讀扁鵲的話)
:病入膏肓看見扁鵲一反常態,不來拜見,不再要求為他治病,他心里會怎么想呢?
生:或許想“他今天怎么啦?不來啰嗦了”。
生:或許想“難道是生我前幾次冷落他的氣”。
生:或許想“難道他不會再給我看病了?”
師:故事的結果大家都知道了。老師想如果你們來一個穿越時空,來到病入膏肓的蔡恒公病榻前,你們能對他說幾句話嗎?
生:能。(發言)
師:聽了你們的話,蔡恒公會怎樣說呢?
生:(發言)
師:請同學們把它記下來,好不好?
生:好。
扁鵲治病教學案例 篇2
片段一:小學語文第八冊《扁鵲治病》這課,在總結全文的時候,問學生: “ 學完了本課,你有什么收獲?”
a 生說: “ 我學會了文中的生字詞,知道了 ‘ 諱疾忌醫 ’ 的含義,就是說有了病 , 一定要聽從大夫的囑咐 , 老老實實地醫治。有了缺點錯誤 , 也一定要聽取大家的批評 , 認認真真地改過。。 ”
b 生說: “ 我知道扁鵲的醫術高超,不用任何檢查就知道你的病情,比現在的醫生強多了,他真了不起。 ”
c 生說: “ 我知道蔡恒公太驕傲了,聽不進別人正確的勸告,我們要虛心接受別人正確的意見。 ”
突然,學生 d 站起來說: “ 我跟大家想法不一樣,我認為扁鵲不該跑到秦國去。因為救死扶傷是醫生的天職。即使不能挽回蔡恒公的命,總可以延長蔡恒公的壽命吧!生命無價! ”
聽了 d 的發言后,學生們都把手舉得更高了,有的甚至站了起來,或離開座位,有的則和旁邊的同學私語起來,似乎在小聲討論扁鵲的對與錯。此時,我想這是個讓學生充分展示自我,體現他們個性的時候。于是,便稍稍做了個安靜的手勢,說: “ 同學們,扁鵲應該怎么辦呢?請你們有秩序地發自己的見解,并說明理由。 ” (學生稍稍安靜)
有的說: “ 扁鵲應該跑到秦國去,不然他不但不能救回蔡恒公,還會惹下麻煩。”
馬上就有人提出反對意見: “ 雖然蔡恒公開始不聽扁鵲的勸告,但現在他已知道錯了,肯定會配合治療,說不定會治好呢!”
緊接著,一學生反駁說: “ 蔡恒公的病已深入骨髓,就像現在的癌癥,肯定是不能救活了。 ”
又有一生說: “ 扁鵲在初遇蔡恒公時,就應想法設法讓蔡恒公配合治療。這樣,扁鵲不但救了蔡恒公的命,也許還會得到好多珍寶呢。 ”
片段二:抓住“名師”,讀悟感知
通過幾個同學的敘述,我們對課文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這是一則寓言故事,“寓”是寄托的意思,“寓言”就是作者把想說的話、想告訴我們的道理放在了故事中。我們一起走進課文,看看課文究竟要告訴我們什么。
1.出示第一自然段:
有一天,名醫扁鵲去拜見蔡桓公。
理解“名醫”:什么叫名醫?(有名的醫生)那么有名的老師叫──名師,有名的電視節目主持人叫──名嘴。
2.文章的第一句話就告訴我們扁鵲是一位“名醫”,那么課文中一定會有很多句子可看出這一點。請大家默讀課文,用橫線劃出表現扁鵲是一位名醫的句子。
a.扁鵲在蔡桓公身邊站了一會兒,說:“大王,據我看來,您皮膚上有點小病。要是不治,恐怕會向體內發展。”
你從哪兒看出扁鵲是一位“名醫”?(站了一會兒、小病、發展)
師:扁鵲僅僅是在蔡桓公身邊站了一會兒,就發現了蔡桓公皮膚上的小病,真是醫術高明啊!(板書:醫術高明)
b.又過了十來天,扁鵲老遠望見蔡桓公,只看了幾眼,就掉頭跑了。
你從哪兒看出扁鵲是一位“名醫”?(老遠望見、只看了幾眼)
師:扁鵲也許只看了一眼,也許只看了兩眼,就已經知道蔡桓公的病情發展,真是醫術高明的醫生!
