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鵲治病》教學案例(節選)
(說明:在公開課上,老師們都說我的這一部分上得十分精彩,值得借鑒。于是我把節選了這部分內容,作為教學案例。――作者)師:大家讀了《扁鵲治病》,現在我們來交流一下,扁鵲給蔡恒公治病去了幾次?
生:四次。
師:結果怎樣?
生:蔡恒公死了。
師:扁鵲不是當時的名醫嗎?怎么去治了四次,結果把人治死了?
生:這不能怪扁鵲,因為蔡恒公壓根兒沒讓他治。
師:有這事?誰能給我說說四次治病經過。誰來說第一次?
生:(讀第一、二段。)
師:原來如此!你們想像、體會一下,扁鵲要為蔡恒公治病,他心里想些什么?
生:討厭人家說他有病。
生:他可能想,有些醫生喜歡給沒病的人治病來顯示自己的高明。
生:他可能想,有些庸醫,喜歡醫治沒病的人來榨取錢財,沽名釣譽。
師:你看扁鵲是這樣的人嗎?
生:不是。
師:體會得好,看來蔡恒公一開始就犯了兩個致命的錯誤:一、忌諱別人說他有病。二、把扁鵲當做一般的庸醫。那么第二次呢?
生:(讀課文第三自然段)
師:這個扁鵲,人家不要你治,偏偏要上門自討沒趣,同學們體會一下,扁鵲為什么要第二次主動上門呢?
生:可能扁鵲知道這病的厲害,不早治的話會無藥可治了
生:可能扁鵲懷僥幸心理,十幾天過去了,蔡恒公已經發現自己的病了。
生:扁鵲是名醫,有高尚的醫德,為了治病,病人責怪他、奚落他也不在乎。
師:扁鵲誠心誠意地來治病,但是碰到“很不高興”、“不理睬”他的蔡恒公,心里會怎么想?
生:可能想“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
生:可能想“這個老頑固,以后有你好看”。
生:可能想“哎,又白跑一趟了”。
師:體會得真好。那么第三次又是如何呢?
生:(讀第四段)
師:照理說,扁鵲坐了二次冷板凳應該也夠了,為什么第三次還去呢?
生:或許他想,蔡恒公已覺察到自己的病了,會讓他治了。
生:或許扁鵲知道病情已經發展到最后期限了,過了這個期限就沒法治了。
師:這次蔡恒公是“非!辈桓吲d,你們能體會他的心理嗎?
生:他可能想“這個扁鵲真可惡,我又沒病,偏要多事”。
生:他可能想“我又沒有請你,三番兩次來干擾,煩死我了”。
師:老師注意到扁鵲這次退出來時,多了一個“連忙”,你們能體會此刻他心里想什么嗎?
生:扁鵲覺得再要堅持治病,蔡恒公就要發怒了,自己要倒霉了。
生:扁鵲覺得,既然蔡恒公這種態度,就沒必要再久留了。
師:對這種諱疾忌醫的人,的確是沒法治療的,那么第四次怎樣呢?
生:扁鵲老遠望見蔡恒公,看了幾眼就掉頭跑了。
師:老師注意到了,前三次都是“拜見”,而這次是“老遠望見”,前幾次回去都是“走、退”,而這次是掉頭跑了,你們能體會扁鵲這時的心理嗎?
生:他“老遠望”是想不再去招惹蔡恒公,自討沒趣。他“掉頭就跑”是看到蔡恒公病入膏肓,無藥可救了。
生:我以為扁鵲掉頭就跑,是在想“他如果來請我治病,既然不能推辭,又無能為力,不如走為上策”。
師:你們說無藥可救,無能為力,怎么知道的?
生:(讀扁鵲的話)
:病入膏肓看見扁鵲一反常態,不來拜見,不再要求為他治病,他心里會怎么想呢?
生:或許想“他今天怎么啦?不來啰嗦了”。
生:或許想“難道是生我前幾次冷落他的氣”。
生:或許想“難道他不會再給我看病了?”
師:故事的結果大家都知道了。老師想如果你們來一個穿越時空,來到病入膏肓的蔡恒公病榻前,你們能對他說幾句話嗎?
生:能。(發言)
師:聽了你們的話,蔡恒公會怎樣說呢?
生:(發言)
師:請同學們把它記下來,好不好?
生:好。