c.皮膚病用熱水敷燙就能夠治好;發展到皮肉之間,用扎針的方法可以治好;即使發展到腸胃里,服幾劑湯藥也還能治好;一旦深入骨髓,只能等死,醫生再也無能為力了。
師:這個句子很長,很難讀,又很重要。它集中體現了蔡桓公病情的發展和治療方式由簡單逐漸變得復雜。扁鵲只用了“望聞問切”中的“望”就完成了診斷。真是個醫術高明的醫生。讓我們再把這句話讀一讀。
d.扁鵲三次請求給蔡桓公治病。
如果學生沒有提問,教師就引導:醫術高明就能成為一位名醫嗎?扁鵲一次又一次地要求給蔡桓公看病,可以看出什么?(學生討論)醫術高明、醫德高尚的醫生才叫名醫。(板書:醫德高尚。)
師:也許醫術高明的醫生很多,他們不一定都能成為“名醫”,只有像扁鵲那樣,既擁有高明的醫術,還要有高尚的醫德,才是真正的“名醫”。
3.既然有這樣一個“名醫”為蔡桓公治病,為什么蔡桓公最后還會病死呢?默讀課文,用波浪線劃出與蔡桓公病死原因有關的句子。
4.交流。
a.蔡桓公說:“我的身體很好,什么病也沒有。”
朗讀。你從這句話中讀懂了什么?
學生的討論給我留下的深刻的印象,我深深地明白了引導在教學中的重要性。
扁鵲治病教學案例 篇3
師:大家讀了《扁鵲治病》,現在我們來交流一下,扁鵲給蔡恒公治病去了幾次?
生:四次。
師:結果怎樣?
生:蔡恒公死了。
師:扁鵲不是當時的名醫嗎?怎么去治了四次,結果把人治死了?
生:這不能怪扁鵲,因為蔡恒公壓根兒沒讓他治。
師:有這事?誰能給我說說四次治病經過。誰來說第一次?
生:(讀第一、二段。)
師:原來如此!你們想像、體會一下,扁鵲要為蔡恒公治病,他心里想些什么?
生:討厭人家說他有病。
生:他可能想,有些醫生喜歡給沒病的人治病來顯示自己的高明。
生:他可能想,有些庸醫,喜歡醫治沒病的人來榨取錢財,沽名釣譽。
師:你看扁鵲是這樣的人嗎?
生:不是。
師:體會得好,看來蔡恒公一開始就犯了兩個致命的錯誤:一、忌諱別人說他有病。二、把扁鵲當做一般的庸醫。那么第二次呢?
生:(讀課文第三自然段)
師:這個扁鵲,人家不要你治,偏偏要上門自討沒趣,同學們體會一下,扁鵲為什么要第二次主動上門呢?
生:可能扁鵲知道這病的厲害,不早治的話會無藥可治了
生:可能扁鵲懷僥幸心理,十幾天過去了,蔡恒公已經發現自己的病了。
生:扁鵲是名醫,有高尚的醫德,為了治病,病人責怪他、奚落他也不在乎。
師:扁鵲誠心誠意地來治病,但是碰到“很不高興”、“不理睬”他的蔡恒公,心里會怎么想?
生:可能想“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
生:可能想“這個老頑固,以后有你好看”。
生:可能想“哎,又白跑一趟了”。
師:體會得真好。那么第三次又是如何呢?
生:(讀第四段)
師:照理說,扁鵲坐了二次冷板凳應該也夠了,為什么第三次還去呢?
生:或許他想,蔡恒公已覺察到自己的病了,會讓他治了。
生:或許扁鵲知道病情已經發展到最后期限了,過了這個期限就沒法治了。
師:這次蔡恒公是“非常”不高興,你們能體會他的心理嗎?
生:他可能想“這個扁鵲真可惡,我又沒病,偏要多事”。
生:他可能想“我又沒有請你,三番兩次來干擾,煩死我了”。
師:老師注意到扁鵲這次退出來時,多了一個“連忙”,你們能體會此刻他心里想什么嗎?
生:扁鵲覺得再要堅持治病,蔡恒公就要發怒了,自己要倒霉了。
生:扁鵲覺得,既然蔡恒公這種態度,就沒必要再久留了。
師:對這種諱疾忌醫的人,的確是沒法治療的,那么第四次怎樣呢?
生:扁鵲老遠望見蔡恒公,看了幾眼就掉頭跑了。
師:老師注意到了,前三次都是“拜見”,而這次是“老遠望見”,前幾次回去都是“走、退”,而這次是掉頭跑了,你們能體會扁鵲這時的心理嗎?
生:他“老遠望”是想不再去招惹蔡恒公,自討沒趣。他“掉頭就跑”是看到蔡恒公病入膏肓,無藥可救了。
生:我以為扁鵲掉頭就跑,是在想“他如果來請我治病,既然不能推辭,又無能為力,不如走為上策”。
師:你們說無藥可救,無能為力,怎么知道的?
生:(讀扁鵲的話)
:病入膏肓看見扁鵲一反常態,不來拜見,不再要求為他治病,他心里會怎么想呢?
生:或許想“他今天怎么啦?不來啰嗦了”。
生:或許想“難道是生我前幾次冷落他的氣”。
生:或許想“難道他不會再給我看病了?”
師:故事的結果大家都知道了。老師想如果你們來一個穿越時空,來到病入膏肓的蔡恒公病榻前,你們能對他說幾句話嗎?
生:能。(發言)
師:聽了你們的話,蔡恒公會怎樣說呢?
生:(發言)
師:請同學們把它記下來,好不好?
生:好。
扁鵲治病教學案例 篇4
前不久執教小學語文第八冊《扁鵲治病》這課時,最后的環節是總結全文,我問學生: “ 學完了本課,你有什么收獲和感受? ” 學生小手林立,爭著回答問題。
a 生說: “ 我學會了文中的生字詞,知道了 ‘ 諱疾忌醫 ’ 的含義,就是說有了病 , 一定要聽從大夫的囑咐 , 老老實實地醫治。有了缺點錯誤 , 也一定要聽取大家的批評 , 認認真真地改過。。 ”
b 生說: “ 我知道扁鵲的醫術高超,不用任何檢查就知道你的病情,比現在的醫生強多了,他真了不起。 ”
c 生說: “ 我知道蔡桓公太驕傲了,聽不進別人正確的勸告,我們要虛心接受別人正確的意見。 ”
學生們都各抒已見,說得都很好。
突然,學生 d 站起來說: “ 我跟大家想法不一樣,我認為扁鵲不該跑到秦國去。因為救死扶傷是醫生的天職。即使不能挽回蔡桓公的命,總可以延長蔡桓公的壽命吧!生命無價! ”
聽了 d 的發言后,學生們都把手舉得更高了,有的甚至站了起來,或離開座位,有的則和旁邊的同學私語起來,似乎在小聲討論扁鵲的對與錯。此時,我想這是個讓學生充分展示自我,體現他們個性的時候。于是,便稍稍做了個安靜的手勢,說: “ 同學們,扁鵲應該怎么辦呢?請你們有秩序地發自己的見解,并說明理由。 ”
有的說: “ 扁鵲應該跑到秦國去,不然他不但不能救回蔡桓公,說不定還會搭上自已的小命。 ”
馬上就有人提出反對意見: “ 雖然蔡桓公開始不聽扁鵲的勸告,但現在他已知道錯了,肯定會配合治療,說不定會治好呢! ”
緊接著,一學生反駁說: “ 蔡桓公的病已深入骨髓,就像現在的癌癥,肯定是不能救活了。 ”
又有一生說: “ 扁鵲在初遇蔡桓公時,就應想法設法讓蔡桓公配合治療。這樣,扁鵲不但救了蔡桓公的命,也許還會得到好多珍寶呢。 ” 就這樣你來我往的,下課的鈴聲響了。
作為教師, 我并沒有 到此為止, 急于下結論 ,而是趁熱打鐵,讓學生在課后去把自己的想法寫下來,寫話題目就叫《假若你是扁鵲 …… 》
以上教學片段真可謂 “ 一石擊起千層浪 ” ,也是我沒有預料到的。但學生的回答卻讓我看到了學生的世界是充滿無限想象力的,他們思維的發散性很強,并富有開拓性,他們對課文的理解有自己獨特的感受。結合現代語文教學的新理念和新思想,以上教學片段主要體現了三個方面的新觀念:
一、以學生為主體,學生成了課堂的主人翁,而教師成了課堂的發現者、開發者、欣賞者、組織者和引導者。整個教學片段當中教師自始至終沒有去干涉學生的學習行為,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讓學生在課堂中交流、討論、爭辯、質疑 …… 教師只是在規范學生學習行為,維護課堂秩序方面,作了適當地引導。學生在課堂上盡情地發言,抒發對課文的感悟與質辯:扁鵲的做法到底是對還是錯呢?他應該怎么做呢?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甚至將扁鵲與現在的醫生進行比較,可以看出學生是思考了,是探究了,真正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使課堂成了他們學習的演練場。
二、開放式教學思想的體現。新課程所提出的開放式教學思想的滲透,并不是放任學生,而是對教材的開放,對學生評價的開放,提倡多元化教學,這當中包括學生對教材的不同體驗和感受。以上教學片段就是體現了學生對課文人物的不同理解,從不同角度去欣賞。
三、 重視語文的熏陶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的同時也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語文課程標準在總目標的表述中強調,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要從學生發展的內在需要出發,注意不脫離語文學科的特點,將價值觀的引導與提高文化品位、審美情趣聯系起來。《扁鵲治病》是一篇非常有趣的故事。它以短小、簡單、淺顯的故事表達了一個深刻的道理。在本教學片段中,教師在注意上述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的同時,適當對教學內容進行拓展,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鼓勵學生多向思維,多種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